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导读

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新、改、扩建工程时间跨度长,管线竣工资料缺失,标识不明晰,既有管线地上地下纵横交织、管线新旧混杂、场地狭小局促,管线迁改设计难度大。结合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管线迁改设计实践,分析了迁改及新建管线路径选择及管廊布局设计思路,归纳总结了雨污水管线入廊的技术难题与解决策略。


0 引言

兰州中川机场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末,2013年正式提升为国际航空口岸,更名为兰州中川国际机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航空港。自建设初始至2015年,该机场历经数次新、改、扩建,航站区室外管线亦随之进行了大幅度的迁、增、改、废等调整。航站区管线,尤其是大量的主干管线,堪称机场主神经,在这类既有管线密集、主干管道贯穿的场地上开发建设,管线迁改是首要解决的难题。本文所述的位于机场T2航站楼与中川铁路机场站之间的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便是此类项目的典型。该机场新、改、扩建工程时间跨度长,设计、施工、管理等相关技术人员多有更替,管线竣工资料缺失,各类管道、阀门标识不明晰,既有管线地上地下纵横交织、新旧混杂、使用和废弃的难以识别,加之场地狭小局促,管线迁改设计难度非常大。在历时2年多的设计过程中,我院设计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多次赴现场调研、摸排、测绘、查找资料,充分考虑工程特点,以管廊、埋地、架空敷设相结合,因地制宜,顺势而为,制定出了经济、便捷、利于施工及维护的设计方案。经与业主、施工、监理各方的大力协作,圆满实现了既定目标。项目在3年多的使用过程中效果良好。其中的综合管廊因其新颖、实用、唯一性,于2017年取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ZL 2017 2 0197371,2)。


1 项目简介

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位于甘肃省兰州新区中川镇,距市区75多km,是2015年省列重大项目、省“6873交通突破行动”首个民航重点项目。该工程包含1座换乘中心、2栋社会停车楼,布置在T2航站楼西侧、中川铁路机场站东侧,与T2航站楼、铁路站房三者中心轴相吻合。


换乘中心地面一层为换乘大厅,衔接机场航站楼与中川铁路机场站,旅客换乘距离不到100 m;地下一层设有长途、机场巴士、公交车、社会车辆换乘区以及一条下穿枢纽主干道,同时预留T2与远期T3航站楼之间的穿梭轨道。


2015年10月,本工程与我院设计的中川铁路机场站站房工程同步开通运营,届时实现了公路、铁路、航路的无缝连接,有效地解决了中川机场区域复杂的交通问题,是国内继上海虹桥综合枢纽之后,实现“零换乘”的第二个综合交通枢纽。总体布局见图1。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图1 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效果

Fig.1 Effect of comprehensive transportation hub of Zhongchuan International Airport


2 机场既有管线概述

本工程建设范围内的机场既有管线根据其流态、敷设特征等分为3类,见表1。第一类为重力流雨、污水管道,敷设时有最小坡度需求,不可倒坡;第二类为压力流给水、再生水、冷冻水管道以及强、弱电电缆,无严格的敷设坡度要求;第三类为易燃易爆气体管道。从表1中同时可以看出:①本工程建设范围内的机场既有管线涵盖了几乎所有管线类型;②重要主干管线均南北向贯穿。


3设计既定目标

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完全覆盖了航站楼与铁路站房之间的区域,为旅客提供便捷换乘的同时,也将沿南北向敷设的各类机场主干管线通路完全隔断(见表1、图2)。为保证本工程与中川铁路机场站按期同步开通运营,在机场用户不间断使用的前提下,设计既定目标为:①安全、经济、合理、及时迁改既有机场管线;②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中川铁路机场站站房工程新建管线提供敷设路径。


表1 本工程建设范围内的机场既有管线

Tab.1 List of existing airport pipelines within the construction scope of the project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图2 I-I剖面 (剖切线位置见图3)

Fig.2 I-I section (see Fig. 3 for section line position)


