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上網看新片漸成日常

付費上網看新片漸成日常

韓庚主演的《我們永不言棄》也選擇了在網絡首播。

4月20日,韓庚主演的勵志動作電影《我們永不言棄》在網絡獨播。這是內地第四部“線下轉線上”的院線新片,也是第二部在線上平臺播映時收費的院線新片。時下,大電影直接上線已不再是“吃螃蟹”行為,而是國人正在逐漸熟悉的娛樂日常。

甚至,這一變化也正在海外悄然發生。尤其在多年來受90天“窗口期”嚴格限制的北美,片方、影院和網絡平臺的三方平衡正在被打破。

從免費到付費 新老平臺暗戰

目前,國內院線電影轉戰網絡平臺,主要有兩條路可選。一是走“頭條系”(字節跳動旗下平臺)路線,帶頭的便是1月25日上線的原春節檔院線片《囧媽》。作為“線下轉線上”的“吃螃蟹者”,這部徐崢電影在全國影院關閉的第一時間就迅速與字節跳動旗下平臺談妥條件,在春節第一天便於後者旗下的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火山版及鮮時光TV四大平臺上線。

兩個月後,大鵬主演的院線新片《大贏家》同樣選擇了“棄影院,走線上”之路,於3月20日在“頭條系”平臺播映。但《大贏家》並非國內第二部線上公映的院線電影,因為王晶監製的《肥龍過江》早在2月1日便放棄原情人節線下檔期,改為線上播映,而其平臺則是影視播出經驗更為豐富的愛奇藝和騰訊視頻。

《肥龍過江》的上映與《囧媽》相隔不到一週,被視為兩大老牌影視播出平臺對企圖在這片領域分一杯羹的“頭條系”平臺的回擊。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囧媽》的率先上映卻也解了這些“老平臺”的道義之困。

過去,騰訊視頻和愛奇藝均需謹遵院線電影在影院全部下線後方能在線上播映的“窗口期”規則,加上這個“零票房春節檔”影院損失慘重,線上平臺更不好在其“傷口上撒鹽”。但如今,急著在短視頻領域外開拓出一條新路的“頭條系”先行動了,“老平臺”再跟上,便可以理解為保護自家市場的正當之舉。

事實也是如此,《囧媽》的上映激起了全國院線的集體反對,但《肥龍過江》上映時類似的聲音便幾乎聽不到了。

到4月20日愛奇藝首頁推薦又一部新片《我們永不言棄》,普通觀眾已經感覺不到這部從未上過院線的新片,跟以往平臺上推出的那些已在線下收官、但自己並沒看過甚至沒聽說過的電影有任何區別。

新片跟“舊片”當然還是有區別的。跟“頭條系”為開拓長視頻市場而大手筆“請全國觀眾看電影”的做法不同,《肥龍過江》和《我們永不言棄》這樣的新片在愛奇藝等“老平臺”都是收費點播的——如果已經是平臺VIP用戶,只需再花6元錢就能觀看。而對這樣的做法,觀眾既不會覺得新鮮,亦不會反感,這是因為過去不少重量級的“舊片”在線下收官後轉線上放映時,同樣也是如此收費。畢竟在影院看一部電影要花30元左右,如今只需6元,觀眾對於兩者之間明顯的“優惠差”還是有感受的。

從喜劇到動作的試探

男性更願付費

選擇什麼新片讓觀眾付費?箇中自然有講究。

“頭條系”選擇的《囧媽》和《大贏家》都是喜劇片,都是免費播出,平臺看重的不是“票房”而是影響力和流量。而論創造話題和對春節期間家庭觀眾的吸引力,沒什麼比喜劇片更合適。

“老平臺”的選擇則有所不同,《肥龍過江》仍是喜劇片,但同時也是一部動作片,賣點是功夫巨星甄子丹扮演一個200斤的胖子,但是甄子丹就算“胖”了也還在打。這種從喜劇到動作的路線試探,至拳擊題材電影《我們永不言棄》上線便更明顯了。

