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舉例出古代歷史著名戰役嗎?結果如何?

文子大大


中華文明泱泱五千年,如果說著名的戰役,那就太多可以說的了,每朝每代,無不是經歷了多場戰爭,或大或小,而每次戰爭都或多或少的影響了歷史的進程!說歷史,咱就說點不一樣的,今天說戰爭,我就說一場特殊的,最憋屈的戰役,土木堡之戰!

為什麼說憋屈,咱先來對比,人數:五十萬(也有說二十萬)對三萬,結果:被全殲!明朝當時基本處於鼎盛時期,這種結果正常是不可能發生的,到我們分析看,結果卻是必然的。

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以大明拒絕和親為由,不斷騷擾明朝北部邊疆,朱祁鎮年輕氣盛,在王振的鼓動下御帥親征,與其說去打仗,不如說去顯擺,浩浩蕩蕩幾十萬人,在沒有充分準備,朝野上下一片反對聲中踏上了征伐的道路,行軍多日也沒碰到蒙古軍,自己的後勤保障卻出現了問題,最後只能班師回朝!這是我們想想都明白也先是不會和明軍正面硬磕的,他又不傻,但他卻一直在暗處虎視眈眈的盯著這支慢慢疲勞匱乏的大軍,等待時機,伺機而動。

要說朱祁鎮也是給力,回來你就老老實實的回來唄,在王振的教唆下,向北走了一條迂迴的路線,只為王振回家鄉顯擺,藉此光宗耀祖一下,這就正中也先下懷,就在行軍至土木堡時,被蒙古軍包圍,被切斷了水源,斷了後路,明軍本來就疲憊不堪,軍心直接瓦解,也先趁機突襲,明軍大敗,這一役致使明朝精銳毀於一旦,文臣武將死傷無數,朱祁鎮被俘,明王朝遭到建國以來最嚴重的挫敗,鼎盛的帝國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如果不是于謙力排眾議,輔佐新君,力挽狂瀾帶領百姓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明王朝可能提前二百年進入南明時期了!

再說說我的觀點,歷史上把這次的責任大部分都推到了王振的身上,我覺得有些不妥,我覺得朱祁鎮年輕氣盛是根本原因,明朝當時經過朱元璋到他爹的經營,已經到了鼎盛時期,而老朱家裡流淌的是好戰的血液,可以說他從小到大是聽著朱元璋,朱棣和他爹御駕親征的故事長大的,所以金戈鐵馬,馳騁戰場一直是他嚮往的,但他並不知道戰爭另一面的殘酷,而這就是代價。1457年,朱祁鎮復位稱帝,仁政愛民,任用賢臣,廢除殉葬制,成為明君,得到善終,這些無不和土木堡之變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果說成熟需要代價,這種代價太大了!





風輕雲淡品趣史


赤壁之戰,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208年在長江赤壁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瓜分去荊州的一部分。明建文二年(1400年),建文帝軍大將軍李景隆率軍60萬人,號稱百萬人,進抵白溝河,謀攻燕王朱棣官邸所在地北平。燕王聞訊,率馬步軍20萬人迎戰。二十四日,燕師自蘇家橋循河而進,遭到建文帝將平安所部萬餘人伏擊,先鋒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師奮戰,所向披靡。燕師死傷慘重,引軍而退。次日,朱棣復率軍渡河求戰,平安所部擊敗燕後軍將領房寬部,降將陳亨中傷而逃。朱棣率精銳數幹人冒矢突入陣中,殺傷建文帝軍隊甚眾。是時,李景隆突然揮師繞出燕師背後,實施前後夾擊。燕王三易其馬,矢盡揮劍作戰,幾被瞿能所獲。傍晚,瞿能復率兵搏戰,俞通淵、指揮滕聚也領兵赴戰,燕師驚懼。時適旋風驟起,吹折李景隆將旗,軍中為之相視而動。遂乘機以精騎突出繞其後乘風縱火,揮師猛攻,斬殺瞿能父子及俞通淵、滕聚等將領,平安為朱能所敗,建文帝軍隊潰散,死傷10餘萬人。燕師追至月樣橋,再敗其軍,殺溺蹂躪死者數萬人。李景隆率餘眾逃往濟南。鉅鹿之戰,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數萬楚軍,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鉅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性戰役,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並於八個月後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導地位。經此一戰,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蒲松齡的一幅著名的對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將項羽的破釜沉舟與勾踐的臥薪嚐膽並列。鄱陽湖之戰是元朝末年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而進行的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這次戰役被視為中世紀世界規模最大水戰。此戰,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繼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後水陸截擊,全殲陳軍於突圍之際。創造了中國水戰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為統一江南奠定了基礎。薩爾滸之是1619年(明萬曆四十七年,後金天命四年)二到三月間,在明朝與後金的戰爭中,努爾哈赤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大夥房水庫附近),以及薩爾滸附近地區大敗明軍四路進攻的反擊戰,是明朝與後金遼東戰爭中的戰略決戰。薩爾滸之戰以明朝攻圍後金,後金防衛反擊的形式發生,在這次戰役中,後金軍在作戰指揮上運用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方針,5天之內連破三路明軍,殲滅明軍約5萬人,繳獲大量軍用物資,此戰役以明軍大敗而告終。此戰役是明清戰爭史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是明清興亡史上一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戰爭,是以少勝多的典型戰例。


磐龍觀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發生在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決定了雙方的國運。

戰爭起因:公元前262年,秦國攻打韓國,將韓國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完全切斷,韓國將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罷兵。

但上黨郡守馮亭不願降秦,攜百姓一併謀劃願歸於趙國。

趙孝成王與大臣商議後最終決定接受上黨,同時派廉頗駐守長平。

秦國不滿,出兵攻趙。

戰爭經過:公元260年,秦將王齕率兵攻佔上黨,繼續進攻長平,趙軍數戰不敵,退守丹河東岸,廉頗依據地形修築壁壘固守,兩軍形成曠日持久的對峙格局。

此時趙國當政的是趙孝成王,見戰局不利,遣使向秦求和,秦國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和解,防止各國出兵救趙,但戰場仍步步緊逼。

戰場背後也是國力的競賽,廉頗固守,部隊所需給養甚多,國力不繼,趙王對於廉頗久拖不決頗為不滿。

秦國藉機施行反間計,導致趙王換將,派遣趙括替代廉頗,改變戰術,主動進攻秦軍。

秦王得知消息後,暗調戰神白起為上將軍赴上黨接替王齕,王齕為副將,但軍中仍樹立王齕帥旗,迷惑趙括。

白起用計假裝潰退,引誘趙括追擊,派兵截斷趙軍後路,命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分割及切斷糧道,一夜之間改換帥旗為白起,趙軍膽寒,原地固守待援。

秦王親到河內郡,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十五歲以上青壯年到長平戰場,合圍趙軍,攔截援軍和糧運。

趙軍斷糧四十六天,無法突圍,趙括親率精銳強行突圍,失敗被亂箭射死,趙軍投降後被活埋坑殺,只將兩百多名年紀尚小的士兵放回。

戰爭結局:趙國共被斬殺及坑殺約45萬人,元氣大傷,再無力與秦抗衡;秦國傷亡約20萬,為完成統一創造了有利條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