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又愛又恨的投資,不要在傻傻分不清

投資,是很多人每天都在想,卻又害怕的東西!

大部分人在選擇投資品的時候,面對著讓人眼花繚亂的投資品,我們只能看到當時的漲或者跌,感覺買哪個都能賺錢,根本分不清楚任何區別,不懂得不同投資品之間的區別到底在哪裡。


讓人又愛又恨的投資,不要在傻傻分不清

投資

其實,不管投資品的種類再多,最終也不過五種類型

第一種,是中間商倒買倒賣,賺取中間差價

這類投資品的代表是:銀行,P2P、信託等等。其中,銀行儲蓄是最典型的。

你把錢存到銀行裡,會有利息產生,你想過這利息是從哪裡來的嗎?

真相就是:定期存款3年年化收益率3%,而貸款利率則高達年化6%,中間這個利息差,就歸銀行賺走了。銀行、民間高利貸、小額信貸公司,賺錢的原理都是類似的。這種方式是:彙集了很多的人的錢,然後再把錢借給需要錢的人,以賺取中間差額。

銀行一般都借給有固定資產抵押的大型企業,還不出來的人相對較少,風險相對較低。而民間高利貸和小額信貸,是借給那些著急用錢、並承諾給高額回報的個人或公司。由於借錢人質素良莠不齊,借貸手續簡單,無法充分保證收回資金,風險會相對較高。

所以第一類的投資品,你重點要關注中間人的信用。要關注他們把錢都借給了誰,那些借錢的人能不能還得了欠的錢和利息,有沒有能力還,而不能只把目光放在收益上面。

第二類,雙方直接買賣,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這類投資品的代表是:債券。包括國債、地方債、企業債。

“債”字的前面是借錢的一方。

國債是國家向你借錢,地方債是地方政府向你借錢,企業債是企業向你借錢。買賣雙方直接達成交易,無中間商賺差價。政府的信用是良好的,所以國債幾乎被認為無風險,除非國家被攻佔了,還不出錢的幾率很小。

但是,地方政府的信用卻參差不齊,部分地方債的風險就比較高,風險比企業債還高。

企業債就要看企業家的信用了。假設有A、B兩個企業家,同樣是開飯店,他們這個月都來向你借錢。分析一下:

A老闆是遠近出名的廚師,生意也很紅火,他想借點錢擴大店面規模。

B老闆是開麻辣燙店,上個月因為原材料不新鮮被客戶投訴了,他想借點錢開第二家店。我們可以判斷出,A老闆是被業務推動著前進的,因此還款能力大概率比B老闆好,相比於B老闆,借給A老闆是比較保險的。

所以第二類的投資,主要是看借款人的信用資質,看看還錢的幾率有多大。

第三類,叫做擁有部分資產

這類投資品的代表是:股票。股票的本質,就是一家家的上市公司。

大航海時代,也就是15世紀末16世紀初,當時我國正處於明朝時期。開國皇帝朱元璋在明朝剛建立不久,就實行了海禁政策。他認為發展農業才是正確的,對外朝貢貿易可有可無。其實正因為海禁政策讓商品經濟被壓制了,我們的國家在那時就已經開始埋下了落後的病根,悄無聲息地被西方列強趕超了。

同時期的西方,歐洲人已經開始了海上遠洋活動,並形成了多條貿易路線,大大增加了各大洲之間的溝通。

商人出海貿易要有船,造船需要一大筆錢,而且指不定遇上海盜,風險極高。有個人想到一個主意:眾籌!大家一起出錢造船,之後出海貿易賺了錢,按出錢的比例來分成。當然,有收益就有風險,風險就是,如果沒賺錢或者賠了,出資人就沒得賺了,甚至錢會打水漂。於是,世界上第一個股份制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誕生了。最早時出海貿易的一個商隊如果能平安歸來,利潤率就高達 400%。也就是說,你投入1萬,能收回4萬。投入100萬,那就拿回400萬,收益高的簡直不得了!

人們用自己的錢買公司的部分資產,與公司共同承擔風險,虧盈共享,這就是股票。

股票賺錢的原理也很簡單,就是找到賺錢的公司,並出錢投資它。

舉個例子,你的大學生同學開了一家火鍋店,生意非常好。現在他想開一個分店,邀請你入夥。你認為他家的火鍋店有獨特的配方,是可以賺到錢的。於是你就出資投了這家店。

所以第三類的投資,主要是看你出錢投資的這家公司賺不賺錢。

第四類,叫做成為資產所有人

這類投資品的代表是:黃金、期貨、藝術品收藏、房地產等。

它是靠著外部信息,通過預測未來的漲跌賺錢,與自身的價值無關。

舉個例子。

你的大學同學代購燕窩,這次他要去印尼進貨,臨行前試圖說服你,讓你也準備10萬塊買燕窩。他說:“隨著政府採購限制,燕窩一定會漲價。”於是你就買了。這10萬塊燕窩是不是穩賺不賠呢?有以下2種情況。

情況1:1年之後,燕窩受政策限制很難進口,因此,各個渠道的飯店經銷商以高價收購燕窩,你賺了一筆。

情況2:1年之後,隨著環保組織抵抗吃燕窩,各飯店紛紛撤銷有燕窩的菜,燕窩在倉庫裡黴掉了,10萬塊打了水漂。

這筆買賣,並不是穩賺不賠的。

所以第四類的投資,主要是看哪些因素會影響價格,然後綜合判斷。

第五類,叫做混合型投資品

這類投資品的代表是:銀行理財、基金等。

它投資的不是單一的東西,裡面既有股票也有債券。根據高低風險投資品的成分,判斷它是否符合你的投資需求。

重點強調:不是帶著“銀行”倆字就是安全的。招商銀行的客戶經理,曾經給客戶推薦理財產品,該客戶最後虧了幾十萬。

銀行的理財產品一般都會有各種包裝,它的本質可能是保險產品,可能是基金,你買的時候,一定要看清楚,再決定要不要投資。

投資的世界裡,不明白的事千萬不要去做,不懂不可怕,不懂裝懂才會最糟糕。弄明白投資背後的邏輯,精心計算風險和收益,用知識和耐心,才可能換回最後的收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