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在李自成進軍北京的路上,他曾在山西寧武關與明軍有過一場激戰。那場惡仗,明朝守軍不過幾千人,而李自成的人馬高達五十萬眾。由於明軍守將周遇吉拼死抵抗,戰鬥剛開始時,李自成的軍隊居然就中了明軍的計,一下子折損四、五千人。最後李自成竟然使用了最原始的人海戰術,一輪又一輪的衝鋒、一批又一批的死亡,屍山血海、血流成河,經過7天7夜近乎瘋狂的進攻和慘烈的死亡,以三、四萬人的傷亡代價才拿下寧武城。這是一場載入史冊的經典“城市保衛戰”。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史載:由於周遇吉在寧武關的頑強抵抗,李自成幾度準備放棄攻取寧武關,但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再堅持,農民軍因而不斷對寧武關發起猛攻,在農民軍猛烈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農民軍衝鋒的前隊戰死,後隊馬上跟進頂替,終於攻破寧武關。農民軍攻入關城之後,周遇吉繼續指揮巷戰,從戰馬上摔下來後又徒步奮戰不止,以短刀仍然殺死數十人,在身中數箭被農民軍生擒後也仍然破口大罵、不願屈服,農民軍將周遇吉懸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成數百快。

周遇吉的夫人劉氏素來勇健,她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最後農民軍“縱火焚之,闔家盡死”。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劉氏率領軍營中幾十名軍嫂登上屋頂向農民軍放箭,每射出一箭便殺死一名農民軍,農民軍因攻打不進軍營辦公中心,便防火燒之,這幾十名保衛公廨的軍嫂們最後全部被農民軍活活燒死。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寧武竟然苦戰七晝夜,在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後終於佔領了寧武關,城破之後,李自成的農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城中百姓“幾被屠盡”。農民軍們大肆屠戮後還不解恨,以至於這個到處“開倉放糧”的“農民救星”李自成一怒之下放了一把火把寧武關燒成了一堆瓦礫,但寧武關也因此得以聞名天下、載入史冊。

史載:由於周遇吉在寧武關的頑強抵抗,李自成幾度準備放棄攻取寧武關,但他手下的將領們一再堅持,農民軍因而不斷對寧武關發起猛攻,在農民軍猛烈火炮的轟擊之下,關城不斷坍塌,農民軍衝鋒的前隊戰死,後隊馬上跟進頂替,終於攻破寧武關。農民軍攻入關城之後,周遇吉繼續指揮巷戰,從戰馬上摔下來後又徒步奮戰不止,以短刀仍然殺死數十人,在身中數箭被農民軍生擒後也仍然破口大罵、不願屈服,農民軍將周遇吉懸吊於高竿之上亂箭射死,然後又將屍體肢解成數百快。周遇吉的夫人劉氏素來勇健,她帶領幾十名婦女拒守公廨,“登屋而射,每一矢斃一賊,賊不敢逼”,最後農民軍“縱火焚之,闔家盡死”。翻譯成白話文的意思是:劉氏率領軍營中幾十名軍嫂登上屋頂向農民軍放箭,每射出一箭便殺死一名農民軍,農民軍因攻打不進軍營辦公中心,便防火燒之,這幾十名保衛公廨的軍嫂們最後全部被農民軍活活燒死。李自成的農民軍在寧武竟然苦戰七晝夜,在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後終於佔領了寧武關,城破之後,李自成的農民軍“遂屠寧武,嬰幼不遺”,城中百姓“幾被屠盡”。農民軍們大肆屠戮後還不解恨,以至於這個到處“開倉放糧”的“農民救星”李自成一怒之下放了一把火把寧武關燒成了一堆瓦礫,但寧武關也因此得以聞名天下、載入史冊。

有歷史學者認為:雖然寧武關一戰對明朝全局影響不大,但毋庸置疑的是,寧武關是大明王朝最後一戰,總兵官周遇吉也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忠誠的最高含義。
終生不降清的大詩人屈大均有詩讚曰:
襟帶河汾玉殿長,一朝弓劍委秋霜。
將軍死戰哀寧武,帝子生澤恨晉陽。
馬首關山空落日,城中歌吹罷清殤。
悲風處處吹松柏,誰到幷州不斷腸。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寧武關大戰慘勝之後,李自成更是心有餘悸,因為欲進軍北京城,前面的關隘還有很多,這樣打下去哪還受得了。於是,李自成便準備先班師回陝西,然後再作新打算。不料,就在李自成的軍隊準備撤退回陝西時,忽然接連收到明朝大同府和宣州府的兩位總兵的投降書,於是李自成又改變了撤退計劃,決定繼續向北京進發。

