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校遇到問題不和家長說怎麼辦?

亓槭


遇到這類問題不要急,要有一個平和的心態,情緒一亂,再好方法也無效!

第一步,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形成有效溝通途徑。

要理解孩子,孩子才會願意和你說,要學會誇讚孩子,孩子才會願意聽你說。

第二步,與老師溝通,尋求老師幫助。

要積極與老師溝通,態度要尊重,這樣孩子的問題比較好了解。

第三步,同孩子的同學溝通,瞭解情況。

最瞭解孩子動向的可能是孩子最要好的同學。要積極瞭解孩子的要好朋友都有誰,並積極詢問。

總結:與孩子溝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然後才是上述方法!


松子教育漫談


   放學回家,孩子面帶憂傷,不言不語。家長見狀,心一震,忙問孩子,在校遇到什麼不順心事。有的孩子在父母詢問下,像打機關槍,如實報告。有的孩子,面對父母一再追問,守口如瓶,甚至頂撞,說父母多管閒事。弄得父母與孩子一樣,心情也沉重起來。

   孩子在校遇事,不告訴父母,多發生在中學。一般來說,在小學,孩子年幼,心思單純,對父母無遮無掩。放學回家,有的孩子,父母不主動詢問。他們急不可耐地、把學校發生芝麻大的事,一股腦地告訴父母。有的孩子嘴巴講發熱,喋喋不休,父母都有些嫌煩。反問孩子,小嘴巴講個不停,難道不累嗎?個別家長脾氣大,面對孩子熱情傾訴,太煩了,一頓訓斥,罵得孩子失落落的。這種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對家長與子女的關係,以及孩子成長都是不利的。

  某日,下午放學。初一年級,一個男生和一個女生打架。男孩戰敗,還受了點皮肉傷。次日上午,父親帶著男孩到學校告狀。作為班主任,我把肇事女孩叫到辦公室。女孩看男孩子把家長搬來,滿肚子不高興。指責他小題大作,不夠意氣。我反問,你若被人打了,難道不回家告訴父母嗎?

  孰料,女孩直截了當地說,絕不會告訴父母。還舉了一例子,說在小學,她與人打架。回家告訴父親,父親竟然怒斥道,沒有本事就不要跟人打架,不要在外面丟人現眼。女孩說,現在她即使被人打趴了,也不會回家告訴父母。辦公室其他教師聽了,都偷偷地笑。

   女孩所言,雖有些好笑。但她父親有一定代表性,教育方法失當,粗魯,沒有耐心聽孩子傾訴。那怕是嚴重的打架事情。說不定,有一天,女孩在校惹了大事。教師上門,他又可能反過來,罵孩子,為什麼不把學校發生的事情告訴家長。

  在現實生活中,家長們千萬不能學習那位不善於傾聽的父親。一定要有耐心,聽孩子傾訴,不要因為孩子有點囉嗦,怒罵排斥。面對愛“嘮叨”的孩子,家長應該感到幸福,即使有點煩惱,也是幸福的小煩惱。要知道,在一些家庭中,許多孩子與父母關係,宛如“生死冤家”,很難講上幾句話,即使講,也很難心平氣和地交流。更不要說,孩子主動向父母報告在學校遇到事情。

  與家長有講不完話的孩子,或者說,喜歡向父母傾訴的孩子,長大後,與父母關係一般都很融洽。父子如同好兄弟,母女如同好姐妹。到了中學,若他們在校遇到不開心的事,會主動告訴父母。有的孩子,甚至會把心中小秘密告訴父母,喜歡學校那個小帥哥或小美女。小家庭始終籠罩著快樂喜悅的氛圍。

  上述情況,是最理想的。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還有許多孩子不會把在校遇到事情,告訴父母。即使說了,也是具有選擇性,報喜不報憂。考試成績優異相告;考試考砸了,回家隻字不提。受到老師表揚相告,遭到老師批評掩蓋等等。

  有的孩子性格內向,或與父母關係不融洽,在校遇到所有事情,都悶在心中,不向父母透一點風。父母只能乾著急。班上曾有一個男孩,性格很內向,課下喜歡靜靜地坐在座位上,一言不發。一天清晨,他的母親風風火火跑到學校,說昨天回家,孩子臉上有一道傷痕,肯定與同學打架了。

   我忙把男孩叫到辦公室,問臉上的傷是怎麼回事。男孩看母親來到學校,非常不高興,說,根本沒有與人打架。臉上的傷,是昨天放學,在小樹林裡玩,被植物上的刺劃破的。聽完,母親尷尬地向我笑了笑。待孩子回到教室,母親向我訴苦。說孩子在家,很少與父母聊天,在校遇到所有事都不告訴父母。有時難得與父母講幾句時,都像吃了槍藥。

