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你對窮和貧的見解好嗎?

文燚


個人認為,窮和貧是不一樣的!

窮繁體作“窮”,也作“竆”,《說文》“竆(窮),極也,從穴躳聲”,“躳,身也,從身從呂。躬,躳或從弓”,段玉裁注“從呂者,身以呂為柱也”,朱駿聲《通訓定聲》“身曲則呂見,或從弓象形”。“呂”是用兩節脊骨來表示人的背脊,人的身體稱“躳”,從呂,段玉裁說是因為人的身體是以背脊為支柱的,朱駿聲說作“躬”從弓是因為人身體彎曲時像弓的形狀。“竆(窮)”訓“極”,是人的身體(躬)被洞穴(穴)頂住,到了極點。

“窮”,《廣韻》渠弓切,群母東韻平聲,今讀qiónɡ。由人身在穴下的構字本義,擴展有“盡、完、終極”義,《書·微子之命》“作賓於王家,與國鹹休,永世無窮”,孔傳“為時王賓客與時皆美,長世無竟”。《列子·湯問》“飛衛之矢先窮”,張湛注“窮,盡也”。《楚辭·九歌·雲中君》“覽冀州兮有餘,橫四海兮焉窮”,王逸注:“窮,極也”。極盡則空,《莊子·知北遊》“無問問之,是問窮也”,郭象注“所謂責空”,成玄英疏“窮,空也。理無可問而強問之,是責空也”。引申為貧苦、困窘,《管子·五輔》“衣凍寒,食飢渴,匡貧窶,振罷露,資乏絕,此謂振其窮”。《墨子·非儒下》“孔某窮於蔡陳之間”。再指不得志、仕途不通,與“達”相對,《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戰國策·秦策三》“窮而不收,達而報之,恐不為王用”;元揭傒斯《與蕭維斗書》“道行於天下,謂之達;道不行於天下,謂之窮”。特指鰥、寡、孤、獨四種無依無靠的人,《周禮·地官·大司徒》“三曰振窮”,鄭玄注“窮者有四:曰矜、曰寡、曰孤、曰獨”;《淮南子·時則訓》“天子命有司發囷倉,助貧窮”,高誘注“無財曰貧,鰥、寡、孤、獨曰窮”。再引申有“窮究、止息、缺陷、荒遠、破舊”等常用詞義,作副詞表示“最、非常”等。

貧繁體作“貧”,《廣韻》符巾切,並母真韻平聲,今讀pín。《說文》“貧,財分少也。從貝從分,分亦聲。,古文從宀、分”。錢財(貝)分給別人(分),自己就少了。“貧”為“缺少財物、貧困”義,與“富”相對,《書·洪範》“四曰貧”,孔傳“困於財”。《論語·學而》“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漢書·揚雄傳下》“得士者富,失士者貧”。擴展有“匱乏、不足”義,《慎子·外篇》“奢者心常貧,儉者心常富”。作名詞指“貧民、貧家”,《左傳·昭公十四年》“分貧振窮”。近代指話多可厭,《紅樓夢》第五十四回“賈母笑道:真真這鳳丫頭,越發鍊貧了”,今有“貧嘴”一詞。

從構字本義上看,“窮”偏重於空間上的“盡頭、終極、完結”,“貧”偏重於財物量上的“少、不足、缺乏”。前途上“窮”與“達、通”相對,財富上“貧”與“富、足”相對。從構詞上看,“窮日、窮民、窮究、窮盡、窮達、窮通”等詞和“無窮無盡、日暮途窮、窮途末路、窮兇極惡”等成語中的“窮”都是“盡頭、極端”的意思。而“貧困、貧苦、貧民、貧家、貧國、貧賤、貧富”等詞和“貧病交加、貧無立錐、貧賤之交”等成語中的“貧”都是“少財、不足”的意思。

由於缺少財物的貧民是最無路可走的,故後來“貧”與“窮”在文獻用例中產生了義項的交叉。如“窮困”本指走不通的“困難、窘迫”境地,《左傳·襄公八年》“民知窮困,而受盟於楚”;《戰國策·燕策三》“樊將軍以窮困來歸丹”;三國魏曹植《豫章行》“不見魯孔丘,窮困陳蔡間”等都是。也有表示財物匱乏的,如《荀子·儒效》“雖窮困凍餧,必不以邪道為貪”;《史記·滑稽列傳》“居數年,其子窮困負薪”即是。“窮人”本指不得志的人,《戰國策·楚策三》“惠子窮人,而王奉之”;《莊子·秋水》“當堯舜而天下無窮人,非知得也”都是。後也指貧苦人,《新唐書·李嶠傳》“今造像錢積十七萬緡,若頒之窮人,家給千錢,則紓十七萬戶飢寒之苦”即是。“窮民”本指無依無靠、無處訴求的人,《周禮·秋官·大司寇》“以肺石達窮民”,鄭玄注“窮民,天民之窮而無告者”。也指貧苦百姓,《莊子·天道》“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成玄英疏“百姓之中,有貧窮者,每加拯恤,此心不替也”。

