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二戰爆發以後,圍繞德國該不該繼續向東擴大戰爭的問題,一直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些人認為,如果希特勒見好就收,在佔領波蘭和法國等西歐國家以後,把主要精力用在進攻英倫三島上,戰局可能對德國還有利;另外一些人認為,如果德國不進攻蘇聯,斯大林也可能要進攻德國,只要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戰役前不再主動進攻,穩住既有戰線,德國就能獲得戰爭主動權。那麼,實際情況真是這樣嗎?德軍不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聯就不會反攻柏林嗎?

首先,從作戰對象上看,德軍是一打四,蘇軍是單打一

德國對蘇聯展開巴巴羅薩行動,是1941年6月22日。在此之前,德軍就已經同時在三個地方與作戰對手交戰:一個是對英倫三島的空戰和對大西洋運輸通道的爭奪;一個是隆美爾在北非支援意大利軍隊與英軍的作戰;另外一個就是應付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等國游擊隊。

僅從作戰對象上看,德軍和希特勒就犯了兵家大忌,加上蘇德戰場,德軍同時面臨四線作戰,如果不是他瘋了就是腦筋出了問題,但事實就是如此,他不僅這麼做,還在初始階段差點達到了目的。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一方面,德軍一打四是分步驟展開的,具有一定的欺騙性。從1938年希特勒開始向西歐各國滲透開始,到1939年9月1日公開閃擊波蘭為止,這一階段,屬於德國的試探性進攻階段。而從進攻法國到空襲英倫三島屬於第二階段,加上北非戰役,這個階段算是打基礎的階段;閃擊蘇聯算第三階段,也是希特勒妄圖稱霸歐洲的實質性階段。

另一方面,德軍的一打四又是相互牽制的,反映出德軍的準備不足。由於德軍在一戰後作為戰敗國,軍事力量遭到了削弱,客觀上說,既使希特勒玩弄三頭六臂戰術重新使德軍崛起,在那麼短的時間內,仍然會有許多準備上的不足和影響戰鬥力的缺陷。比如,倉促發動戰爭,兵員不足和補給運輸困難等。

而與此相比,蘇聯和斯大林卻具有單打一的優勢,雖然戰爭初期蘇軍遭到了重大損失,但很快就因蘇聯地大物博和強大的國防潛力彌補了過來。從這個角度講,希特勒在一打四的情況下想取得勝利,是多麼狂妄的一種心態。何況,後期還有盟軍的反攻,更使德軍四面楚歌。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其次,從戰鬥力構成要素看,德軍是參差不齊,蘇軍是上下同心

有些人認為,希特勒不打蘇聯,斯大林也會進攻德國,這個說法只是猜測,也有可能。但不管怎麼說,德軍在進攻蘇聯時,他的兵力構成卻並不完美。

一方面,德國閃擊蘇聯,550萬兵力中,德軍只有390萬。按德軍統帥部的部署,巴巴羅薩行動開始,德軍動用了190個師,其中有37個是僕從國軍隊,由於意大利軍隊主要在西線,這些軍隊就以羅馬尼亞、匈牙利、芬蘭等國為主,以通信和其它服務保障作為兵力補充。

另一方面,僕從國的軍隊人齊武不齊,人員素質也參差不齊。本來,希特勒準備進攻蘇聯的時間並不是1941年的6月份,由於巴爾幹半島南斯拉夫等國的反抗,以及墨索里尼在北非被英軍打得抬不起頭來,為了先解決這些後顧之憂,德軍才推遲了進攻。但從中也反應出,僕從國的軍隊只能拉後腿,卻成不了戰場氣候。

但是,僕從國軍隊中也有表現得不錯的,比如羅馬尼亞的幾個集團軍,匈牙利的一些作戰部隊,在戰爭初期,他們都表現得非常出色。這些軍隊之所以賣力與蘇軍作戰,主要是與蘇聯存在著一些意識形態和傳統上的領土糾紛。但在1944年蘇軍展開大反攻後,這些僕從國軍隊也迅速戰場倒戈。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而象芬蘭的一些參戰部隊,在收復北線原有領土後,乾脆就原地不動,不想再給希特勒賣力。反應出僕從國並不想成為德軍的馬前卒。

