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憋淚,是童年的內傷

  在超市門口遇見一對母女,應該剛採購出來,媽媽手裡拎著一大袋日用品,小女孩亦步亦趨地跟著,抽抽搭搭地哭出聲。

  “別哭了,別哭了。”媽媽不耐煩地說:“丟不丟人?把眼淚憋回去!”

  小女孩怯生生地憋著眼淚望著媽媽,淚珠兒卻還在眼中打轉。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我不知道剛發生了什麼事讓小女孩哭泣,也許是她纏著媽媽買新玩具被拒絕,也許是她闖了一個小小的禍被訓斥。媽媽不許她哭,她不得不硬生生地忍住了眼淚。這個模樣,真叫人心疼。

  哭是孩子的天性,是宣洩情緒的正常方式。每個孩子都是啼哭著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在他們脆弱無助時,哭泣是他們的本能選擇,是一種自然流露的情感。

  人類學家瓊·布里格斯曾接觸並觀察北極圈附近奧特古的愛斯斯摩人,發現他們很特別,那就是:無論發生什麼事,他們永遠不會生氣。

  瓊·布里格斯所寄養的家庭中有個小女孩,在她成長過程中,父母一直用這個“不生氣”的理念教育她,抑制她的情緒。後來,當大人要求她做不願意的事時,比如把她的玩具拿走給別人,她真的不會生氣了,但她還是會流出眼淚。

  淚水是最純真的,它真實地反映了小女孩的內心世界:很委屈、不快樂。

  安妮寶貝說:“如果沒有了眼淚,心是一面乾涸的湖。”

  憋淚,封住了孩子的情緒出口,逼迫孩子將負面情緒嚥下去,並深深地隱藏在心裡,使他看起來乖巧懂事又堅強。其實,孩子揹負了很多壓力,他不是不想哭,而是不敢哭。他被迫看著父母的臉色,壓抑自己來迎合父母的要求。久而久之,他已經不會哭了。

  憋淚,是童年的內傷,哪怕傷口癒合,疤痕也會伴隨一生。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父母為何聽不得孩子哭?

  孩子哭泣時,大多數父母都會皺起眉頭,心中莫名煩躁。隨著孩子哭聲加大,空氣裡彷彿滿是他的聲音,顯得那樣刺耳。父母腦子裡嗡嗡響,恨不能在孩子臉上安個開關,摁一下,讓他趕緊停止下來。

  英國科學家Morten L Kringelbach說:

  “嬰兒和孩子的哭聲,能給人類的大腦帶來特殊的刺激,尤其是父母,小朋友的哭聲能讓他們心跳加速、血壓升高,感覺特別難受。”

  也就是說,父母聽不得孩子哭,是受大腦生存機制的影響。

  孩子的“哭”,大多是與“鬧”連在一起的,為人父母,每天要面對並處理各種瑣事,再來一個眼淚汪汪撒潑打滾的孩子,不免心煩氣躁。

  孩子哭兩聲,溫柔的父母會去哄他,順從他的要求;脾氣暴躁的父母則會兇孩子,或是不管不顧,眼不見心不煩。

  曾奇峰老師講過一個案例:

   一個出身名門的高知媽媽,和一個八個月大的兒子。

  媽媽在廚房準備孩子的食物。孩子哭了,媽媽抱著孩子來回走動,輕聲細語地跟他說話,給他餵奶,拿玩具給他玩,但孩子還是哭,媽媽的動作逐漸變得有些僵硬。最後,她把孩子輕輕地,但卻很堅決地丟到床上,說:“你要哭就哭去吧。”

  曾奇峰老師總結:可能孩子的哭,讓媽媽產生了一種挫敗感,她焦躁不安,甚至有些憤怒,因為孩子的糟糕狀態打擊了她作為母親的自我完美感。

  因此,聽不得孩子哭的父母,實際是接納不了自己的不完美,對孩子的哭感到有心無力,在潛意識裡抗拒這種行為。

  還有一種原因,父母覺得哭泣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只會讓孩子變得脆弱。他們通常這樣說:“哭哭哭,就知道哭,哭有什麼用?”

  哭泣不是脆弱的代名詞,它和笑一樣,是人所需要的極為正常的情緒流動。其實不管大人還是孩子,不可能永遠從容淡定,沒有悲喜。

  《老殘遊記》中,劉鶚寫道:

  靈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

  哭泣,不管是什麼原因的哭泣,都可以用眼淚把心中積壓的情感釋放出來。所以,它很有用。只有心靈輕鬆了,腳步才會更輕鬆。


會哭的孩子,更懂得表達自我

  有這樣一個故事。

  美國有家電臺做節目,邀請了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回答孩子的各種問題。

  有一天,一個六歲小女孩打電話提問:

  “爸爸媽媽要求我們每晚9點上床睡覺,我很聽話,按時上床,弟弟卻哭著吵著要一個蘋果才肯上床,而他居然每次都能得逞。我也想要一個蘋果,但父母從來不給我。為什麼弟弟是個壞孩子,他總能得到蘋果,而我是個好孩子,卻總得不到蘋果?

