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最近這樣一個問題在網上很火:

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問題描述下,題主說道:為什麼一些女孩子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男方請吃飯心裡就覺得特別愧疚,就想著一定要以某種方式去回報;更別提說我要口紅,衣服之類的了。

在這個問題的討論中,許多人義憤填膺:“問出這個問題真是匪夷所思”“因為這些人是正常人”“為什麼一些女生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但我覺得,花不花錢、回不回報是行為,好不好意思是感受。行為有是否符合社會規範之別,而感受本無對錯,沒有人有資格指責你的“好意思”或“不好意思”。

而行為和感受,都有多種原因,不能一概而論。不好意思是正常的教養,但也可能是覺得關係親密度還不夠;好意思也不一定就“婊”,可能是發現為愛人花錢也真的很快樂。

今天就跟大家從心理學角度分享一下,兩人相處時如何花錢更快樂?


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不好意思花錢有可能是“不覺得親密”

首先,區分行為和感受,這個問題並不是再說“沒限制地索取要錢”的情況,而是在說“不好意思”的感受。

為什麼男朋友給自己花錢還會覺得不好意思呢?可能是還沒有覺得自己跟他是“一夥的”。

我們跟陌生人客氣是很正常的,保持索取和給予的基本平衡(甚至想索取更多一些),這就是一種交換關係(exchange relationship)。

但當對方跟自己足夠親密的時候 —— 比如成為愛人時,我們會彼此不期望任何回報地支持和關照對方,包容對方對自己的不夠“有利”,比如沒有回贈等值的禮物、沒有及時滿足自己的需要等等;甚至犧牲自己的利益來讓對方更快樂、發展得更好,並也能在犧牲中感受到幸福和親密。這是一種共有關係( communal relationship),處於這種親密關係中的人會縮小自己的需求和利益,而放大對方或兩人共同的利益[1]。


收禮物和買禮物都是快樂的事

網站上有這樣一個投票:你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嗎?

結果顯示,70%的人選擇了“不”,而我,是投票裡佔少數的好意思花男朋友錢的女生之一。

比如,他拿了實驗室“年終獎”,問我想要什麼禮物,我就很好意思,高高興興地選了(自己有點捨不得買的)眼霜;在家裡想喝奶茶了,也會問他要。

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這套表情包的名字叫“蜜桃貓”)

怎麼了,收到喜歡的人送的東西不快樂嗎?

而且我知道,他也快樂啊,前幾天視頻的時候他還說我黑眼圈淡了,自己誇了自己一波:不愧是我買的禮物!

為喜歡的人花錢多快樂呀,比收禮物還快樂。

心理學研究早就發現了,為別人花錢(無論是給人買禮物還是捐出去)的時候,人們的幸福感和為自己花錢時是一樣的,而且如果重複這樣花錢五天,為自己花錢就沒有這麼快樂了,但為別人花錢還是一樣的快樂[2]。


為了快樂而回的禮,能讓關係更持久

題主還提到自己會不好意思花錢而回報,這就涉及到回答開頭我所說的原則了:回禮是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但在感受上,比起出於不好意思,我給他花錢的時候想的都是 —— 這也能帶來雙份快樂啊!

無論是為愛人花錢買禮物還是對方花錢回禮,都是一種付出行為,說重一點是“犧牲”,畢竟錢就這麼多,給他花了就沒法給自己花。

那這是不是一件有利於關係的事情呢?

要看兩人如何解讀這件事。

如果花錢時,想的是自己不好意思、擔心對方計較,這其實還是在用“交換關係”的心態來對待愛人,代表的是覺得兩人不夠親密嘛。

但如果回禮的人想的是這為了兩人的積極情感或利益,比如為了讓對方更快樂,抱有這種“實現型動機”而回禮的人,更會維持長期關係[3]。

比如這個假期,他家附近外賣開了而我家附近還沒開業,我就把自己想吃的東西都買一份給他;我買零食買到了好吃的醬排骨(咦我為什麼把排骨當零食吃),轉手就給他也下單了一份,他媽媽吃了都說好。

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最後,落回到問題上:為什麼一些女生特別不好意思花男朋友的錢?

可能她只是不懂心理學(皮一下很開心(。


參考文獻:

[1] Beck, L. A. , & Clark, M. S. . (2010). What constitutes a healthy communal marriage and why relationship stage matters.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and Review,2(4), 299-315.

[2] O’Brien, E., & Kassirer, S. (2019). People are slow to adapt to the warm glow of giv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2), 193-204.

[3] Impett, E. A. , Peplau, L. A. , & Gable, S. L. (2005). Approach and avoidance sexual motives: implications for personal and interpersonal well‐being.Personal Relationships,12(4), 465-48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