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你是做自己,還是成為自己?

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你是做自己,還是成為自己?

大家好,我是天鐸,今天給大家分享下我的學習筆記

30講:成為領導者就是成為自己

筆記內容:

第一:become yourself(做你自己):

有一本講領導力的書籍,作者也是一個很有經驗的企業領導者。他說,他給年輕人的建議是:做你自己。用英文說,就是 be yourself。你可能也在別的地方聽到過類似的建議。你覺得這個建議怎麼樣?

我覺得這個建議——不好。做你自己,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現在難道做的不是我自己嗎?如果說,這個建議的意思是讓一個人不要裝的話,我覺得它沒有抓住成為領導者的關鍵。成為領導者的關鍵不是做你自己,而是成為你自己。做你自己跟成為你自己的區別在哪裡?做你自己是 be yourself,是表現出一個狀態;成為你自己是 become yourself,是一個打造自己的過程。

第二:成為哪個自己

成為自己的第一個難題,是:我該是我想成為的自己,還是別人想我成為的自己?這個難題,可以稱之為在“自我對別人”的兩難選擇。

你對人生願景有自己的想法,但你的家人對你的未來可能另有規劃,這是最常見的一個衝突。但是還有另一種可能,就是作為領導者,你的追隨者對你的期望,跟你自己對自己的期望不一樣。面對“自我對別人”的衝突,你該聽自己的,還是聽別人的?我的建議是——聽三環的。上一講,我們講了三環理論。這三個環,你既可以用來規劃組織的未來,也可以用來規劃自己的未來。

上一講我給你講了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故事,這一講我給你講他的副總統戈爾的故事。

戈爾是克林頓的副總統,從 1992 年到 2000 年,克林頓當了 8 年美國總統,戈爾當了 8 年副總統。戈爾的父親是美國資深參議員,1998 年,戈爾還在副總統的任上,他的父親去世了。戈爾參加完父親的葬禮,回到白宮,長出了一口氣,說,我終於不用當美國總統了。

這個故事是本尼斯講給我聽的。2008 年,我見到本尼斯。他給我講了這個故事。本尼斯說,Lan,兩個星期以前,就在你坐的這同一個位置,戈爾的一個高級助手,給我講了這個故事。

我對這個故事是這麼分析的。戈爾說,我終於不用當美國總統了。這句話說明什麼?這句話說明,

當美國總統不是戈爾自己的理想,而是他的父親對他的期望。他肩負著這個期望,一路前行,做得也不錯,做到了美國副總統,一步之遙了。但是父親去世後,他還是說了這句話,說明當美國總統這件事不是他的熱愛。

不過,2000 年的時候,戈爾因為形勢所迫,還是去競選了總統,他的對手是小布什。不知道你是否記得,2000 年的美國總統競選,出現了歷史上罕見的選票計票糾紛,需要最高法院判決是否重新計票,如果重新計票,很可能就是戈爾當總統了。但是,就在最高法院還沒有判決的時候,戈爾宣佈退出了,他沒有堅持到最後。

我跟本尼斯說,聽了這個故事,我現在知道戈爾當時為什麼要退出了,因為他內心並不真正熱愛。

戈爾後來從事環保事業,因為他對環保事業的貢獻,他和美國一家環保組織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戈爾的經歷說明什麼呢?搞政治,戈爾擅長,也有機會,但是他並不真正熱愛。搞環保,戈爾擅長,有機會,而且他真正熱愛。他的三環在環保上才真正交叉在一起。

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你是做自己,還是成為自己?

第三:選擇結果還是選擇原則

我剛才講了成為自己的第一個兩難選擇,是自我對別人。成為自己的第二個兩難選擇,是結果對原則。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兩個小人,一個小人追求結果,另一個小人堅持原則。我們常常面臨這樣的難題:我該是追求結果的自己,還是堅持原則的自己?

為了幫助你理解“結果對原則”的衝突,我問你一個問題:你偷東西嗎?絕大多數人都會回答“不偷”。有一次,我聽到一個比較誠實的回答,這是一個企業大學的校長,他猶豫了一下,說“偷過”。我接著問他:“你現在還偷東西嗎?”他說不偷了。我再問:“為什麼不偷了?”他的回答比較有意思,他說:“沒有必要偷了。”我問了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有必要的時候,你是不是還會偷東西呢?”

