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思考

南方有鳥,其名鵷雛!夫鵷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此寓言故事大意為,鸞鳥志向高遠,品行高貴,而貓頭鷹將死老鼠視為美味佳餚,擔心鸞鳥搶奪,作恐嚇狀。實屬庸人自憂,小丑作態,終究貽笑大方。


莊子應邀來梁,梁相惠子懷疑莊子佔其崗位,派人追殺莊子。於是莊子藉以上故事,譏諷梁相惠子如鴟的小人之心。同時,也自比鵷雛暗喻高潔,視相位猶如死老鼠一樣。所謂人各有志,追求迥異,而境界大小可見。另外,在逍遙遊的文章裡,莊子也提到了燕雀傾其所力,飛上近處的屋簷,沾沾自喜之餘,竟然懷疑鯤鵬的九萬里的縱橫捭闔。正應了一句諺語燕雀安知鯤鵬之志!以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境界為何物?各個領域皆有不同的看法,是指人的思想覺悟和精神修養,也是一種自我把控能力,或修養水平。儒釋道主要看重精神境界,凡夫俗子,更多的是物質作用。當今社會的境界,應該是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的三觀內容,三觀不合,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人與人的不同。

因為出發點和位置的角度差別,所以生活中我們更多的是鵷雛和鴟的角色互換。每個人都是優秀的裁判員,蹩腳的運動員。或者用句子革命的批判語言:馬列主義的手電筒,總是照別人,而從不照自己。換位思考的結果,就是我們看不上的人或看不上的事,我們自己未必做得好。曾經有一個身處重要崗位的領導,每天不安心工作,遲到早退家常便飯,並且總是洋洋自得地四處吹噓:真不想幹,沒辦法,啥事都找我,累!後來調整到一個真正的閒職,竟然工作積極認真,按時上下班,象是換了個人。這是自身從鴟到鵷雛和的昇華;還有一種人,總

喜歡請別人做自己事情,比如喝酒、打牌等娛樂活動,以為這種享受也是別人期待的,殊不知自己熱衷的活動,也許對有些人是一種痛苦,因為他們更想多回家陪陪家人,多有些自己的空間來從事自己的事情。 這種強加他人的行為,又象是從鵷雛到鴟的墮落。

總之,無論莊生夢蝶,還是蝶夢莊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要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麼,別人熱愛的什麼。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無知人之智,必須要有自知之明。否則,就象開篇的寓言中的鴟,整天懷揣著個死老鼠,生怕被別人搶了去,想著都噁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