故此,“貧、窮”近義連用為“貧窮”一詞,表示“貧苦困厄”,即缺少財物而困頓不通,《荀子·性惡》“仁之所在無貧窮,仁之所亡無富貴”;《戰國策·秦策一》“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也指既不得志又缺乏財物的人,《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漢書·董仲舒傳》“或不承用主上之法,暴虐百姓,與奸為市,貧窮孤弱,冤苦失職,甚不稱陛下之意”。到近代,逐漸偏指缺乏生活資料的貧苦人,元王實甫《破窯記》第二折“他見我貧窮,齎發與我兩個銀子,教我上朝應舉去”。

總之,上古時期“貧”偏財物不足,“窮”偏前途不通,分別是較為清楚的。發展到近現代,“窮”逐漸向“貧”靠近,甚至逐步在常用語中取代“貧”的義項,使“貧”逐步成為書面語用詞和構詞成素。古語中的“窮人”偏於無路可走者,近現代的“窮人”就是沒錢的人了。

因此,《孟子·盡心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中的“窮”,肯定不是缺乏財富,而是仕途不通,與“達”相對,不能換成“貧”。《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是據《禮記·王制》謂“孤、獨、矜(鰥)、寡”四者為“窮民”,主要還是偏於無依無靠、無所告求的生活之路走不通,不僅僅是缺乏財富,也不能換成“貧民”。


橘子心甜


高興回答您提出的問題,以下是我的拙見,望互勉。

在生活的很多時侯,會聽人說自己窮,似乎覺得是個奇葩,今天好像理解了。說窮的人,可能是發自內心或不完全是內心的產物。回想,卻發現沒幾個人會說貧窮,

看來貧與窮二字相差甚遠。

中國的漢字文化博大精神,很多是象形文字,我們拆字分析一下。

1,窮,繁體是“窮”,上面一個寶蓋頭就是房屋,房有金錢的意思,下面是身和弓。屋簷下的人,弓身頭必低,卑躬屈膝了。

2,貧,繁體的"貧",簡繁體差不多,上面一個分或拆成"八刀",下面一個貝。貝在遠古時期是貨幣,把貝分了或刀砍成八份。掰成兩半或幾份花錢,肯定缺錢。

字拆作分貝,“分貝”是聲音強度的度量單位,看來聲音的力度和金錢多少乃成正比,這個玄機挺有意思。

3,貧與窮的釋義

貧:當前財務狀況差,金錢收入少,與“富”相對。

窮:缺乏財務,處境惡劣,達到極點。

貧,是很現實的概念。比如:年輕的我們經濟不富裕,大的經濟來源都是於父母, 這就是說我們自己貧,也就說貧不是絕對的,只要肯努力,便可脫貧

窮,人的一生苦短,我們年輕人很多地方技不如人,要善於發現自己,愛自己,只要肯努力學習,不斷進步,高調做事,低調做人,你會獲得成功。

4,綜述:

古人說:“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是四大喜事,仔細想來這無不折射著兩個字"奮鬥"。

所以,對於貧與窮的的看法,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在我看來所謂的貧與窮就是賦予了我們努力拼搏的動力,每一天都在努力中,奮鬥中!



丹青小楠


先來說說什麼叫見解,見解就是具有對事物經過觀察、認識後,憑自己的理解所產生的看法。見解就是看法和評價的意思。既然見解是在理解的基礎上產生的,那就先來對窮和貧進行一下理解。

窮和貧是親兄弟,親姐妹。一般作為詞組來使用,叫做貧窮。窮有五種函義。一是指缺乏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沒有錢(跟富相對)。二是指窮盡;三是指用盡;四是指徹底;五是指極端。與窮字相關的詞語很多。如貧窮、無窮無盡、窮兵黷武、窮追猛打和窮兇極惡。我們的理解都放在了第一層函義上。貧有三個意思。一是窮(跟富相對);二是缺少;三是舊時僧道自稱的謙辭。與貧相關的詞語有貧農、貧民、貧苦、貧血、貧僧、貧道等。我們還是把貧的第一個意思窮作為重點來理解。那這個窮與剛才說的窮就都是一個意思,自然又成了貧窮一詞。

那就來講一下我對貧窮的見解。貧窮是最可怕的,中華民族只有兩家,一是國家,二是人家。人常說有國才有家,國家富強了,人家也就富強了。人家富強了,囯家也就富強了。國連著家,家連著國。國和家是一回事。過去我國貧窮,受到外國的侵略,人民生活很不富裕。但貧窮也是一種力量,在這種力量的推動和促使下,在中國共產黨和偉大領袖毛主席的領導下,打敗了日夲美帝國主義和國民黨蔣介石,建立了新中國,開展了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後,開展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社會主義建設,國家和人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逐步提高。進入到現在的發展時期,在習近平總書記的帶領下,社會經濟發展越來越好,人民生活飛速提高,小康生活逐步形成。為了使全民富有,2018年6月份又開展了“脫貧攻堅”戰,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勝利。一句話就是說,富裕總比貧窮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