  被提問的兒童心理學家愣住了,三年後他才給出答案:

   “你不要為壞孩子得到蘋果而耿耿於懷。壞孩子雖然得到了蘋果,但其實你得到了上帝最好的禮物,就是你是個好孩子。”

  這個“上帝不獎勵好孩子”的故事很受歡迎,但仔細想想,它更像是一碗毒雞湯。

  首先,無論是故事裡的女孩還是大人,都把弟弟定位為“壞孩子”。

  哭鬧撒嬌、不準時睡覺、向父母討要一個蘋果,這些行為對一個孩子來說,最多算是有點調皮任性,絕對不能算壞。

  其次,故事中的觀點,等於變相地教孩子壓抑自己的慾望,無條件服從父母的安排,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吱聲不反抗,還得不斷地心理暗示自己:我是個好孩子,我不需要獎勵。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有人說:“會哭的孩子得到了所有,乖孩子只得到一個乖字。”

  乖孩子,會將眼淚默默嚥下,裝作什麼也不在意,什麼也不想要。乖孩子得到的,只是幾句輕飄飄的表揚,卻失去本該擁有的充實與快樂。

  而與委屈卻一直默默隱忍的姐姐相比,愛哭愛鬧的弟弟,更懂得主動表達自己的訴求,有明確清晰的目標。

  哭,並不一定是最好的表達方式,但比不表達要好,起碼它展現了真實的自我。

  會哭的孩子有糖吃,不是沒有道理的。哭泣,是示弱,也是爭取。只有懂得表達與溝通,才能贏得別人的傾聽與關注,去獲得自己想要的獎賞。


會哭的孩子,最好命

  印度高分電影《小蘿莉的猴神大叔》,講述了一個巴基斯坦的小女孩莎希達走失在印度,被好心的帕萬(猴神大叔)歷經重重困難送回家的故事。

  莎希達天生有語言障礙,不能說話。但她那張噙著淚珠的小臉,總讓人不由自主地想去幫助她。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因為各種回家路線失敗,帕萬帶著莎希達偷偷穿越國境線,在鐵絲網前遇到巴基斯坦巡邏的衛兵。他們毫不留情地對帕萬拳打腳踢,莎希達傷心無助地呆在一旁,大顆大顆的淚水從眼中湧出來。

  正是這些珍珠般的淚珠,擊中了衛兵首領柔軟的心臟,讓他同意揮手放行。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說:

  “孩子哭鬧時,讓孩子將脾氣發完,而不是試圖阻止。要知道哭鬧、發脾氣本身是無害的,阻止才是。”

  哭,是孩子的本能,更是人類的智慧。一個有眼淚的人,通常給人一種柔軟的感覺,讓人忍不住去親近、去信任。

  事實上,孩子哭個沒完沒了的畢竟少數,他們其實很聰明,他的小哭小鬧,通常是一種撒嬌,是對父母的情感呼喚。

  正因為愛父母,孩子才會把最真實最脆弱的一面展現出來,希望得到父母的及時回應。他懂得見好就收,適可而止,該安靜的時候不再無理取鬧。幾串淚珠,換來一個溫暖的擁抱,更好地增進親子間的感情。

  嬰兒先天的預設,是有困難去用哭聲求助。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提出“抱持”的概念,即媽媽滿足嬰兒早期各種需求,包括情感上的及時安慰。

  孩子一天天成長,在他悲傷、焦慮、恐懼或是憤怒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在最親近的人面前流出淚水,既是釋放情感,也是發出求助信號。

  父母的“抱持”,像溫暖的容器,把孩子的負面情緒一一收納,使他感到足夠安全。成人後能更加從容地面對挫折,有勇氣依賴別人,更有能力擁抱美好。

愛哭的孩子,不過是仗著有人愛

  曾奇峰老師曾經說過:“求助能力,是人格健康的一個指數之一。”求助不等於無能,人類內在的生命規律,預設了相互幫助的進化需要。正因為這種互幫互助,世界才會日益美好。

  不要阻止孩子哭泣,小時候能自由自在哭的孩子,長大了才能痛痛快快地笑。

  愛哭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他們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勇敢地表達出來,不盲從父母的權威。這樣的人長大以後,更容易獲得成功。這些願意承認自己虛弱的眼淚,讓孩子懂得利用的身邊資源,聰明地求助他人,不自我孤立,反而更有可能成為命運的主角。

  願每個孩子,既有敢哭的底氣,更有會哭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