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要做爸爸了,其實我們還是個孩子

馬上要做爸爸了,其實我們還是個孩子

【原創:蘇皖西】

最近有一個政策火了全網,義務教育階段不能進行面試選拔。相信此政策出臺之前,很多家長花重金訓練自己孩子的面試技巧,只為上一個好點的小學、初中。好像還漏了幼兒園,前幾年上海一些雙語私立幼兒園除了面試孩子,還有父母和阿姨,富人的世界真是不懂啊。

全國範圍內,民辦小學、民辦初中“搖號+面試”的城市有十多個,全部都是各區域的中心城市,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少數學校,“搖號+面試”似乎成了這些優質學校和家長的默契。由此產生的各類面試培訓班,販賣“好運籤”、“名校香”的商店總是門庭若市,財源滾滾。家長們實屬不易,為了孩子讀書,千萬學區房、高價學位房,除此之外,還得天天送孩子去培訓面試技巧,順便燒香拜佛,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國家出臺的這項政策不可不謂大快人心,如果孩子的童年被奧數、奧語、奧英,還有面試培訓佔據,這些孩子未來會幸福麼?孩子不幸福,國家怎麼會有未來?

反對這項政策的家長大多是不懂教育的,一個人接受教育有個根本的前提,他必須是快樂的。否則教育一定無效,就算考了高分,未來也會在社會中輸給自己的內心感受。

孩子需要的是愛、包容、犯錯、引導、鼓勵、遊戲,知識是必要的,但不能強加給孩子。有人會說,上清華北大一定要吃得苦中苦。這個邏輯就和全民做發財夢是一樣的,任何國家、任何社會,名校的比例永遠是極少數的,富人也永遠是少數。大多數人首先是一個普通人,請問,你自己受了多少苦?是社會前1%麼?學過多少知識?看過多少書?憑什麼讓孩子吃你沒吃過的苦呢?

幾乎所有國家,95%的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最重要的就是活出自己的意義,活得幸福,活得開心。沒有哪個國家,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全民上清華。每個人天賦各有不同,只有在愛、自由、包容、鼓勵的環境下,天賦才會慢慢成長起來。

我做教育,見過很多家長,他們自己就是孩子。在我看來,他們受到的教育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這些家長根本不瞭解自己

一個連自己都不瞭解,時常迷茫、焦慮、無助的人如何引導孩子的天賦?前幾天有家長問我,只搖號不面試萬一進不了重點怎麼辦?我只告訴他一點:“你的孩子如果天賦是學習,家庭環境到位,在哪裡都會成為百科全書”。家長們總是簡單的認為學校好最重要,老師好才重要。在所有重點學校,班級人數都不少,因材施教根本沒有條件。如果你的孩子是個書蟲,就算在全中國最好的中學,他依然是異類。因為他讀的書比老師多太多了,名校的老師工作重心可不是博覽群書啊。

我敢肯定:家長認為把孩子送進名校就解決所有問題其實就是思想懶惰,自己懶得教。殊不知父母才是教育孩子的重心,很多父母自己都是得過且過的樣,孩子怎麼可能成大才呢?

(2) 這些家長基本不再學習

教育是拼爹,其實更多的是拼家長的綜合素質。活到老學到老不是一句空話,先不要管孩子,先問問自己,為什麼別人可以40歲考上博士,你不行?為什麼別人50歲開始創業,你不行?為什麼別人60歲開始學畫畫,70歲成名,你不行?因為你自己從來不學習。

這些家長最大的特點就是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經常對孩子說:“我為你付出一切了”,這句話是最大的推卸責任。什麼叫付出一切?你真的做到最好了麼?朱熹臨終前還在給四書五經做批註,還在學習,你呢?連個手機都不放下,竟敢說付出一切?

我做了多年教育,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這些家長:你孩子的未來從生下來就註定了,無論他去不去清華北大,他的內心世界是他未來成才的原動力。因為你從來都沒進步,他從小沒有什麼內心成長,你越嚴厲,他越叛逆。我輔導的學生中有很多985高校畢業的,心理問題遠遠大於工作能力問題,你認為這樣的孩子能成大才麼?就算僥倖在企業中做了高層,也會把企業帶向深淵。

(3) 這些家長根本不懂教育

科學已經證明,孩子的成長是有敏感期的,什麼時候對什麼能力敏感,家長應該好好學學。教育是科學的,有方法可依的。在社會上工作多年的人,不難總結出所謂成功人的能力,包括堅毅、勇氣、溝通、領導、計劃、目標、分析、判斷等等。而促成這些能力的根本條件絕對不在名校。這些氣質是在長期的成長環境中自然生髮的,只要一個孩子對生命充滿熱情,對生活充滿好奇,任憑天賦帶著他不斷前行,自然就會獲得這些優秀的品質。一個愛學習的孩子從來不覺得學習苦,一天不看書,難受程度就和你一天不看手機一樣。

而以應試高手為主的名校環境遠不如適合自己天賦的學習環境有效,家庭環境更是最重要的。家長們常常抱怨上不了名校,孩子就廢了。那是因為你根本不懂得教育孩子,不去引導孩子的天賦和熱情。這樣的孩子無論去什麼學校,都不會快樂,更不會成功。上不了名校,在家一樣可以成才。從古至今,多少人自學成才的?那時可沒有谷歌、沒有互聯網。

我本人是大力支持國家的“減負”政策,每個孩子都應該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教育孩子是父母必須要負起的責任,義務教育階段,國家承擔的是國民基本教育。因材施教,天賦引導那是父母的責任,你都不想教育孩子,憑什麼讓國家管你。

一個孩子幸不幸福、成不成功,主要靠的是父母和家庭,子不教父之過非常有道理。學校只是一個自我探索世界的反饋場所,交朋友的地方。性格、品性、情緒反應、移情等等都是在家庭環境中建立的,這才是教育孩子的核心。

別再說沒時間管孩子,你把時間都花在工作上,也沒見你多幸福啊?也沒見你取得多大的成就啊?就像沈騰、瑪麗那個春晚“佔座位”的小品,你把時間花錯地方了。多陪陪孩子,你可能損失一些收入,可你贏得了整個世界。

幼教、早教、課外班、興趣班並不是沒用,我一再強調父母要以身作則,你不懂教育,這些機構絕對救不了你的孩子。只有你懂得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會引導他們的天賦,這些機構才會錦上添花,讓你的孩子在學習之外收穫更多的反饋和樂趣。

對了,還有一句話差點忘了:沒有生孩子的家長,記得先考取父母合格證再生,否則又多了一個人間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