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礦濱湖煤礦因地制宜提升掘進效率,降低成本50餘萬元

今年以來,山東能源棗礦集團濱湖煤礦以開展“掘進效率提升年”活動為抓手,因地制宜優化掘進工藝、支護方式和勞動組織,井下南翼162洩水巷創出了單進18米,月進420米的新紀錄,162集運月進尺提高20米,16116運輸巷提升了勞動工效,直接技術降本50餘萬元。

棗礦濱湖煤礦因地制宜提升掘進效率,降低成本50餘萬元

“由於井下各掘進迎頭的地質條件不同,我們嚴格按照煤礦三大規程要求,堅持‘一頭一策’的原則,對工作地點的頂板、圍巖進行綜合的觀測、分析和論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快速掘進方案,在掘進作業、支護工藝上做起了文章。”該礦總工程師王思棟說。

該礦結合井下南翼162集運巷道全斷面岩石掘進的實際,創新實施了“多循環掘進+集中噴漿”的施工工藝,採取“三六”制勞動組織模式,每生產7個小班後,組織2個小班集中噴漿,集中化的生產和噴漿,加強了物料的集中管理、集中運輸和集中使用,提高了掘進作業循環率和全巖巷道單進水平,為有效實施分矸分運提供了保障。

“為提升掘進效率,我們不僅在全巖巷道實施了‘七掘兩噴’的作業方式,還在半煤巖巷道優化了支護工藝,全區的勞動工效大幅度提升。”該礦掘進二區區長代國強說。

在井下西翼16116運輸巷,該礦根據頂板性質和硬度係數,將原來頂板3棵5米錨索加鋼筋網的支護方式,更改為頂板1棵4.2米錨索加2根2.2米錨杆加鋼筋網的支護方式,每掘進1米可以減少用時20分鐘,每天的掘進進尺由原來的10.5米提高到現在的15米,大大提高了掘進工作效率,降低了職工的勞動強度。

棗礦濱湖煤礦因地制宜提升掘進效率,降低成本50餘萬元

“16116運輸巷支護工藝的優化,得益於牢牢的安全體系,我們堅持生產過程中各崗點必須進行崗位安全確認,排查現場存在的隱患,每班副班長由外向裡對施工範圍內的頂幫支護狀態進行全面排查,發現隱患及時整改,發現支護變形時,必須採取補打錨索或錨梁加強支護,確保安全生產。”該礦掘進科楊建偉說。

為全面抓好各掘進迎頭的安全管理工作,該礦結合實際,制訂了優化掘進工藝後的安全技術措施,嚴格執行敲幫問頂制度,實施跟班安監員、跟班管理、當班班長‘三位一體’的安全管理模式,緊盯現場生產的每一個環節,遇到地質條件變化、迎頭頂板破碎、壓力較大時,採取減少作業循環、縮小支護排距、變錨杆為錨索等措施,及時加強現場的支護,確保實現安全生產。

“通過改變掘進作業方式、優化支護工藝等‘量體裁衣’的舉措,掘進工作效率提升了30%以上,為礦井生產接續提供了保障。”該礦掘進副總工程師齊博說。

(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左豐岐 通訊員 張勝奎 報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