從這個角度講,希特勒對於僕從軍的指揮,既希望他們能象德軍一樣殺敵,卻又不給他們相同的待遇。在戰場上,德軍的素質和僕從軍完全是兩個樣子。對於僕從軍來說,戰果是德軍的,傷亡卻是自己的。

相比蘇軍,戰爭打響後,雖然在莫斯科戰役前,蘇軍遭到了空前的打擊傷亡慘重,但並沒有影響到蘇軍整體指揮體制和綜合國力的恢復。尤其希特勒推遲進攻莫斯科,給了蘇軍喘息的機會,用基輔戰役失利換來了莫斯科防禦準備時間,導致德軍閃擊戰不可戰勝神話破滅,應該說,蘇聯的上下同心和單打一模式為蘇軍勝利提供了有力保證。

再次,從後勤補給上看,德軍是等米下鍋,蘇軍是就地取材

縱觀整個蘇德戰場,如果非要把蘇德兩軍的戰鬥力作個直觀的比較,就單兵素質來說,德軍要靠前一些,但就拖後腿影響戰鬥力而言,德軍不是差一點,簡直就是差得太多了。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第一,就蘇德戰爭裝備製造來說,當時打的就是基礎工業。以蘇德兩國在二戰期間的工業現代化程度,德國自然比不過蘇聯。德軍閃擊戰之所以贏了前半部分,就是因為蘇軍忽視了裝甲打擊力量的建設,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強飛機和大炮製造上。而隨著戰爭的推進,蘇聯的基礎工業和軍工製造迅速得到恢復和加強,而德國卻因為盟軍和英軍的不斷對其本土突襲,逐漸喪失了造血功能。客觀上,閃擊戰打成了消耗戰,對德軍來說,這是致命的短板。

第二,就蘇德戰爭能源補給來說,德軍是等米下鍋,蘇軍是就地取材。拋開希特勒的稱霸野心不說,僅就德國缺少能源基礎來看,德軍在二戰中,有多場戰役因為燃油跟不上而失去勝利的機會。隨便找個例子,無論是東線的斯大林格勒戰場,還是西線的隆美爾征戰北非,打到一半油沒了。反觀蘇軍,由於就地取材,不擔心運輸和成本,自然先勝一招。

第三,多條戰線作戰補給是關鍵,德軍恰恰輸在東挪西借上。雖然說德軍的整體戰鬥素質要強於蘇軍,主要是他們的兵員損失相對於蘇軍要小一些,客觀上也使這些老兵適應了戰場環境。但德軍的兵力不足和裝備缺乏短板卻是固有的。蘇軍之所以在斯大林格勒戰場和勒熱夫戰場同時發動進攻,就是瞅準了德軍裝甲力量疲於應付的不足,而在庫爾斯克戰役打得正激烈的時候,希特勒不得不緊急從戰場上調走裝甲主力支援西線,這就很說明問題,握緊一個拳頭和伸開五指,其力度完全是不一樣的。

二戰蘇德戰爭,為何多線作戰嚴重影響了戰鬥力,一口難吃個胖子

綜上:德國發動二戰,本身就對戰場環境考慮不全,致使多線作戰,兵力分散和裝備不足嚴重製約了戰鬥進程。在沒有解決英倫三島問題後,就貿然發動蘇德戰爭,無疑是自掘墳墓。而對於傳統的蘇俄大國來說,德國想一口吃個胖子,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是蘇軍不惜打破罈罈罐罐也要把德軍攆出家園的戰鬥精神,閃擊戰是不會佔到便宜的。從這個角度講,既然德軍打到了家門口,又處於多線作戰的不利環境,即使德軍不發動斯大林格勒戰役,蘇軍照樣要展開大反攻,直到反攻柏林。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專欄

德國二戰裝甲師戰史

作者:歷史的天空歷史的足跡

18幣

428人已購

查看

參考資料:《二戰全史》《蘇德戰爭》

精彩推薦:二戰斯大林格勒戰役,朱可夫3個集團軍進攻受阻,促成天王星行動

二戰姆岑斯克伏擊戰,1個旅阻擊2個師,蘇軍8天殲敵坦克133輛

二戰蘇芬戰爭,崔可夫第9軍為何不敵芬軍1個師?運動戰出奇制勝

二戰德米揚斯克包圍戰,蘇軍2倍優勢為何沒圍住?德軍飛機不當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