在《我們永不言棄》中,韓庚扮演因意外入獄6年的前“拳王”,在發現年幼的女兒患上白血病後,以36歲高齡重返拳壇以激勵女兒與病魔鬥爭……該片由周顯揚監製執導,劇組專門邀請了三位專業拳擊教對主演韓庚進行了半年的“地獄式”訓練。

這部夾雜著親情的動作片顯然並不適合大多數愛在線上煲劇的女性觀眾,但若考慮到願意為線上電影點播付費的觀眾以男性為主,平臺的選擇便不顯得奇怪了。

事實上,早在2014年平臺培養受眾的付費習慣後不久,愛奇藝便有高層在公開場合透露過這一現象,相比女性,男性更傾向選擇總體時長較短的電影而不是電視劇,並且他們願意為自己的口味偏好毫不猶豫地掃碼付費。

截至4月21日16時,《我們永不言棄》已經播出一天多,在愛奇藝共有1.3萬人打分,評分為8.4分,在同期熱播影片中評價屬中上。

值得一提的是,主演韓庚有不少女性粉絲,因此這一打分是否真實反映普通觀眾觀感尚不得而知。而在平臺未公佈真正的付費點播數的前提下,要算出這部影片的“票房”同樣是不現實的。

而《肥龍過江》在“甄子丹帶貨”的情況下,於兩大視頻平臺首日拿下票房不足5000萬元。業內分析,照此估算,在平臺拿走分成後,該片或許並不能收回高達2億元的投資。

據《羊城晚報》

延伸閱讀

放眼全球“平臺期”規則正在逐漸瓦解

新片因影院關停而轉至線上找出路的現象,在全球範圍內均有發生。

除了不少影片縮短“窗口期”提前上線之外,也有少數影片直接以新片形式登陸流媒體平臺。

即使沒有這次疫情的影響,在中國內地,電影在線下公映和平臺上線之間的“平臺期”也正隨著市場需求而逐漸縮短——從早年的相隔起碼20天左右,到後來的作品線下上映6天后就上線。

但在歐美地區,線下到線上的“窗口期”規定卻要嚴格得多,時間通常在90天左右,作品在正式上線前甚至還要讓DVD再賺一波。

2015年,奈飛(Netflix)曾試圖讓《無境之獸》進行院線和網絡的同步上映,結果遭到北美四大院線的聯合抵制。而戛納電影節甚至直接宣佈,奈飛的影片必須先在法國的電影院公映才能入圍主競賽單元,以此控制流媒體對電影行業的衝擊。

毫無疑問,“窗口期”的存在是為了保護電影下游產業的利益,而其時間長短則顯示出片方、線下影院方和網絡平臺方的博弈結果。但碰上特殊情況,當其中一方處於絕對弱勢時,箇中平衡便被打破了。

近日來在北美,《刺蝟索尼克》《1/2的魔法》《冰雪奇緣2》《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等影片均打破了90天“窗口期”提前上線,原本正在院線上映的《隱形人》《狩獵》《艾瑪》也提前上線點播。

《魔發精靈2:世界之旅》4月10日在影院和網絡同時上映,考慮到當地的線下影院已紛紛關停甚至倒閉,所謂“同時上映”基本上就是往線上“一邊倒”——影片創造了環球影業史上最高首週末數字下載紀錄,是第二名的10倍。

派拉蒙新片《愛情鳥》則更破天荒地傳出要直接在網上首播的消息。

但目前,尚沒有一部真正的大片敢甩下影院直接投奔線上,因此業內都盯準了暫定8月14日上映的DC新片《神奇女俠2》——若超級英雄大片也放棄線下去線上,那影院才是真的沒希望了。

令從業者感到欣慰的是,片方華納否認了這個傳言,並表示這部場景宏大的作品還是應該在電影院觀看。但在影院面臨形勢無好轉的情況下,三方博弈能在這個節點停留多久?壟斷了50年的傳統分發模式會不會被進一步打破?還是個未知數。

據《羊城晚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