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大女兒因為母親的各種嚴苛與"冷式教育"而自殺的事件讓母親一直探究其原因,最後恍然大悟:原來自己才是兇手!


很多孩子的出生就贏過了一些奮鬥一輩子的人,所以"公平"在每個人身上都只是相對而言。

在"不公平"的大環境中,我們需要自持,才不致癲狂,不致錯亂。


大學時老師告訴我們:人生中最快的10年,就是20歲-30歲,因為這10年我們不但要經歷從學校步入社會的整個狀態。還要一邊實習、正式簽訂工作、升職加薪、以及購房購車;一邊戀愛、結婚、生子、育兒、操持大家庭。


在步入成人的路途中,每個人都會有迷惑期,或長或短。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我是從2019年初開始有慌亂感,每一天恨不得48小時。

從早上6點起床,到晚上12點以後入睡時,一天忙忙碌碌卻依然覺得該做的事情沒有做完。

工作上經歷持續性的被批評、被否定;生活上被親戚包圍;朋友圈陷入無奈網聯無法陪伴的黑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於是,我想"自由"


當我想辭掉"家裡"的工作時,被反駁。

媽媽反駁的原因是:"家裡"需要你。

舅舅反駁的原因是:"家裡"才會教給你真實的東西


當我要逃離南方時,被訓斥。

媽媽訓斥的理由是:家就在這裡,你想去哪?舅舅訓斥的理由是:姑娘真傻,不會思考問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自由"對於人們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我想每個人的答案都不一樣,因為思想有別。


於是我發現,慢慢的,我被無法任性的家庭思想所禁錮,我的思想被"毀滅"了。


可能會受到網友強烈反駁:

家人不是為你好嗎?

你已經是成人了,想做什麼就可以大膽去行動!

你的心理素質太差了!


我想說的是:不知別人處境,無法感同身受。

雖然我的身體是任我支配的,可是重重的家庭思想禁錮著我的心靈,我感覺不到自由。

但在此同時,我選擇了學會適應。有時候,我連自己究竟是什麼樣子都不清楚。

我不瞭解我,因為我不敢。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前面那段話的"我"有可能是每一個少年,或者剛步入成年的青年。

而近年,社會在關注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之外,也在用多種方式引起家長對孩子心靈的撫慰。


回顧2019年4月17日晚間在上海那位跳橋的17歲少年,大家還記得嗎?


母親後悔責罵兒子,原因就是兒子在校與同學發生矛盾,她知道後不分青紅皂白一個勁指責兒子,自以為那是對兒子的批評與管教。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卻由於語言激烈導致兒子剎那間衝出車門選擇跳橋,不論是母親的挽救還是路人的幫助,待急救車到達現場之後都被告知兒子已經完全沒有生命體徵。

這位母親只能原地坐著悔恨自己、痛哭兒子的離世。


可能有網友會說,現在的青少年都因為嬌生慣養導致心理素質太差,還是因為挫折太少了。

但是這個事件在同齡少年的心中,應該勾起了長長的回憶吧:如果不是因為長久而之被家長批評與訓斥,內心攢滿了絕望,是不會毫不猶豫結束自己生命的。

一味打擊,逐漸形成了黑暗中扼殺孩子心靈的雙手,雖然血肉之親牽連著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但是他們只想逃離。


有人說在愛情中太過認真,就會受傷。

其實親情中也是,因為身體髮膚受於父母,所以他們的所有打擊與貶低,才會真正刺痛著孩子們的內心。


一生都在學著如何與母親和解


孩子最親近的人就是父母,當獲取他們的認同時,孩子們才會產生下一步的自我認同。


在跳橋事件男孩的悲劇下,他將所有的遺憾都留給了母親獨自承受。

其實在姜文的人生裡,他把一輩子的遺憾留給了自己:

一次採訪中,姜文回憶道,自己用盡全力考上了中戲,最想得到就是母親的認可與表揚。

可當他將消息告知母親時,得到的回應卻是母親讓他把衣服趕緊洗掉,彷彿沒有聽見自己考取中戲的消息。

在一剎那,他覺得自己不如髒衣服重要。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他不知如何才能讓母親高興起來。

在成長的過程中,姜文一直想要得到母親的認可,於是不斷討好她。但是直到母親去世,他都沒能完成心願。

這成了姜文一輩子的遺憾。


可能很多人都認同著"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但在打擊式教育下往往容易讓孩子形成討好型人格與自卑性格的孩子,就像鄭爽。


鄭爽談到爸爸媽媽對她很嚴格,要求她從小學習各種才藝,而且經常會批評。

在觀眾看來擁有著光輝的她,內心裡卻非常的自卑:


自卑到談戀愛時覺得自己不好看去醫院整了容

覺得自己胖於是瘦成了"紙片人"

和男朋友吵架也永遠第一在自己身上找問題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旋風孝子》綜藝中,她與父母的相處模式也讓大家看出,在打擊式教育下的尷尬處境—為了她好,卻是在生疏。


而在很多極端的案例中,孩子慢慢成長為大人能獨立的時候,通常會選擇永遠切斷與父母之前的溝通。


我們應該承認,一個真正快樂的孩子,是活在愛中的。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姜文、鄭爽告訴我們:杜絕打擊式教育


與文章開頭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呼應的,還有紀伯倫的一首詩: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們是生命對自身的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藉助你來到這個世界,卻非因你而來;雖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愛而不是思想,可以蔭庇他們的身體而不是靈魂。

生命不可倒行,不與昨日一同停留。

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的孩子其實不是你的》


每一個孩子都是完全獨立的個體,雖然藉著父母來到世界,活著卻不是隻為父母。

很多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感謝,而孩子卻始終在等父母的致歉。


打擊式教育彷彿一把刀劃破了孩子的心,傷口雖然會癒合,可是疤痕永遠消不掉。

但是那些內心陽光、強大的孩子成長中,一直是家人的欣賞與鼓舞。


孩子是需要愛的呀,尤其是當孩子不值得被愛的時候。


別讓你誤以為好的打擊式教育害了你和孩子,但願每一個孩子的黑暗期,都會有爸爸媽媽張開雙手的擁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