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引言

"孝治天下"是漢代治國的指導思想。兩漢統治者的政治制度、思想道德,在文化、教育等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孝道得到了全面貫徹,取得了顯著成效,對漢代社會穩定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對後世影響深遠。孝道已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對這一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和總結,無疑將對今天的精神文明建設起到積極的作用。

孝作為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規範, 受到歷代封建王 朝的普遍重視。在政治理論和實踐中提倡孝道,是漢代皇帝以孝道為治國方略的結果,。而以孝治天下的漢朝自然對我們有經驗借鑑。

孝德的產生及漢皇室的態度

"孝"最初的概念是指養育父母、尊敬長輩、緬懷祖先。馬克思曾經說,"人們根據自身物質生產的發展建立相應的社會關係。正是這些人根據自己的社會關係創造了相應的概念和範疇。"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孝道的誕生就是這樣的。分封制形成了皇帝、太子、大臣、官員和其他奴隸主統治下的宗法制度。在這種父權制下,孝道在維護奴隸社會的父權制、等級制、分封制和世襲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一種分散的封建個體生產方式。孔子接受了商周時期"孝"的道德觀念,"從宗族貴族的排他性形態中,把道德律拉下來,放在一般人的心理要素中,並對制度進行了闡釋"。孝道成為中國道德的標準,而在中國古代,家庭和國家,其組織制度和權力分配都是嚴格的父權制。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君權與父權"也就互為表裡, 這 樣就成為中國社會獨具的"家國同構"的格局, 所以, 治 國與齊家也相互為用。於是, 歷代封建統治者都將孝作 為調整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關係的規範, 加以大 力提倡。

先秦儒家等學者在其著作中談到孝道,主要是關於報恩、為親的意義,其治國作用並不突出。正是漢代的君主把孝道提升到政治理論和政治實踐的高度。漢代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實行"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國。以孝道為核心的封建倫理思想,第一次受到統治者前所未有的重視,漢始祖劉邦首度拉開了尊父倡孝的序幕。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漢初,國家急需整頓社會秩序,提高社會公德。隨著儒家思想影響的日益擴大,孝道自然成為重建社會秩序的重要手段。自漢孝文帝以來,漢代政府頒佈了許多有關孝老的法令。雖然這些法令大多是象徵性的實踐,但它們反映了當時政府的價值取向,對當時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產生了很大影響。

漢初的主導思想是黃老學說,主張不作為原則理論與罪犯學相結合。而國民就業主要以軍事技能和資格標準為依據,在行政方面由民法官員控制。

劉盈就 "令郡、諸侯王立高廟"。漢代帝王可以因祥瑞、因災"改 元"不能去掉"孝"是劉家皇確保統治長治久安的法寶之一。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漢朝推行"孝治"的重要舉措 首先, 漢王朝以復除與賜帛的形式來優待孝子。

惠帝四年,天下定,發展破碎農業生產提上議事日程。孝道的復辟並非出自秦朝法律,而是由漢代家族創造的。歷代相傳至武帝元年元朔,並見"復孝敬"詔書。孝子絲賞制度是漢代皇帝劉恆創立的。

孝道引入選舉制度起源於文帝,建立於武帝。從文帝12年的詔書中可以看出,他對孝、利、三老、廉潔的德行讚不絕口。

弘揚孝道、弘揚誠信的目的,是為了樹立官員的行為規範,以身作則,這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手段,意在改革原有的官制。"興廉舉 孝"、"庶幾成風", 但各郡進展很不平衡, 有"闔郡不薦一 人"的。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武帝把弘揚誠信、弘揚孝道的水平提高到封建禮教的高度,自然是超出了父輩的重視,體現了他在選舉中的地位。強調"孝"是選官的標準,封建統治者要求孝儘可能在全國合理分配。東漢和皇帝統治時期,大縣城有五六十萬人,小縣城和邊疆地區有二十萬人。孝廉遍佈全國, 不 僅見之於文獻, 也見之於漢碑等實物記載。如《冀州剌史王純碑》 等等。

漢代"孝治天下"的另一個重要標誌是孝經地位的確立。"孝"的思想通過《孝經》作為一部經典,它成為漢代的指導原則之一, 這在漢代思想社會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象徵著維護家庭血緣關係的孝道思想,成為封建統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孝治天下的漢朝,究竟有什麼需要我們學習的?

遍及全國的"孝"的教 育, 哺育出無數的"孝子"。村組織中著名的孝去世後,直接將"孝"題寫為墓碑,通過對孝的讚頌,對生者進行"孝"教育。 "孝"觀念以制度的形式得到漢代統治者的提倡和獎勵,成為一種輿論導向和社會認可的人生原則。同時,它通過政治、思想、教育、倫理、藝術、禮儀等多種渠道滲透到漢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社會生活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成為整個封建社會值得稱道的孝治天下的典範。

漢朝推行孝治的社會效果明顯

《孝經》贍養父母是老百姓的一項重要孝道,指出"用 天之道, 分地之利, 以養父母, 此庶人之孝。",孔子的"憂患父母病"是儒家孝道的精髓之一。中國人非常重視贍養父母。有時,超越道德規範而以法律的形式來保證不孝在法律上受到懲罰。

西漢政府建立了官員退休制度,為退休的高級官員提供一定的政治和生活福利。"在法律法規方面,我們用法律來懲罰那些不尊重和並不保護老年人權益的人。甘肅武威出土的王杖詔書記載"年七十, 授之以王杖。",其實是我國早期尊老的法律,它提高了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和家庭地位。

我們完全可以發現漢代統治者不僅把孝道延伸到父子關係上,還延伸到家庭和親屬關係上,這使得漢代的敬老風潮十分興盛。

不僅對官僚和社會上層來說,"孝"對人民群眾有著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滲透在民間信仰中。可見,在漢人信仰的內心世界裡,"孝"確實具有"神明"的力量。漢代"孝"的故事不勝枚舉,這是"孝"思想成為民族信仰核心內容的結果。這種影響不僅限於漢代,隨著漢代思想的發展,它流淌到道教的血液中得以保存,對中華民族精神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積極作用。

漢武帝敬老的另一個表現,是為不孝順的準孝子成為孝子創造條件。建元四年,他制定了新的條例,規定"外逼公幹,內缺錢",誰也不能孝順自己的子民,免去軍役,"使妻妾之主供養他們",使這些老年人的後代本來應該孝順而不能做任何事就變得值得孝順了。

漢代統治者所推行的孝敬老人措施,客觀上對中華民族敬老傳統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禮記·問喪》在孝敬長輩的總結中,"非從天降, 非從 地出, 人情而已矣。",漢代以孝治國,是加深民心的舉措。

在漢代,孝道作為治國的指導思想,已經成為幾千年來形成的孝老之風。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它已成為人們的價值取向。據說孝敬老人是中國傳統文化對人類文化發展的貢獻。今天,我們需要學習孝道的真正的意思,從而為我們的精神文明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春秋》

《禮記·問喪》

《孝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