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本文乃作者琪琪聊文化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汉高祖平定三秦,统一中国。巴蜀地区成为供应粮草,兵源的后方基地。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部,其中益州包括今四川、云南,贵州及陕南、甘南和湖北西部地区,西汉治所无定,东汉益州治广汉郡雒县。西汉末年爆发农民起义,益州发生战乱,公孙述自立“天子”,号称“白帝”。割据益州12年(25~36 年),东汉重新统一四川后, 继续实行西汉时期的政策,巴蜀经济、社会、文化得到稳定发展。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汉高祖剧照

两汉时期,四川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后汉书·公孙述传》称:“蜀地沃野千里,土壤膏-……”,诸葛亮《隆中对》云:“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汉武帝时,四川人口已达到76.6万余户,人口数万余口。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建成,大大促进了农业发展。

水稻精耕细作,产量不断提高,巴独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中国饮茶起于汉代,巴蜀是最早的产茶区之一。与此同时,巴蜀地区手工业高度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尤以盐业、矿治业、纺织业、漆器和金银器制造最为著名,“蜀布”“蜀锦”远销印度和中亚等地。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都江堰

两汉时期,巴蜀成为汉朝开发少数民族以及与国外交往的枢纽和要道。汉武帝时,开发“西南夷”,使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附汉朝政府直接统辖,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开发,汉民族与西南少数民族联系更为紧密。汉武帝时,唐蒙出使越南,发现了经夜郎至广州的商道运往番禺(今广州)的蜀构酱;其后张寒出使大夏(今何富汗),发现了经身毒(今印度)运往大夏的蜀布和邛竹杖。

两汉时期,巴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在教育、文学、艺术,经学和哲学,语言文字学、科学技术,建筑、宗教以及丧弊习俗等方面,形成了既能够代表汉朝文化水平,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巴蜀文化。在许多领域涌现出著名学者和专业人才,出现历史上巴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又一次高峰,成为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汉武帝剧照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概括

1.巴蜀文化史上出现了伟大的教育家文翁。文翁办学,使巴蜀脱离“有蛮夷风”的旧俗,逐步进入“蜀学比于齐鲁”的先进行列。

2.巴蜀文学承楚辞余绪,盛行辞赋,西汉四个辞赋大家,三人处蜀中,司马相如,王褒,扬雄被班固称为“文章冠天下”

3.汉武帝“罢鹦百家,独尊儒术”,经学发达。以扬雄为代表的巴萄今文经学,在汉代儒学中产生重要影响,“道书之宗”严君平开研究道家思想之先。为了弥补秦始皇焚书坑儒之祸,兴起研究语言文字学的风气。巴蜀犍为舍人最早为作注;扬雄著《方言》,促进了汉代语言文字学的发展。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司马相如剧照

4.巴蜀建筑在城镇和道路建设方面取得长足发展,碑刻和石阙体现了巴蜀建筑的艺术追求。

5.巴蜀科学技术长足发展,著名的天文历学家落下困提出并制定新法《太初历》,制造“浑天仪”,还出现了水利专家王延世、医学家涪翁等。

6.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东汉时期,中国本土宗教一道教在四川发源;巴蜀地区成为中国宗教的发源地之一。

7.巴蜀艺术的繁荣发展。反映了汉代中国艺术的博大精深和绚丽多姿,巴蜀地区成为汉代西南地区文化艺术中心。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浑天仪

汉代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得益于文翁办学,提高了民众的文化素养,培养了一批人才,改变了社会风气。文翁, 庐江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人,少好学,通《春秋》。曾经做过那县吏,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3年)任蜀郡守。他治理蜀那,首先从教育人手,改变蜀地“承秦之后。学校凌夷”,文化落后,“有蛮夷风”的社会状况。

文翁采取两项措施

一方面,选派聪明有才气的小吏18人到京师进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和法律。学成归来后,文翁委任他们担任那中高级职务,或者任教师,同时按照顺序推存他们到中央任职。其中有人做了刺史、太守。

另一方面,文翁在成都城南修建学校,招收属县子弟为学生,免除他们的徭役。学习期间,他让学生到衙门,在别座上学习处理公务,带他们到属县视察,让他们传达教令等,培养和银炼学生们办理公务的能力。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安徽省庐江县

文翁倡导读书,给予奖勘,激励了蜀人的学习热情,人人争着把子弟送进学堂,有钱人甚至出钱请求入学。蜀地读书之风改变了当地落后的风俗,巴郡、广汉郡先后效仿开办学校。汉武帝时,推广文防办学的经验,下令各那都建立文学(即政府开办的学校)。文翁办学,使巴阳地区的文化得以快速发展。过去落后的蛮夷之地。此时甚至可以与孔子、孟子的家乡比同《汉书·文翁传》云:“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华阳国志·蜀志》云:“蜀学比于齐鲁。”

文翁在蜀地从事的教育事业改变了巴蜀地区的文化状况,为巴蜀文化的繁荣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蜀地人民敬重他,爱戴他。他死在蜀地,蜀中人民为他修建祠堂,每年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文翁创办的学校取名“石室”。因古代图书库以石助筑,可以防火。学校乃书学重地,故为名“石室”《汉书》

云:“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汉武帝剧照

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都在文翁办学旧址设立学校,直到文翁之后,蜀中办学风气大盛,名郡有学校,州县也开办学校。学校的规模也比较大,传世汉碑《蜀学师宋思等题名》记载的学校师职人员有30多人。《华阳田志·蜀志》

记载,东汉顺帝(126~144 年)、相帝(147~167 年)年间,成都县令“立文学,学徒八百人。”“州夺郡文学为州学,郡更于夷里桥南岸东边起文学”,人数更多。

除了官学外,私人授徒讲学和游学风气也很盛行。《华阳国志·先贤士女总赞》载,汉成帝(公元前32-公元前8年)时,什邡杨宜“能畅鸟言,长于灾异,教授弟子以百数“。东汉初,资中人杜抚“治五经,教授门生千人”,顺帝时,新都杨厚“授门徒三千人”。还有其他人则“家居教授。弟子自远而至”。游学者如雏入段恭“少周流七十余郡。求师受学”,梓潼景弯、蜀郡任末“游学七州,理明经术”

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巴蜀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彭州

德阳、彭州等地出土或征集的汉代画像砖上,留下了两千年前“讲学”“考绩”等生动画面。“考绩”又称“考课”,一般是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是汉代对官更的考核制度。

参考资料:《中国文化》《中国历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