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懲戒犯錯的孩子,是對所有孩子的傷害!

“熊孩子”犯錯了,到底該不該懲戒?

怎麼懲戒?懲戒到什麼程度?

近些年來懲戒、體罰是關於教育的最熱話題,

動不動就喜提微博熱搜。

終於,老師、家長們關心的“教育懲戒規則”來啦,

今天,11月22日,教育部官宣了

《中小學教師實施教育懲戒規則(徵求意見稿)》

其中對中小學教師可行使的一般懲戒、較重懲戒、嚴重懲戒和不可進行的懲戒措施,擬定了詳細要求。

現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19年12月22日。

關於教育懲戒權,您怎麼看呢?

不懲戒犯錯的孩子,是對所有孩子的傷害!

心存敬畏,方能行有所止

應該沒有人會喜歡疼痛這樣的感覺,

它總是給人帶來不愉悅的情緒,

但痛覺是有機體內部的警戒系統。

如果沒有了疼痛,就會產生一種極其特殊的疾病

——先天性無痛症,

患者會早早夭折,

因為痛覺的缺失,讓患者開啟了“無敵”模式,

沒有了對痛的恐懼,沒有了對危險的恐懼,也就無法去規避危險了。

同樣,教育沒有了懲戒,

就是剝奪了孩子該有的“痛覺”,

一旦沒有敬畏之心,

就會肆無忌憚、為所欲為,

如同猛虎出籠野性難馴,

近年來層出不窮校園暴力、霸凌事件,

還有社會上形形色色的案件,

不就是對規則缺乏應有的敬畏嗎?

所以說“沒有懲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懲戒是讓孩子記住“痛”,

形成對規則的敬畏,

對生命的敬畏,

對知識的敬畏,

對文明的敬畏。

一個趴著的老師,如何教育出站立的學生

現在的孩子集萬千寵愛於一身,

兒童權利至上也是深入人心,

加上媒體巨大的力量,

懲罰已經成了學校教育的禁忌,

是不可觸碰的師德高壓線。

這是出於保護孩子,

更可以說是保護教師。

於是,教室裡出現了這些場景:

課堂上,熊孩子時不時敲桌子、發出怪聲,

老師幾次制止無效後,

深吸幾口氣,

繼續雲淡風輕地講課,

其他孩子一臉疑惑。

小A同學第N次不寫作業,還謊話連篇,

老師剛要舉起的手

立馬縮回了,擺了擺,

“算了算了,隨你吧”

“老師,小B他撞我”

“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老師,他就是故意的,我確定!”

“那我們原諒他,好嗎?”

“我已經原諒他好多次了,你也批評他或多次了,他還是這個樣子。”

“所以,有時我們不能改變別人,就改變自己,以後離他遠一點。”

這孩子知道了,老師也管不了小B。

他不知道的是老師不敢管,老師怕惹麻煩,

做了幾年老師,看了太多的前車之鑑,

他終於看清了這只是一份工作而已,

犯不著為了教育某個他,

砸了養家餬口的飯碗。

不懲罰犯錯的孩子,

無疑是給了那些被傷害的孩子二次傷害。

當然也是在傷害這個犯錯孩子,

將來社會會給他懲罰。

可是,這個懲罰也太重太重了。

同時也傷害了其他孩子,

老師如何處理犯錯同學,

對其他學生而言是替代性學習,

會影響他們的是非觀以及規則意識的形成。

出於自保,面對熊孩子,

老師選擇了不作為,得過且過,

選擇了趴下,

一個趴著的老師,如何教育出站立的學生。

手持戒尺,心中有愛

戒尺是教師訓誡之物,

這些年來教師越發不敢用。

今天交易部出臺了這項文件,

也是對教師不敢管現象進行“撥亂反正”。

問題是這個懲戒的“度”依然很難拿捏,

教師的師德素養仍是必須愈加強化的。

但不論將來的正式文件時怎樣地內容,

手持戒尺,心中有愛,

一定是教育者該有的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