大家注意,他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主要是結果小人在說話。如果是原則小人說話呢,那他很可能會說:我現在不偷東西,因為偷東西是錯的。

結果和原則,是我們做事情的兩種邏輯。有時候,我們因為結果而做事情。比如有些企業賣假貨,這就是結果的邏輯,因為賣假貨的結果對它們有利。有些企業不賣假貨,因為賣假貨可能被抓住,被罰款,失去顧客的信任,這也是結果的邏輯。還有些企業,即使完全沒有可能被發現,仍然堅決不賣假貨,這就是原則的邏輯。

你要注意,我絕對不是說原則的邏輯比結果的邏輯好。這兩個邏輯,都有它的道理。比如,不偷東西好像是每個人都應該遵守的一個原則,可是,如果你不偷東西,你家裡人就要死呢?

北京發生過這樣一個案例,你也許在報紙上讀到過。一個下崗工人的妻子得了重病,需要持續治療,他們沒有錢交治療費。這個下崗工人偽造了醫院的收費單,醫院以為他們交了費,就一直在治療。後來當然是被發現了。如果你不偷藥,你家裡人就要死,你偷不偷?

一個領導者,經常要面對結果和原則的兩難選擇。領導者既要追求結果,又要堅持原則,他該怎麼做?管理界有個學術大師,叫詹姆斯·馬奇,我在發刊詞裡提到過他。他說,在這件事情上,領導者應該向唐·吉訶德學習。

馬奇說,唐·吉訶德行動的邏輯不是因為結果,而是因為原則。唐·吉訶德的原則就是:我是一個騎士,騎士該怎麼做,我就怎麼做,我不去計算這麼做的結果。

我非常幸運,有機會多次當面向馬奇請教。馬奇跟我說,他讓領導者學習唐·吉訶德,主要原因是在現在這個社會,大家都太不唐·吉訶德了,都太看重結果,太不看重原則。領導者真正要做的,是要在原則和結果之間找到平衡。如果你感興趣,你也可以在《領導力的第一本書》這本書裡,讀到馬奇和我對話的全文。

第四:選擇哪個原則

我剛才講了,成為自己的第二個兩難選擇是結果對原則。可是,不僅是結果和原則會衝突,原則和原則也會發生衝突。這是成為自己的第三個兩難選擇:原則對原則。我該是堅持這個原則的自己,還是堅持那個原則的自己?

這個難題,就跟前兩個難題一樣,從古至今一直是成為自己的難題。孔子就遇到過這個問題。

有人問孔子:如果你父親偷了一隻羊,你要不要舉報他?在孔子時代,偷一隻羊大概跟現在偷一輛寶馬車差不多。你父親偷了一輛寶馬車,你舉不舉報他?如果你去舉報他,你是堅持法律的原則,如果你不去舉報他,你是堅持親情的原則。這兩個都是對的,都是原則,這兩個原則對你來說可能都很重要,你到底該做堅持哪個原則的自己呢?

我再舉一個企業裡的例子

假設你是一家企業的 CEO,企業現在業績不好,股東要求你裁員。如果你裁員,是堅持了對股東負責的原則,如果你不裁員,是堅持了對員工負責的原則,這兩個原則都是對的,也都是你想要堅持的原則。但是在此情形下,你到底要堅持哪個原則呢?

你如果問我,你在這種情形下該怎麼做?我有兩個建議。第一個建議,你可以去想,哪個原則對你更重要,然後堅持那個原則。但是,我還有第二個建議,這個建議也許更難操作,但是效果更好。

這個建議,就是我之前講到過的整合思考。這兩個原則,既然對你都很重要,那為什麼不同時做到呢?你應該把二選一作為最後的選擇,你首先去想,我怎麼做才能魚和熊掌二者兼得?

第五:領導力口訣“我該是誰?”

我剛剛講了成為自己的三個兩難選擇。這三個難題,都可以用一句領導力口訣來幫助思考。這就是我們的第十句口訣:我該是誰?第一個難題,我該是自己想要成為的自己,還是別人想要我成為的自己?第二個難題,我該是追求結果的自己,還是堅持原則的自己?第三個難題,我該是堅持這個原則的自己,還是堅持那個原則的自己?你對這三個難題的每一次回答,每一次選擇,都是你對自己的一次塑造,都是成為自己的一個過程。

筆記分享結束

劉瀾:北大領導力30講,你是做自己,還是成為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