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讀書有什麼用?我想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就曾說過這樣一段話:“士大夫三日不讀書,則義理不交於胸中,對鏡覺面目可憎,向人亦語言無味”。即在黃庭堅看來,長時間不讀書就會缺乏文學氣質,言談舉止方面也會顯得缺乏修養,到最後就會使人厭惡。黃庭堅的話或許有點誇張,但讀書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再如北宋文學家蘇軾,亦有“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這樣的詩句。而本文向大家分享的這首詩《觀書有感》,卻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它出自於南宋理學家朱熹之手,是朱熹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說到這首詩,相信大家也都耳熟能詳。畢竟詩中的“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極富有哲理意蘊的千古名句。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顧名思義,這首詩就是朱熹對自己讀書感受的概括總結。它寫於公元1196年,也就是慶元二年,當時朱熹正與門人黃幹、蔡沈、黃鐘在新城福山(今黎川縣社蘋鄉竹山村)雙林寺側的武夷堂講學。也就在這個期間朱熹寫下了《觀書有感二首》,本文所說的就是其中第一首。那麼朱熹是怎麼寫自己的讀書感受,又說出了讀書的什麼作用呢?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觀書有感》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首先,我們來看詩的開篇“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即半畝大的方形池塘,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清澈明淨,無論是天空的光彩,還是雲的浮影都映入了池塘,不停地閃耀晃動、徘徊。如果不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題目為“觀書有感”,我想人們肯定會以為它是一首寫景詩,並且是一首把景物描寫得十分生動,以及富有美感的名篇。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但是因為朱熹這首詩的主旨是在說明讀書的感受,所以我們便要往理性的一面去解析。我們說“半畝方塘”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天光雲影”,便說明裡邊的水很深,也很清。倘若池塘裡的水很淺、很汙濁,那麼自然就不能反映,或者說不能準確反映出“天光雲影”。讀書就是這個道理,書讀得多了,便能使人心情澄淨、心胸開闊,不為世俗小事所憂,反之,就會陷入渾噩的境地。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朱熹也正是因為讀書的這個感受,所以進一步思考後,便有了“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的本意是,如果你要問方塘的水為什麼會這樣清澈呢?那是因為有源源不斷的活水從源頭輸送過來啊。言下之意,便是說人只有不斷地去讀書,才會有獲取到新的知識,也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躍與進步,才能保持內心的澄淨,不為世俗小事所憂。

讓朱熹一首詩來告訴你,讀書有什麼用!

正如楊絳先生流傳最廣的名言,“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往往都會為某一件事而煩憂,但又不可能時刻有人在你身邊為你解憂,這個時候便會理解朱熹這首詩中讀書的作用了。因為遇到合適的書,你自然會找到煩憂的問題所在,自然會心胸開闊、暢快了起來。而這點,相信絕大多數讀書的人都曾體會過。

綜上所述,朱熹的《觀書有感》,雖然僅有短短4句,但是無論從美麗的自然風光圖捲上,還是從其讀書的感想所昇華後的哲理意蘊上,都值得我們一讀再讀。總的來說,讀書有什麼用?朱熹的這首詩,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最後,你覺得讀書有什麼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