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患者放化療,怎麼知道起沒起作用?如何評價療效

手術、放化療、中醫藥治療作為惡性腫瘤治療的三駕馬車,依然發揮著主導的作用。絕大多數病人手術後都需要進行放療或者化療,那麼放化療的療效是通過什麼方式來評估的呢?

癌症患者放化療,怎麼知道起沒起作用?如何評價療效

對於術前做新輔助放化療的病人及晚期癌症病人治療後評估是比較直觀的,最常用的是方法是影像學檢查,主要為CT,治療2-3週期後前後CT對比,常用的指標是CR(完全緩解)、PR(部分緩解)、SD(疾病穩定)、PD(進展)。完全緩解指所有靶病灶消失,無新病灶出現,且腫瘤標誌物正常,至少維持4周。部分緩解指靶病灶最大徑之和減少≥30%,至少維持4周。疾病穩定是指靶病灶最大徑之和縮小未達PR,或增大未達PD。疾病進展指靶病灶最大徑之和至少增加≥20%,或出現新病灶。這個評估方式是腫瘤科醫生在日常工作中最常使用的。也有部分病人比如淋巴瘤,也可以使用PET-CT作為評價療效的檢查方式,不過費用較高。另外患者自身的症狀也是評價的依據之一,如果經過放療化療,患者疼痛、梗阻、出血等症狀明顯緩解,說明放化療是有效的,只不過這不是一個量化指標。除此之外,腫瘤標誌物檢測也可以輔助評價放化療療效,腫瘤標誌物下降的程度、腫瘤標誌物下降維持的時間都是可以間接反映放化療的效果。不過腫瘤標誌物只能作為部分有指標升高的病人的評判指標,許多癌症病人,甚至晚期病人並沒有腫瘤標誌物的升高。

癌症患者放化療,怎麼知道起沒起作用?如何評價療效

對於術後輔助化療的病人,醫生常規會在治療2-3週期後建議患者做CT或者磁共振檢查,其目的就是判斷整個化療期間會不會出現其他臟器轉移,或者出現局部復發可能。對於分期偏晚的手術後病人這種情況時有發生,比如肺腺癌術後病人,有的第三週期化療後複查發現胸膜結節,且腫瘤標誌物上升,這就說明化療效果比較差,並沒有將體內殘存的癌細胞殺滅,腫瘤逐漸增大,從而過段時間後在CT上反映出來。這種情況屬於原發性耐藥。而對於分期略早的病人,常規術後輔助放化療,其實短期內是無法判斷化療療效的,只能建議患者按規範治療,治療結束後定期複查,後期判斷的指標通常用無病生存期,這個指的是一個群體從隨機化分組研究到疾病復發或者疾病進展導致死亡的時間。針對具體的個人來說是沒有太大意義的。

癌症患者放化療,怎麼知道起沒起作用?如何評價療效

所以對於術後輔助治療的病人,如果2年內全面複查CT均無異常,腫瘤標誌物在正常範圍,就說明病情控制得不錯,5年之後未出現復發轉移就算臨床治癒了。做了放化療之後5年以內會不會出問題,誰也說不好,真的是因人而異,雖然目前發現了一些與癌症預後有關的一些基因,但癌症預後與腫瘤的類型、分期、分化程度有關,與病人體質、個人生活習慣以及遺傳基因也有關係。

癌症患者放化療,怎麼知道起沒起作用?如何評價療效

很多患者手術及放、化療後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了,殊不知癌症手術後單純依靠放化療治療的患者,五年內的複發率依然很高。這就意味著癌症患者在進行了手術及放化療後,有相當一部分人仍擺脫不了復發轉移的危險。癌症復發轉移的危險時刻威脅著患者的生命,癌細胞在複製的同時還有一些正常細胞在癌變。如果單純靠手術和放、化療,切除或殺死局部的癌腫,那麼正在癌變的這些細胞最終還要形成癌腫,這就是癌症手術後和放、化療後復發轉移的根本原因。即使手術切除徹底,放、化療把已經轉移的癌細胞全部殺死,那麼這些手段也並不能起到防止正常細胞癌變的作用。如果人們恰恰忽略了正常細胞在繼續癌變,那就意味著癌症手術後及放、化療後的復發是無可避免的。  

癌症手術、放化療不是治療結束,而是治療的開始。癌症是新陳代謝異常的全身疾病,癌症患者大多因為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等因素而罹患癌症。所以即使切除了眼前的腫瘤,只要過往的致癌因素沒有改善,就可能引起轉移或復發。也就是說,即使手術、放化療結束了,患者的體質基本上依然是腫瘤體質,放化療後可應用中藥治療,改變患者腫瘤體質,防止再次生長腫瘤,同時,要清除殘留在體內的微小腫瘤細胞,以免再次聚集形成腫瘤。而很多中藥也具有防止正常細胞癌變的作用。所以必須以中藥扶正培本為主,以祛邪抗腫瘤為輔,辨證施治,因人而異,全面調理,才能達到強身健體、預防復發和轉移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