   如果孩子不喜歡傾訴,不把學校遇到事告訴父母,怎麼辦?建議採用以下三種方法可以解決。

   第一種方法,家長要調設法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與子女關係要融洽。孩子不喜歡向父母傾訴,不把在校遇到事告訴父母,很多時候原因在於父母。有的家長太專制,武斷,在他們心目中,孩子年幼無知,所有想法都荒唐可笑,聽不進去。長期下去,孩子自然懶得與父母交談,在學校受了委屈也自己承受

   作為家長,端正思想觀念,不可太專斷,學會傾聽。不管孩子想法正確與否,先傾聽,然後作分析。有時孩子受了委屈,話語中有火藥味,家長也要耐心聽完。等孩子情緒穩定,再進行交流。

   

  為了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可以開一個家庭會議。在家庭會議上,要輕鬆活潑,切忌沉悶,講究民主討論,允許孩子發言。其實,孩子看問題,特別上了中學後,有時比父母看更有遠,更符合時代發展。長期以往,慢慢地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家庭氛圍,以後孩子在校遇事,自然會告訴父母。

   第二種方法,有的孩子性格內向,難與父母交流。家長應經常主動與班主任溝通,及時瞭解孩子在校動態。家長不一定要經常往學校跑,可以通過微信等媒介,與班主任交流。可有的家長擔心,經常“打擾”班主任,會不會嫌煩。我想,作為班主任不會的,喜歡多與家長溝通,也是工作的需要。不過家長要注意方式方法,如果是小事,不是大事,不是急事,用微信、短信留言方式更恰當。家長最好注意起碼的禮節,這個禮節不是請客送禮。如班主任回覆留言後,家長道一句“謝謝”。雖有些俗套,但是班主任看了,心裡會舒暢,班主任也是一個平常的人。

   第三種方法,通過孩子同學或好友瞭解,如鄰居家的孩子。實際上,孩子有屬於自己的小圈子,在校遇事,有時極為保密,連學校老師都不知道。但是身邊的同學或好朋友知道。家長詢問同學時,一定注意技巧,不要直接了當地問。間接地詢問,讓孩子和同學都察覺不到。否則自家孩子知道了,會非常不高興,反感父母干涉他們隱私。處理不當,嚴重的,會影響孩子與同學關係。(原創,謝謝“關注”)

     


愛跳舞的書


父母在孩子心目中是最值得信賴的人,他們心裡所有的小秘密都想和父母分享,這時父母的態度決定著孩子以後還會不會把自己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毫無顧忌的告訴父母。如果孩子不願意和父母交流,很大原因是因為父母在孩子向他傾訴的時候 ,他對待孩子的態度。孩子雖然小,但他們心思敏感 ,父母的冷漠,毫不在意,應付差事,孩子都能感覺到 ,他的做法直接影響了孩子傾訴的慾望,使他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會出現很多問題。

父母如果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慮孩子的想法與感受,而是以一種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待,支配孩子的一言一行,孩子會對父母產生恐懼和排斥的心理,他們會把自己的內心封閉起來。自己在學校裡發生的任何事都不會告訴父母。受到表彰獎勵時,他的快樂不會和父母一起分享,被批評,被誤解,被同學欺負,或者考試成績下降了,學習上遇到困難,他都不會再和父母去說,而是一個人默默承受。沒有愛,沒有理解和支持,信任的家,就是一個荒原。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長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樣子,每個孩子都希望自己的父母既是自己的長輩,依靠,更是自己的良師益友。

如果發現自己和孩子在交流過程中出現了障礙,家長要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及時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和他多交流,用愛去感化,去溫暖孩子的內心,消除孩子心裡的芥蒂,不然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內心的孤獨感會越來越嚴重,特別是到了青春期,叛逆心理會讓孩子與父母的距離更遠,這樣危害性就更大了。家長是孩子的榜樣,從小就要為孩子起到榜樣的作用。家長的一言一行將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品質,行為方式以及思想觀念的形成,家長要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品行去影響孩子。

家長要時刻關注孩子的思想動態,在日常生活上處處關心和幫助孩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關愛。一個和諧的家庭對孩子的成長也有著重要的影響,父母要努力為孩子營造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養育孩子需要付出時間,精力,愛心和耐心,要用充滿智慧的教養方式去和孩子相處,在陪著他長大的過程中,也是對做父母的一種歷練,要用豁達,從容,欣賞的心態和眼光看待孩子,將他雕琢成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