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讓媽媽洗,是誰之過?

光頭君開心就好


養兒防老,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兒有女,小時養他們長大,老了讓他們陪你到老。所以偉大這個詞,總是用在父母身上,因為前半生都在為孩子們奔波勞碌,恨不得給孩子最好的一切。以前的孩子還會自己洗衣做飯,現在的孩子有的甚至連穿衣服都還不會。

一個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裡洗[打臉]完全暴露了父母給予式的愛。孩子是寶,那我們還要不要教他做人了,一味地付出,那他要不要懂感恩?懂不懂關心他人,孝敬長輩?

在能力範圍內,還是應該放手讓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雖然你不捨得讓他累。但請問,這點點日常必備常識工作,懂點總比白痴好吧!再說,誰能遇知明天會發生什麼,孩子能具備自己基本的生存能力,一旦遇到事情,至少能把希望放到最大吧。

做父母的,要把愛,變得高級點,孩子的自理能力還是要教的。[玫瑰]


一條不怕死的魚


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裡讓媽媽洗,錯誤方有三:

1.媽媽的錯。

既然孩子把衣服寄回給媽媽洗,說明母子(女)之間形成了長期的默契,習慣成自然,媽媽認為義不容辭,孩子認為理所當然,雙方自願。儘管他人聽了感到吃驚、憤恨,感到不可理喻。但他們心中波瀾不驚,無動於衷,有什麼大驚小怪的?說不定還洋洋自得呢,慈母之心,舔犢之情,捨我其誰也?孩子呢,一心只讀聖賢書,吃飯穿衣有父母。儘管有些當媽媽的或許覺得不妥,不大樂意。但一切為了孩子,孩子還小還未成家立業,等將來……這個“將來”就成了個貽害無窮的陷阱,害了孩子。這就是大學生“衣不洗,母之過”,慈母沉淪於溺愛中,有些走味變態了,沒有適時地培養孩子生活上的自立自理能力,沒有“授之以漁”而只是“授之以魚”,別說與推崇了幾十年的素質教育背道而馳,就連起碼的為人之道也是違背的。父母包攬一切,衣服可以寄回去媽媽洗,其它事情呢?難怪出現大學生研究生被欺騙拐賣,失身失蹤、誤入傳銷組織、賣淫團伙的事情,這與家庭教育的缺失有很大的關係。

2.大學生自身的錯。

學生從幼兒園起,就開始“自己跌倒自己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自立教育,從一些遊戲活動,親子教育活動中就貫穿著這樣的理念。許多兒歌也都貫穿著這種思想。在中學的思品課、語文課、班隊活動中,有大量的關於自立自強,生活上自理、獨立自主處理自己力所能及的教育課例和實踐活動,如八年級(人教版)《做自立自強的人》、《走向自立人生》、《自己的事自己幹》、《告別依賴走向自立》、《人生當自強》、《人生自強少年始》、《少年能自強》等課文,並且有相當數量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中,教育學生要用實際行動回報父母的慈愛心、養育恩,從分擔家務、為父母分憂解愁上力所能及地去回饋父母對子女不辭辛勞的奉獻。已經是大學生了,還不計花費較多的快遞費、不管母親的忙閒,把衣服寄給母親洗,誰之過?心中害愧嗎?

3.環境氛圍的錯。

媽媽從一生下孩子來給孩子洗衣服,洗到了上大學,除了媽媽、大學生自身的錯之外,其他人是怎麼看的,怎麼做的?他(她)的父親、爺爺奶奶是什麼態度?不去提醒矯正母子(女)的不當行為嗎?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嗎?如果家庭成員都認為這不是什麼教育問題,那麼什麼情況才屬於“教育問題”?所以其他家庭成員也是有責任的。營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也不是簡單的事。

再說說學校。學校長期貫徹的是“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改革開放後,相當一個時期,應試教育是主色調主旋律,全面發展偏向於發展考試發展成績,“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提出素質教育替代應試教育後,也作了相當多的改進即改革,但評估教育質量,初中看中考,高中看高考,看的是升學率,看的是中考高考“狀元”,喊的是素質教育,看的是“應試成績”,應試教育的陰魂不散。再說,評估教師也好,評估班級學校也好,用考試分數、升學率、優秀率便捷省事,“一張考卷定優劣”,操作性強,其它方面細項不好確定,不好操作。這樣家長看分數,老師看分數,教育部門評估學校看分數,沖淡忽視了學生整體素質的教育培養,所以就出現了“有的大學生把髒衣服寄回家讓媽媽洗”的怪象。


夕輝沃野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都有責任,小時候嬌著寵著生怕孩子吃苦,長大以後自理生活能力差,出了社會,就很難適應,將來吃虧還在後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