4 迁改及新建管线路径选择

选择合理的管线路径,基于对项目特征,尤其是总平面布局特征的充分理解与把握。本工程总平面布局(见图3)表达了地面层、地下层、高架层3个层面。其中地面层包括T2航站楼到达层、换乘通道(1a)、换乘大厅、中川铁路机场站站厅层、换乘连廊(1b)、P1/P2停车楼;地下层包括T2航站楼衔接大厅(Ba)、T2连接T3航站楼快速穿梭轨道站台层(Bb,预留)、T2连接T3航站楼快速穿梭轨道(Bc,预留)、通道(Bd, h=1.6 m。注:h为顶板上覆土厚度,余同)、机场大巴/公交车/出租车/社会车等交通区及枢纽下穿主干道(Be,h=1.5 m)、中川铁路机场站站台层(Bf,h=3.0 m)、地下停车库(Bg,h=0.6 m);高架层包括 T2航站楼出发层落客平台(2a)、T1与T2航站楼联络车道(2b)、航站楼出发层上行匝道(2c)、航站楼出发层下行匝道(2d)。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图3 总平面

Fig.3 General layout


根据上述分析,既有机场管线迁改的通道自南向北有东、中、西3路(见图2、图3)。各路优缺点比选如下:

(1)东路优点:

有利于航站楼既有接管点A1、A2接驳。

缺点:①受落客平台桥墩基础限制,平面管位狭小,施工及维护难度大;②受Bd顶板上覆土厚度限制,重力流管道无法通过;③中川铁路机场的E1、E2入户管无法接入。


(2)西路优点:①管道在公园路下方敷设,不受制于地下室顶板覆土厚度,可确保合适的重力流坡度;②平面管位宽裕,有利于施工及日常维护;③停车楼C1~C4及换乘连廊D1、D2接管点接驳便利。

缺点:①航站楼既有接管点A1、A2无法接驳;②与既有管道相比,重力流管道管长增加较多,需减小排水坡度方可接入南侧下游管道,导致排水能力削减。


(3)中路优点:①管道可设在2座地下室之间空档处,重力流管道埋深及坡度不受限;②便于东、西侧既有/设计接管点接驳;③重力流管道管长维持不变,可按既有坡度敷设,不影响排水能力。

缺点:管道贯穿中川铁路机场站站厅及换乘连廊(1b),若采用埋地敷设方式,需在建筑物室内设置雨、污水管及电缆沟的检查井,弊端较多;同时,给水等压力流管道如发生破损,必须在室内进行开挖抢修作业,对建筑的正常使用影响很大,各类管道的维护及更换亦不方便。


综上,经比选确定中路为机场既有管道复位及新建管道的主通道。贯穿室内的管道纳入综合管廊,有效利用空间,并解决各类管线检修和维护问题。同时1b换乘通道打开部分缺口,成为室外空间,管道埋地敷设。针对本工程复杂的管线迁改及新建问题,除中路作为管道敷设主通道外,尚需选择东、西两路作为次通道。


东路:在高架匝道及落客平台下方设计一条雨水沟(见图4),收集北侧T1航站楼前广场、停车场等场地雨水,汇至南侧泄洪沟,并可收纳A1、A2、B1、B2接口处(见图3)排出的雨水。沟为矩形断面,宽0.5~1.4 m,深1~1.8 m,总长1 380 m, 平均坡度0.59%。其中换乘通道1a范围采用钢筋混凝土暗沟穿越。该雨水沟沿线与20余根各类既有管道交叉,设计前均逐根调查实测,落实了设计及施工方案,同时根据扩大后的汇水面积,对南侧梯形泄洪沟进行了改造。


西路:作为东侧雨水排放及燃气管道敷设路径,同时为C3、C4入户管(见图3)提供支干管。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图4 东路方案中的雨水沟布置

