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硅谷,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知道它的偉大,引領了世界最先進的科技和潮流,甚至還形成了一種文化。這個名詞已經成了高科技的象徵。

而在我們中國也有一個"硅谷",那就是中關村,中關村開創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的先河,成為全國各類高新技術區的鼻祖,對我們國家的科技建設的飛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今天的中關村


1980年,這個高新技術開發區開始建立,40年來,隨著我們祖國的迅猛發展,中關村已經成為我們國家科技的一個代表形象,今天的中關村,已經是高樓大廈鱗次櫛比,無數高科技企業在這裡建立基地,產值每年數萬億元。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當年的中關村街景


在這裡,無數的科研人員在這裡獲得成功,數不清富豪在這裡誕生。走在今天的中關村街上,簡直是:寶馬與香車齊飛,豪宅共美女一色。就在這片土地上,產生了無數人生大贏家!


然而,共和國的發展歷史是經歷了一個漫長而曲折的過程的,我們回到幾十年前,來看看我們老一輩的那些科研人員的待遇,當時的收入我們就不去說了,資料網上很多,我們就來看看他們的住房條件。看後不由你不唏噓和感動。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當年錢學森、錢三強就曾住過的14號樓


前些日子,有網友貼出三張中關村的"特樓"的照片,分別是中關村13.14.15號樓,為什麼叫"特樓"?是因為這三座樓裡,曾經住過一批我們民族國寶級的科學家,個個都是鼎鼎大名、泰斗級的人物,為我們民族的科研事業騰飛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有錢三強、錢學森、吳有訓(副院長)、童第周......等等。因為這些人曾經在這裡生活過,今天已經屬於國家保護建築。


今天的特樓看著已經特別老舊,房間面積也不大,但這已經是當時最好的建築了,那些普通的科研人員住房條件只會更差。我們這些老一輩科學家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工作生活,並獲得無數舉世矚目的成就。對於這些值得我們紀念的中關村老一輩科學家們,很多人很好奇他們當年住房的大小。下面這張表可以幫助大家瞭解下。


下表是1955年10月中國科學院北京區宿舍分配暫行標準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從表中可以看出,特級的科技研究人員按規定居住面積才68平方米,我們可以想見68平方的房間除了臥室還剩多少面積,還得擺上書桌和雜物加上廚房,可以想象出房間有多麼擁擠。後面那些級別的科研人員的住房數據就更不用多說了。這些老科學家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無怨無悔地奉獻出那些偉大成就的。

不過這個數據限於單身的人員,有家庭成員的後面會詳細述說。


中國科學院成立於1949年,選址就定在中關村,當年的中關村還是一片荒墳,是前清太監死後的集中埋葬地,當年中科院建住宿大樓的時候,就曾挖出過兩口黑漆漆得透亮的嶄新棺材。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1955年6月1日,中國科學院學部成立,即物理學數學化學部、生物學地學部、技術科學部和哲學社會科學部,作為全國科學發展的學術領導機構。學部下轄各學科的相關研究所全部隸屬於中國科學院。因此,各研究所的住房分配情況均統一執行科學院的有關規定。


下圖是1962年11月一份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典型住戶用房情況租金負擔綜合調查表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這份哲學社會科學部的住房調查表,雖不能直接反映所有科學家的情況,但為這一時期科學院各類工作人員的實際住房狀況,尤其是各級研究員的差別,以及研究人員與行政人員、工人、司機之間的差別,提供了直接的佐證。圖片因手機像素出了問題,看起來不太清楚,但明白個大概就行了。


有人問,如果家裡人多怎麼辦?這裡給大家詳細說明下,55年那個表是級別面積,而實際住房面積是級別面積+人口面積。人口面積當時的標準是:本人及配偶每人 5(m2);直系親屬每人3(m2);保姆每人2(m2)。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如果家庭成員多,如中國生物物理學的奠基人貝時璋(特級),有4個小孩加1保姆,住房面積加起來的話起碼有:68+10+12+2=92平方米。今天我們看來這個面積不大,也最多就是一個三室一廳,但這在當年已經非常不錯了。說明國家也充分考慮到了實際情況,對這些科研人員的照顧考慮是周到和全面的。


那個時代的人沒有那麼多物質慾望,從上圖的住房情況登記表表中看出基本都能達標:如1級研究員錢鍾書家3人,應分配:55+10+3=68平方米,實際住房面積77.8平方米;考古研究所3級研究員郭寶鈞,全家6人,應分配:43+10+12=65平方米,實際住房面積77.4平方米。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而行政幹部的標準和科研人員比就差了許多:行政11級的標準只比研究6級稍高,如哲學所的11級幹部周景芳,全家7人,(26+10+15=51),實際住房面積只有59.3平方米,雖然符合標準,但比全家6人的3級研究員郭寶鈞的住房面積小不少。也從側面反映了國家對科研人員的重視。


另外,住單身宿舍也有一定標準:局、司、所級: 1間房規定 16平方米;

研究員、副研究員、技正、技士、正副總編輯、編審、處長:1間房 12平方米;

助理研究員、技佐、編輯、科長 1間房 8平方米;一般幹部4平方米。

50年代中關村的老科研人員,看看他們的住房標準,不由你不感動

當年這些樓房的樓道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今天把這些老一輩的一點資料發出來,就是讓今天的我們知道,他們是多麼的不容易,他們在那樣艱苦的環境下,無慾無求、默默奉獻,為我們民族的騰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相較於物慾橫流的今天,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點什麼嗎?很多時候,一個民族要強大,這個民族的每一份子是需要一點奉獻精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