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永定新聞訊(區公路局)

童燕林,1993年參加公路養護工作。27年來他從技術小白到班站站長,憑藉著工作的執著,傾情的投入,所養護路段的優質高效,在評比中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養路工,所帶領的班站多次被評為先進班站,五一先鋒號等榮譽稱號。

童燕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從溪口到金砂:養護小白成長為技能標兵

93年的溪口站,還是砂土路,每日的工作就是掃沙、用石子泥巴套補坑窪的路面。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灰頭土臉的歲月,每次回憶嘴裡都還有路上揚塵留下的土腥味。重體力勞動和大量的重複返工修護,沒有吃苦耐勞的韌勁很難堅持下來。在那個人力年代,出工等於出力,檢驗的就是體能,還有執著。有股子憨勁的童燕林通過了時間的考驗。94年8月,公路基建開始,他被派駐到先行工程岐嶺東安至坎市公路工程負責施工管理,從一個小白開始學習,虛心向身邊人討教,自此公路養護技術水平不斷提高。

96年分局實行分路到人,童被調到金砂公路站,管理一公里的養護任務,由於所轄路段路況雜、亂、差,當時看在眼裡,急在心中,同時又想到一個人要養護一公里,不禁有些後怕,但事已至此,只有面對現實。從此童幾乎放棄所有休息日,從整修路肩入手,並深挖邊溝,疏通排水設施,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所養的路段路況也逐步提高,路面總是修的平平整整,水溝也清理的乾乾淨淨,還自己動手把損壞的涵洞砌好。在每月一次的養護考核中,總是名列前茅,得到分局、市局的認可,所養護的路段因其邊坡、路肩、水溝邊線流暢遠望過去“像帶子一樣優美”,被分局評為“信得過路段”成為“樣板路”,獲得第一名的好成績及800元的獎金鼓勵。

礦區公路坎市站:以站為家,以路為業,愛路護路不離崗

97年2月童燕林調至坎市站破格提為公路站站長。當時的坎市因煤炭興盛,到處開採的煤炭刺激了當地的經濟,吸引了大量的外省外籍務工人員,川流不息的重型運輸車流、南來北往的頻繁人流帶來的公路養護壓力可想而知。作為礦區公路,除了繁重的路面保潔、養護外,迎面而來的更大的難題是鬆動的公路沿線邊坡導致隨處可見的溜方、傾倒在山溝裡但雨後沖刷到路面的煤矸石給路面行駛的隱患。超出常規的養護工作壓力,讓童燕林主動做出“以站為家,以路為業”的決定,工作日週末全天候留守班站,以公路養護作為自己的終身事業,愛路護路不離崗:把女兒交給家中老人,把老婆也帶到站裡,作為炊事員和路上臨時人員夫妻上工,週末也駐守在班站,方便隨時應急搶險,保障公路暢通安全。談及往事,童還是心中充滿對女兒的愧疚和欣慰,從小學到初中都因為全身心的投入在班站、在公路上,夫妻都不在她身邊,缺失對她的親密照顧,幸虧孩子懂事,如今成為了國家的棟樑之才,考入國家公務員為地方經濟貢獻自己的力量。

仙師公路修十里路肩:經費不足汗水補

2001年,童燕林服從組織安排調任仙師公路站工作,仙師公路站管養水泥混凝土路面11公里路段。由於該路段路面完工不久,沒有路肩,他帶領全站同志早出晚歸培路肩保護路基,“經費不足汗水補”,自採河草皮一萬多平方米,採集黃土695.5立方米,並對所轄11公里進行高標準的普修,結合路段實際,積極創建綠色通道,建立了站內小苗圃,建立綠化景點二處,使所養路段保持路肩整潔、路面平整、行車舒適,徹底改變了路容路貌。“辦法總比困難多!小小地突破一下,總能有所收穫。”回顧往事,童燕林總是很堅定自己的信念,並用實際行動去踐行。“對於我們公路養護而言,行動力就是第一生產力!”