Fig.4 Layout of rainwater ditch in East Road scheme


5 中路方案中的综合管廊及雨、污水管入廊

策略分析

广义上的综合管廊是指建在地下,用于容纳两类及以上工程管线的构筑物。理论上给水、雨水、污水、再生水、天然气、热力、电力、通信/信号/信息等管线均可纳入综合管廊。但是,在笔者长期的设计工作中发现,雨、污水,尤其是污水入廊存在诸多工程技术难题,突出的有:管道排布、清通、排水支管接入、通气问题以及发生污水溢出事故时,对廊内给水管道的污染等问题。综合管廊一般无单向纵坡,而其他各类入廊管道纵向管位通常固定不变,作为重力流的雨污水管道,需按一定单向坡度埋设,致使其在管廊中排布时会与其他管道的管位发生冲突。解决这一难题的一种方案是设置提升设备,将重力流变为压力流后再纳入综合管廊,但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投资、能耗及运维工作量,同时限制了下游重力流排水支管的接入,缺点显而易见。在工程实践中,其他技术难题似无好的解决方案,故设计中通常将重力流雨污水管道另行埋地敷设。


由图2可见,中川机场站地下站台层与综合交通枢纽地下层外墙之间有宽9.25 m,深9 m的空间。针对这一特点,考虑综合管廊贴临换乘中心地下室外墙设置,与部分主体建筑地下室同步开挖,同步完成土建施工,部分机场主管道先行迁入,可解决施工期间用户不间断使用的问题。综合管廊长139.20 m,宽6.40 m,南北扩大端宽7.70 m,总高6.66 m,见图2、图3、图5。根据上述章节分析,机场主干DN700雨水管道、DN600污水管道保持重力流回迁,沿中路敷设。迁改管道设计管底相对标高为:进管廊处污水-4.28,雨水-3.07;出管廊处污水-4.62,雨水-3.21,恰好位于主体建筑地下室挖深范围内,充分证明这2根管道纳入综合管廊技术及经济上均可行。该管廊充分利用地下室外墙间空档及主体建筑挖深,分为东西两舱,东舱室又分为上下2部分,可将管道架空与埋地敷设有机结合。西舱室及东上舱室架空敷设各类压力管道及强弱电缆线,并为后期发展预留空间。具体为:西舱室纳入机场迁改管线,一侧设8排强、弱电电缆支架,另一侧由上至下分别设DN300给水管、2×DN500冷冻水供、回水管;东上舱室一侧由上至下纳入中川铁路机场站DN100给水管、DN200污水管以及为东下舱室污水排水体系服务的通气管,另一侧设机场迁改DN200中水管道。东下舱室为覆土层,将机场迁改DN700雨水管及DN600污水管埋设其中。各舱室内均设置排水明沟,将廊内废水引至两侧扩大端集水井内,由潜污泵排至廊外,并依据相关规范要求设置了通风、消防、供电、照明等系统。


对于前述雨、污水入廊的工程技术难题,本管廊解决方案如下(见图5):①左右、上下分舱,压力流和重力流管道各行其位,解决了重力流管道侵占其他管道管位的问题;②重力流排水管道在东下舱室覆土内埋地敷设,室外管道室内化,解决了管道清通、维护、检查井设置、支管接入等一系列问题。东上舱室净高2 m,为施工维护提供作业空间;③污水检查井设置密闭井盖,防止气体外溢,同时侧壁设通气管道,将有毒有害气体引至高空排放,并维持管内气流压力平衡;雨水管道按最大间距设置检查井,减少廊内检查井数量,并设密闭井盖,防止极端情况下雨水由井口溢入管廊;④给水管与排水管分舱敷设,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⑤廊内设置通风、强制排水措施,有效改善廊内环境,并防止突发溢水事故。


Wow~这个机场的综合管廊竟然拿了国家新型专利!

图5 综合管廊剖面

Fig.5 Profile of integrated pipe gallery


至2019年,本工程已竣工3年多,经回访,使用方反映管廊运行良好,2018年7月22日兰州市遇特大暴雨,雨水管道排水通畅,管廊内无积水。


6 小结

管线迁改牵彻专业及部门多,情况复杂,设计时应做细致的调查分析,充分掌握既有管线类型、管位、规格、埋深、材质、走向、归属等信息,同时紧密结合工程特点,灵活运用埋地、架空、管廊等技术措施,合理筹划施工顺序,以实现设计合理、运维便利、造价经济的目标。


对原文有修改。原文标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综合交通枢纽工程管线迁改案例分析;作者:张东见;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刊登在《给水排水》2020年第2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