當李自成的軍隊圍攻北京時,據說他的農民軍數量已經急劇膨脹到百萬人之巨。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其實,恐怕連李自成本人都萬萬沒有料想到,北京城被他拿下得如此輕而易舉。因為,他在寧武關遭遇的只是一名地方總兵(相當於今天省、地市軍分區司令員之職務,大約為大校或少將軍銜)帶領的幾千人的二、三流部隊,那麼防守京城的,豈不是明朝最精銳的御林軍?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清朝時對於這段歷史,是這樣記載的:面對殘酷攻城戰和不成比例的重大傷亡,戎馬多年的李自成竟然萌生了退意,召集眾將商議:“寧武雖破,吾將士死傷多。自此達京師,歷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正當眾人沒有主意的時候,大同總兵姜瓖的降表就到了,李自成大喜過望,而正在款待大同總兵姜瓖的使者的時候,宣府總兵王承蔭的降表也到了,於是李自成在眾將的請纓下,才下定決心率大軍揮師北上。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抵達居庸關時,“世受皇恩”的大太監杜之秩和總兵唐通開門歸降,最終北京城不守,李自成農民軍遂得以輕鬆攻入紫禁城,


……周所周知的歷史是——北京城輕而易舉地就陷落了。由此看來:對於當時明王朝的統治者而言,“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實乃千古之真理啊,因此,勉強還算得上“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淒涼地吊死煤山又能怪得了誰呢!

李自成的“寧武屠城”非常恐怖

《謁周忠武墓》

(作者:清朝偏關知縣 陸剛):

萬里烽煙接地閽,三關遺恨見忠魂。


勤王援絕孤臣淚,報國身慚聖主恩。

焰起樓臺昏日月,芒寒幕府傲乾坤。

同仇氣並山河老,絳節雲旗繞墓門。

寧武關大戰慘勝之後,李自成更是心有餘悸,因為欲進軍北京城,前面的關隘還有很多,這樣打下去哪還受得了。於是,李自成便準備先班師回陝西,然後再作新打算。不料,就在李自成的軍隊準備撤退回陝西時,忽然接連收到明朝大同府和宣州府的兩位總兵的投降書,於是李自成又改變了撤退計劃,決定繼續向北京進發。當李自成的軍隊圍攻北京時,據說他的農民軍數量已經急劇膨脹到百萬人之巨。或許我們可以這樣推論:其實,恐怕連李自成本人都萬萬沒有料想到,北京城被他拿下得如此輕而易舉。因為,他在寧武關遭遇的只是一名地方總兵(相當於今天省、地市軍分區司令員之職務,大約為大校或少將軍銜)帶領的幾千人的二、三流部隊,那麼防守京城的,豈不是明朝最精銳的御林軍?清朝時對於這段歷史,是這樣記載的:面對殘酷攻城戰和不成比例的重大傷亡,戎馬多年的李自成竟然萌生了退意,召集眾將商議:“寧武雖破,吾將士死傷多。自此達京師,歷大同、陽和、宣府、居庸,皆有重兵。倘盡如寧武,吾部下寧有孑遺哉!不如還秦休息,圖後舉。”正當眾人沒有主意的時候,大同總兵姜瓖的降表就到了,李自成大喜過望,而正在款待大同總兵姜瓖的使者的時候,宣府總兵王承蔭的降表也到了,於是李自成在眾將的請纓下,才下定決心率大軍揮師北上。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抵達居庸關時,“世受皇恩”的大太監杜之秩和總兵唐通開門歸降,最終北京城不守,李自成農民軍遂得以輕鬆攻入紫禁城,……周所周知的歷史是——北京城輕而易舉地就陷落了。由此看來:對於當時明王朝的統治者而言,“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實乃千古之真理啊,因此,勉強還算得上“勵精圖治”的崇禎皇帝淒涼地吊死煤山又能怪得了誰呢!《謁周忠武墓》(作者:清朝偏關知縣 陸剛):萬里烽煙接地閽,三關遺恨見忠魂。勤王援絕孤臣淚,報國身慚聖主恩。焰起樓臺昏日月,芒寒幕府傲乾坤。同仇氣並山河老,絳節雲旗繞墓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