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一個不捨得吃穿的長輩,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但是往往對你總是一兩百的給,怎麼很好的理解呢?

柯是我


對於一個自己吃穿都非常節儉,一輩子勤儉節約的父母,給自己孩子花銷的時候卻非常大方。一伸手就是一兩百。對於這件事情還用理解嗎?

他們這一輩子根本就沒有自己,把所有的愛都給了孩子們。寧肯自己受累受苦,吃糠咽菜也不委屈自己的孩子。自己吃的苦不願意讓孩子去吃,給孩子最好的生活,最好的學習,最好的物質條件。竭盡所能的滿足自己的孩子。

可是這樣做的結果是什麼呢?結果有兩種第一。孩子懂事,知道父母的不容易,把最好的都給自己長大了以後。會很孝順自己的父母返回來給父母也給最好的儘量的,讓父母生活的好。

還有一種,父母始終給的是達不到自己要求的。父母給100,他心裡想著100太少了,為什麼不給200呢?他只看見父母的錢,沒想到父母的艱辛,只看到父母的缺點,看不到父母付出的愛。這樣長大的孩子就是一個十足不體諒父母的的敗家子兒。明智的父母最好不要這樣做!





j冬日暖陽


長輩們曾經歷過吃不飽、穿不暖的艱苦歲月,窮怕了,餓怕了。由於生長的年代不同和環境不同,沒有親身體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日子,如今的年輕人大多無法理解長輩們為什麼"不捨得吃穿",對晚輩卻很大方。我想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早年就養成了勤儉節約的生活習慣。那時候,家家貧窮,"一年只有半年糧、一日只有一餐米",不精打細算就只有餓肚子。即使外出乞討,也經常討不到食物。於是,每天在許多的野菜裡面摻雜一點點糧食充飢。第二、我國老百姓會過日子,憂患意識強,善於理財,重視存錢。即使一年四季勤勞苦做,收入微薄,"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依然沒有忘記要存錢;那怕是現在的日子好過了,仍然"要把富日子當作窮日子過",十分節省,"不捨得吃穿"。第三、我們中國人重視親情、無私付出,代代"水往下流"。長輩們年紀大了,無法像年輕人那樣"賺大錢",但竭盡所能、盡心盡力地去幫助後代人。自己收入不多,"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然而只要下輩人需要,會亳不猶豫地"對你總是一兩百的給"。這些長輩幫助晚輩,心裡樂意,無怨無悔。其實,不少長輩平常節省下來的錢財和創造的那份家業,原本就是打算留給下一代。"可憐天下父母心"!正因為如此,晚輩人一定要珍惜長輩的這份情、這份愛,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孝敬長輩!


國安民富


艱苦樸素習慣了。就象我的老公爹,從十三歲在鄰村王坡鑼村扛長活,家裡寡母還有四個弟弟,寡母帶著三公爹租種二畝鹽鹼地,因交不起地租把小叔叔以二斗高粱的價格賣給本村地主。二伯父是個癱子,羅鍋,背後長瘡,四蔭子唸書。後來老公爹參了軍,後來參加了抗美援朝。勝利後為支援國家建設,把二等甲級殘疾證上交。國家安排工作待遇不錯,但他勝任不了。後來只能做個護林員。當國家落實政策時,村幹部愣說公爹耳聾是掏耳朵掏聾的。後來國家給了補償,每月幾百元錢。老公要錢他就給。我們儘量不要老人的。挪用後再還。至到去世他把存摺親手交給老公,我們才知道老人幾乎不花錢。儘管給孫輩們非常大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