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說句不中聽的話,隨著老北京人中70歲以上老人的不斷離世,“湊份子”和“斂份子”這兩個帶有老北京色彩的詞兒,恐怕就要從人們口中消失了。

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所謂“份子”,其實就是人們給結婚或做壽的人家送的賀禮,主要是禮金。老北京人口中常說“紅白份子”,“紅”,自然指的是婚事兒,實際上也包括祝壽、祝賀生孩子、給孩子過滿月等喜事兒;“白”,就是指“喪事兒”啦。但是我從小所聽到的“份子”這詞兒,主要是指結婚賀禮的禮金;卻很少聽到公開為辦喪事的人家“湊份子”。“湊份子”這個詞兒,就是指大家為結婚的鄰居或同事送的禮金。這樣的事兒總要有個人來張羅,那麼這個負責收集禮金並一一登記在冊的召集人的行為,就叫“斂份子”,也有人叫“攢份子”。至於所有出錢的人們的行為,則叫做“隨份子”。

過去在一起工作的人們,或居住在同一個院子、同一條衚衕裡的人們,可謂每天“抬頭不見低頭見”。誰家有娶媳婦、嫁閨女的喜事兒,大家總要有點表示,於是就有人張羅說:“咱們大家湊個‘份子’吧!”往往這個第一個出面張羅的人,一般也就是“斂份子”的人。懂禮兒的人,張羅“湊份子”時,都是在鄰居或同事大部分人都在時說,因為這“湊份子”的事兒沒有挨個兒問的,誰知道哪位願意表示、哪位不願意表示呢,如果挨個兒問,搞不好會出現尷尬的事兒。“斂份子”的人,首先必須要說明結婚當事人誠懇邀請大家參加婚禮,請大家吃喜糖,否則,人家“湊份子”就是有“上趕子”之嫌,好像是巴結人似的,面子上過不去,要不怎麼說老北京人“窮講究”呢。

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湊份子”的原則是自覺自願,這事也確實不能強迫人家送禮。我在工廠工作時,恰逢一個老“左”要結婚,因為這小子盡幹些損人利己、坑人害人之事兒,大概估計到大家的情緒。所以他特意委託一個“二愣子”幫助他張羅。這個“二愣子”倒也實在,挨個兒向大家“斂份子”,結果有幾個恨這個老“左”的年輕人不願意出錢,可是“二愣子”又非讓人家表示,最後有幾個年輕人和“二愣子”吵起來,說這類事兒沒有強迫的,弄得“二愣子”非常尷尬。可見這老“左”真是把“二愣子”坑苦啦!這裡應該指出,這幾個年輕人對於誰結婚,他們都積極“湊份子”,同事間即便有些矛盾,但是同事結婚“湊份子”,這是化解矛盾、增強團結的最好時機,誰也不在乎那幾個錢兒。足見這個老“左”太不得人心!

過去大家“湊份子”和那個“斂份子”的人,一般也要看結婚這個鄰居或同事的為人如何,人緣兒好的,大家自覺自願地主動“湊份子”,“斂份子”也有人爭著張羅;人緣差的,雖然有人“捏著鼻子”來“湊份子”,但是要找個“斂份子”的人卻很難,知道這位“人緣差”,人們就覺得犯不著為他賣力氣。可見這“湊份子”和“斂份子”這“水”也很深!

改革開放之前,特別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每人“湊份子”也就是三五毛錢,積少成多,那數目就相當可觀,而且能買不少禮品。如今,錢不值錢啦,二三百元錢都覺得拿不出手,起碼500元以上。當然,任何時候的“湊份子”,都要把至親好友除外,因為這類人往往是單獨表示。

關於昔日“湊份子”和“斂份子”,說道兒和講究不少,而且從中也可以品人。如,有的人結婚時,見誰都給信兒,平時“八竿子打不著”的也“邀請”人家參加婚禮。這些人有的就是借結婚斂錢。就像當年楊振華、金炳昶說的那段相聲中諷刺的那位“連家門口崩玉米花兒的那個小子都給信兒”的人一樣。這類人最讓人瞧不起,老北京人管這叫“飛帖撒網”,往往適得其反,大家不願意給其人“湊份子”,自然更沒人願意幫助“斂份子”啦。

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人們對於“湊份子”,因一般都是給熟悉的同事或鄰居家“湊份子”,所以基本沒有拒絕出錢的。三五毛、塊兒來錢,俗話說“禮輕人情重”,既表達大家的情意,也說明受禮者有人緣兒。順便說一句,“湊份子”的數額一般沒有太大的,因為一則要考慮一般人們的承受能力;二則也同時考慮到如果數額太大,今後再有辦喜事兒的那數額怎麼定?同時也要考慮到數額太大,將來“隨份子”的人們中也有辦喜事兒的,那昔日接受“份子”的人家該出多少數額的禮金。老北京人講究,基本“還禮”的數額都比“受禮”數額高,起碼也要持平,否則讓人們瞧不起。所以要考慮周到。

到了辦喜事兒那天,“湊份子”的人們大部分要到場親自祝賀,喝杯茶、吃塊喜糖、說幾句吉祥話兒,給喜事增強歡樂、喜慶氣氛。“湊份子”的人們,一般都是坐一會兒就走,即便主邀請吃喜慶筵席,也很少有人留下,大家都是要臉面的人,花三五毛錢在人家那兒大吃大喝怕人們瞧不起。但是辦喜事的人家,可不能有這種分明的界限,因為有些人雖然“湊份子”出錢不多,但大老遠跑來賀喜,重的是感情,尤其是其中有些年歲大或身體不好的人,主人家怎麼也得實心實意地留人家吃飯。這樣做既懂人情,也更會贏得大家的好感和尊重。在這兒我就要實事求是地自我表揚一番,實際是說明我父母的為人。我結婚時已經29歲了,主要是響應領導“晚婚”的號召,那時候的人就是老實、實在嗎。我太太和我在同一個單位,人緣比我更好。所以在準備辦喜事時,除了把至親好友和關係密切的“單獨送賀禮”的同事等,列在吃喜筵的名單外,我父母特地強調,如果從酒仙橋地區大老遠來參加婚禮的同事們,趕上“飯口”絕不能讓人家走,不要看送禮多少,要看重人情。

聊聊老北京“湊份子”和“斂份子”

所以我家在準備菜、肉、魚等餐料時,都是按照翻倍的數量準備的。那天,我們廠的同事來了足有100多人,加上親朋好友、鄰居等近300人。除了一些來的較早的年輕同事和說有事兒堅持要走的人,其他人都留下吃喜筵。為我們做飯的廚師,就是我在以前文章中提到的那兩個名廚,因為他們看重我們夫婦的為人,事先撂下話兒:“你要是不請我們做飯,就是瞧不起我們,咱們的關係到此為止!”結果,那天給這兩位年過50歲的老廚師累得夠嗆,但是聽大家誇他們菜做得好吃時,他們二位非常高興。

“湊份子”、“斂份子”,現在很少聽見這詞兒啦。婚禮的操辦規模、檔次越來越高,禮金數額也越來越多。一些賀禮、送禮的新詞句也與時俱進、不斷翻新。不僅年輕人不用或不知道這“湊份子”之類的詞兒,不少60歲以上的老人似乎也不用這些詞兒啦。看來這老北京的用詞兒,大概也最終徹底消失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