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隨著汽車行業外資股比放開、國內商業模式對外開放力度加大等因素影響,卡友們逐漸發現身邊的進口重卡價格越來越便宜,購買門檻也不是那麼高不可攀了。曼恩商用車公司曾預測,到2021年國內進口高端重卡將突破2.5萬臺。

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高品質進口重卡價格的下探,而國產重卡隨著品牌、技術、成本的升級,品質和價格都在逐漸上漲,雙方短兵相交的日子並不遠了。

那麼接下來,到底是進口重卡的茅更利,還是國產重卡的盾更堅呢?

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要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客觀承認,目前進口重卡無論在技術、可靠性上現階段都是優於國產重卡的。不同於乘用車曾經的“以市場換技術”,國內重卡企業一直有著“自力更生”的骨氣。

乘用車以當年的大眾合資為例,德國人對技術進行了封鎖,技術沒學到,鈔票倒是讓人家賺的盆滿缽滿。

後來國產車沒研發能力,基本上就是三菱的發動機變速箱,買來裝的車上去,幾乎不存在核心技術研發(現在這種車企都轉型了,沒轉的也都死了)。

而重卡就不一樣了,不論是通過自主研發、逆向研發、皮尺、同外資合作研發等等,反正就不管怎樣搞來的技術,都能抓在自己手裡。

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重要節點就是從引進斯太爾技術開始,全國的重卡企業紛紛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方式,掌握了並不先進,卻還算可靠的重卡整車技術。後來包括與曼恩、康明斯等等國外企業合作,再加上一部分的自主創新,國內重卡企業又實現了一次技術的追近。

很多人會樂觀地想,之前追的這麼快,之後反超應該輕而易舉吧?大饅頭要說,非也!

有個詞叫“後發優勢”,正是因為之前國外重卡企業比國內重卡企業領先,我們只要選擇他們已經驗證過的,正確的事去做,就可以節省很多成本,提高很快,這也是國內重卡企業快速發展的原因。

就像已經有了各種數學公理、定理、公式,應該去學習掌握,而不應該傻乎乎的從頭逐一推導。

當然,能學好數學也是一種能力,怕就怕連學都學不會。隨著我們學習掌握的越來越多,別人領先的越來越少,最終還是要走上原創和研發的道路。

所以理論上來說,隨著國內外重卡企業技術、質量差距的縮小,追趕的節奏也會越來越慢,想要反超也是很困難的一件事。

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那這樣說,一旦國際重卡價格逼近國內重卡的“護城河”,就將打垮我們嗎?也不是。中國重卡企業最大的優勢不在於國企背景、政策扶持甚至人力成本優勢這些,而是在於背靠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重卡消費市場。

我在這裡假設一個模型(我一點不懂成本構成,但道理應該沒錯):

國外一款重卡發動機,研發成本5億元,製作模具5000萬元,一年銷售1萬臺,總共賣10年,銷售10萬臺,那他們攤到每臺發動機的研發、模具成本就是5500元。

而在中國一款重卡發動機,研發成本5億元,製作模具5000萬元,一年銷售10萬臺,總共也是賣10年,銷售100萬臺,攤到每臺發動機的研發、模具成本就是550元。

進口卡車來勢洶洶,玩起了價格法寶,國產車企該如何招架?


這個模型假設是雙方研發、模具、原材料成本和產出同樣的情況下,成本就差到了接近5000塊,反映在售價上也差不多是這些。

這就說明,國外重卡企業的產品價格可能某一階段會下探的厲害,但跟國內重卡企業的技術追趕一樣,也會遇到瓶頸,甚至比技術追趕還難。

另外還有一點很重要的是,國內重卡企業有了更多的銷量,就意味著觸及到更多的用戶,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反饋,這有利於改進技術、質量和用戶體驗。

結語

所以,結合這些因素,從我個人的角度來看,不管未來股比怎麼放、對外開放力度有多大,國產重卡始終會保持一定的價格優勢,緩慢追趕技術劣勢,甚至能憑藉更多的市場觸及點,輸出更具用戶體驗的產品,從而更具市場競爭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