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黄梅】胡六桥随笔


【大美黄梅】胡六桥随笔

弯弯的桥如彩虹横跨在这日夜流淌的河面上,上通大河铺,下通濯港街,这就是有故事的胡六桥。

——题记

从南北走向的濯港镇上街头粮站向西北方向拐弯行走,就是胡六桥地界。明太祖朱元璋御封的“苐一山”——化城山遗址,就属于胡六桥村。

胡六桥,位于濯港镇北部,西靠高桥村,东邻吴咀村,南抵桂墩社区,北至蔡塆村。清代属永福乡,1946年属路塘乡。1949年5月,属濯港区。1958年12月,属卫星人民公社胡六桥大队。1961年2月,属濯港区。1975年10月撤区并社,属濯港人民公社。1984年2月撤社并区,更名为胡六桥村,属濯港区。1987年撤区建乡镇,属濯港镇。

胡六桥有桥,历史上几建几毁。旧有石桥,邑进土张铭曾饲牛沽酒于此。张铭是习武之人,武进士,康熙戊午年(1678年)中举人,康熙己未科(1679年)进士。后题曰:“饲牛已去朝金阙,沽酒依然过石桥”。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胡六桥被洪水冲垮,义士夏九岸换以木桥,时垮时修。至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吴洪桂、赵怀贞等募众修建石梁。1991年胡六桥修建为三孔四墩石拱桥,1998年7月因洪水冲击导致一桥墩下沉,桥身断裂,2001年危桥倒塌。2006年重建单孔虹桥。

胡六桥,桥下有水,水运便捷,沿着大河白花畈顺流而下的考田河水经胡六桥、胡破屋桥,然后经过舒城寨大桥汇入太白湖。在古代,濯港、大河一带的很多货物就是通过这里的码头上货、下货。这里在清朝以前只有码头,没有通行的桥梁,河两岸的人要来往,就要靠船摆渡。后有当地摆渡人胡六,在此修桥,因此得名胡六桥。

胡六桥村各自然墩名字都有些来历,有赵家炉、陈兴七、干米塘、黄沙垄、赵上屋、杨思下 、夏家河 、王圩、李家墩等地名。

【大美黄梅】胡六桥随笔

村委会驻地的赵家炉 ,是旧时陈姓在此建了三座生铁炉,后陈姓外迁,赵姓入居,故名赵家炉。新石器时代化城山遗址位于陈兴七,是因为这里群众的祖先名叫陈兴七。化城山遗址,为一椭圆土城寨。元朝末年,朱元璋与陈友谅交战时曾在寨中的意生寺驻军,于寨四周挖建壕沟,并亲题“天下苐一山”匾额。

干米塘的来历就有点传奇,传说很早以前,有一年该地受灾,颗粒无收,人们到了冬天饥寒交迫,连树皮都被人剥下来,啃光了,眼看都撑不住了。一天村前水塘中,忽然浮出干米,解人们受饿之苦,原来是飞仙宋益暗中帮助当地人度过饥荒。

夏家河,是元末明初,夏思贤自江西德安迁此地始居,当时建居在河边,人们就把这里叫做夏家河。这里居住最早的姓氏,应该是赵姓,这里有个赵上屋,在南宋建炎二年,一名为朝廷办理军务的将领赵寿一在这里驻扎,后落籍繁衍生息,建居在现在干米塘的上头,后人把这里叫做赵上屋。

一座桥,一个村,一段历史......


【大美黄梅】胡六桥随笔

作者:

曹锦军,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曹锦军围炉》文旅微信平台总编、2019年长江读书节领读者、黄梅摄协副秘书长、《黄梅文艺》杂志副主编,黄梅作协常务理事。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大美黄梅》等书。文字作品发表百万字,散见于《长江文艺》《长江丛刊》《湖北日报》《 文旅湖北》《荆楚群文》《涛声》《黄冈日报》《鄂东晚报》《黄石周刊》等。摄影作品多次在省级比赛得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