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前言:二戰的最後一個死難者

2006年1月在雲南松山發生了這樣一件事情,在松山人勞作準備收工回家休息的時候,人們突然聽到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在自家地裡幹活的村民閻玉華的妻子知道大事不好,丟下農具發瘋似地向家裡跑去。原因是閻家的廚房屋頂被炸了一個大洞,一個人躺在血泊中,下半身幾乎全部炸沒了。40來歲的閻玉華剛剛從外地打工回來準備過年,鄰居就拿著一枚沒有爆炸的炮彈(75毫米山炮彈)進來,要求他幫著拆卸。為何村民閻玉華會在家拆卸二戰時候的炮彈呢?這一切要從松山的“挖山人”說起?而被炸死的閻玉華就是當地的一個“挖山人”。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在雲南松山地區說到二戰後,至今人們常常會使用一個特殊的名詞就是“挖山人”。

挖山人:是指抗日戰爭結束以後,當地人跑到松山日軍陣地上去撿拾和挖掘那些戰爭遺留下來的破銅爛鐵,槍炮彈殼、彈頭破片、破槍爛炮等各種軍械、日軍用來加固工事的填土的汽油桶、鐵皮等等。這就是松山地區的“挖山人”。

松山戰役:又稱松山會戰、松山之戰,是抗日戰爭滇西緬北戰役中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遠征軍於1944年6月4日進攻位於龍陵縣臘勐鄉的松山,歷時95天。先後10個團2萬人參戰,共傷亡7763人(其中陣亡4000人),含失蹤50人。斃殺日軍超過1250人,敵我傷亡比1:6.2,戰役中戰死人數超過了負傷人數。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據相關統計:在中國的抗日戰爭中,中國部隊一個軍在一次戰役中所消耗的彈藥數量,松山戰役的第八軍應當是第一,松山戰役到底消耗了多少彈藥?就只有松山的“挖山人”最清楚。

松山人為何要去挖山

一,用戰後的鐵皮鋼板搭建房屋:當時日軍佔領松山後,周邊的老百姓傾巢出動四處逃難。兩年後松山收復,老百姓才回來,結果家園毀於一旦,不是被日軍燒燬或者拆毀用來燒飯取暖,就是被用來建築工事陣地。村民沒有了材料重造家園,只有都到山上尋找戰爭剩餘的鐵皮鋼板。這樣的材料不僅可以代替瓦片做屋頂,也可以做牆壁。由於松山人所有的房屋都被毀壞,所以戰事過後回來的松山人也就傾巢出動去戰場上撿拾搭建房屋的材料。不久,這樣的鐵皮房便如雨後春筍在松山出現。甚至整個怒江西岸的原來日軍佔領地區,到處都可以看到這樣的鐵皮房屋。就是到緬甸各地,這樣的鐵皮房屋也四處可見,直到現在。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二,尋找生產生活用具:挖山人上山是為了尋找各種生產和生活用具,這樣的東西至今在松山人家中隨處可見。比如:鐵鍬十字鎬洋鏟、軍用水壺飯盒和沒有爆炸的大口徑炮彈等,而彈殼可以用來做摘碎穀物的工具,高射機槍的彈殼可以做煙鍋,甚至坦克履帶也可以用來搭建爐灶,鐵絲電線就不用說了,變賣破銅爛鐵換錢維持生活。

三,尋找傳說中日本人藏匿的財寶:在搶奪佔領地區的金銀財寶方面,日本人從來不含糊,他們搶奪的東西不計其數。由於日軍戰敗,有的東西就地藏匿。比如菲律賓的碧瑤山區,至今仍然有人在尋找挖掘日軍在敗退時藏置的寶藏。在大部分日軍佔領地區,類似寶藏的事件時有所聞,當然松山也不例外,當時有一個從松山逃出來的工人,說那裡藏匿著寶物。但是至今並沒有松山的“挖山人”找到寶藏。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松山人為何會在傢俬拆炮彈

在戰後很長時間裡,大多數當地人並沒有意識到收羅這些破銅爛鐵可以售賣,只是想找一些生產生活用具。原因也非常簡單,那就是這些破銅爛鐵並沒有政府或者私人來收購,直到新中國成立後,各地成立了供銷社。之後的大鍊鋼鐵時期,政府開始大量收購銅鐵,這些戰後的破銅爛鐵成為了有價值的東西。大鍊鋼鐵時期,那時大家都很窮。一斤大米才ー角三分五,而銅的價格是一塊五一斤,鐵三分一斤。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由於供銷社不收沒有爆炸的子彈和炮彈,也由於鐵和銅的價格相差太大,迫使貧窮的松山人不得不學著拆卸沒有爆炸的子彈炮彈,這樣在拆卸時不慎爆炸傷人死人的事情就時常發生。前面說到的被炸死的閻玉華的父親就是一個遠近有名的拆卸炮彈的“土專家”,當地人說他拆卸的炮彈有成千上萬,最後仍然被炸死了,那是上世紀60年代時期的事情了。40年後,他的兒子前仆後繼重蹈覆轍。僅僅在松山地區,戰後由於私拆炮彈被炸死的人就有幾十個,被炸傷的人就不計其數了。

松山地區人人都是“挖山人”

說到“挖山人”,松山人無不感慨,現在松山地區大部分上年紀的人,都是曾經的“挖山人”。因為這個年齡段的人都是戰後出生的,很少可以接觸到和戰爭有關的事情。但是就因為松山戰鬥實在太激烈,留下來的槍炮破片實在是太多,似乎永遠也挖不完。一般情況下,最瞭解陣地上戰鬥情形的人,當然是老兵。但在松山地區,最瞭解松山的人,並不一定就是老兵。而是當地的放牛人,“挖山人”要知道什麼地方子彈多,什麼地方炮彈多。最知道這些情況的人就是放牛的人,因為他們不用參加生產隊的集體勞動,成天在松山轉,對戰場的情況太瞭解了。

雲南松山戰後的“挖山人”,為何會成為60年後二戰的最後死難者?

2006年5月松山戰役舊址被國務院核定、文化部確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在松山成為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公開挖掘是絕對不允許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