洪災無情人有情 閩西公路精神書寫大愛

在2002年公路養護招投標中,童被競聘為坎市公路站站長。2006年的“6•18”二百年一遇的特大水毀中,坎市站所轄路段遭受重創:邊坡溜方、路基坍塌、山體滑坡,使該站路段多處交通中斷,災區救援工作嚴重受阻,情況萬分危急,面對此情況,他處驚不亂,一面向上級緊急彙報,一面通過人緣好的優勢,多方聯繫剷車和運輸機械,組織所有力量投入到搶險救災中。當時大雨傾盆,通信中斷,他騎上摩托車,逐路指揮搶毀工作,在最短的時間內搶通漳下線坎市至撫市路段,使災區救援工作得以迅速展開,最大限度地減少了災區人民的生命財產損失。而此時我卻全然不顧自己家中的房屋倒塌,農田被淹,後來才知道他的母親還是村幹部從家裡背出來的。為進一步消除水毀痕跡,同時又避免意外事件發生,分局要求溜方路段實行交通管制,晚間禁止一切車輛通行,他白天忙完後,晚上又主動要求在溜方地段看守值班,除組織剷車和搶修人員夜以繼日清理外,一連幾個通宵駐守現場。閩西公路精神“團結、愛路、創新、奉獻”的所有詮釋在此刻都凝聚成一股精氣神,大家看到了,感受到了,也都行動起來了。得知他家也被水災沖毀,所有傢俱都還泡在水裡,而他人卻在抗在一線奔波勞作,感動於他這種“顧大家舍小家”的奉獻精神,局裡組織機關幹部到他家為他清理沖洗,重拾家園。所有人都在這場洪災中受到了精神洗禮。

我是黨員我先上 擔當作為看錶率

2013年水毀期間,一場大暴雨把上邊坡土衝下堵塞一涵洞,水迅速漫過路面,如不迅速疏通,路基將隨時有可能沖毀,幾十輛汽車被阻在兩頭無法通行。面對如此狀況,童心急如焚,第一時間趕到堵塞涵洞處,帶領全站職工立即搶通涵洞,他第一個脫掉鞋子,忍著胃痛下水鑽進涵洞與其他同志搬運石塊,清除雜物,一干就是幾個小時。大家的手磨出了血泡,可是看到他身先士卒,誰都沒有叫苦叫累。公路養護工作比較辛苦,而他卻認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對工作就要盡心盡力。每天早晨,他總是每天做到早起,檢查好出工車輛並加水加油,做好出工之前的準備工作。上路作業時,每幹完一段後,別人可以趁機休息一下,可他卻還要檢查工作質量,對工作一絲不苟,修補質量不過關就重新修補,從不馬虎。在他心中裝的是公路,想的最多的是職工。養路工生活艱苦,他總是想方設法改善職工生活。發動職工養雞種菜,儘量使職工吃得好一點,舒心一點。職工家有困難,他上門幫忙,職工生病,他到醫院慰問,做職工貼心人,調動職工積極性,努力完成上級交給的任務。他時常這樣說:“我是一名黨員,別人都看著我,我必須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帶好頭,做好榜樣”。

童燕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2015年初,童調至撫市站擔任站長,16年新建班站站房,17年搬遷整體入住,事務多且繁重,任勞任怨的童圓滿完成上級交待的各項任務。為了提高工作效能,減輕職工們的工作壓力,抓好主次工作,他對全線公路進行梳理:岐嶺過境路因排水不暢、居民多生活垃圾多較為髒亂差,作為重點清理路段;楊梅崬至陳東段因石場車輛出入,滴灑漏多,要加強巡查及人工清掃;撫市集鎮三叉路口至東安東華山路段,鄉鎮垃圾車滴灑漏嚴重,要經常進行二次清理……

撫市站青年職工人多、女職工多,作為管理一個15人隊伍的“家長”,童燕林所在的撫市站有著10餘位80、90後。年輕雀躍的後生們面對著日復一日的鐵鍬和洋鎬,無休止的在路上挖呀、鏟呀、掃呀難免打著退堂鼓,“養路工和農民種田有什麼區別?”“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感覺出門矮人一節!”一個站,就是一家人,面對年輕人的迷茫,童站長用他的言行影響著大家,做好傳幫帶,少說話,多做事。“幹一行,愛一行,專一行”。“既然選擇了做一個公路人,就要放下身段好好幹,發揚公路人不怕苦、不怕髒、不怕累的優良傳統。”上工時喊起號子,下班後利用班站娛樂設施組織班站K歌,生日開展聚會,開闢道班小田園自種蔬菜改善伙食,在時間的沉澱和溫情的感化中,慢慢的年輕養路工們不再那麼焦躁,多了歡聲笑語,也漸漸堅定了工作的信仰,認同了自己崗位的價值。

童燕林: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93年入職,99年入黨,作為20年的老黨員,童燕林用身體力行詮釋了“團結、愛路、創新、奉獻”閩西公路精神。用心護路,勇當責任,務實肯幹,認真履職。“人生沒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數。”童燕林用鏗鏘有力的腳步,踏實留痕的人生印跡給自己的生活書寫了最質樸的公路橙色畫卷。

來源: 永定新聞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