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的最後一刻,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一年的經濟數據

很多人都喜歡8,無論是樓層、門牌還是手機號、車牌號,尾號為8的都十分走俏。但遺憾的是,無論是1998、2008年還是2018年,人們過得都有點艱辛。

2018的最後一刻,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一年的經濟數據

經濟週期服從房地產週期

房地產週期服從人口週期

2018年經濟增速的下行在預料之中,回顧2016-18這三年,外需始終是一個重要變量:在拉動GDP的三駕馬車中,2016年淨出口對GDP增速的貢獻為負0.5%,2017年則為正0.6%,假設外需不變,那麼2017年的經濟增速是低於2016年的。而2017年的實際GDP增速高於2016年,完全歸功於歐美經濟復甦導致外需的增強。但是,2018年外需再度走弱,同時國內刺激政策的力度(財政赤字率從3%降至2.6%)也不如前兩年,於是經濟增速便出現回落。

既然外需的影響那麼明顯,那中國經濟走勢是否取決於外需呢?當然不是。如果說10多年前的外需對中國經濟影響還是擲地有聲的話,那麼,十年後的今天,中國對外貿的依賴度已經減去了一半。也就是說,如今外貿對GDP增長率的影響一般都不會超過正負1%。

因此,決定中國經濟週期變化的,還是內需。內需又分為投資和消費,從過去五年看,中國投資(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大約是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說明中國一直是投資主導型的經濟體。2017年投資增速已經出現了明顯回落,即從上一年的10%降至7%,但由於PPI的持續走強,使得部分人誤判為“新週期”的來臨。

2016年以後PPI的走強,一方面與歐美經濟復甦有關,另一方面則與國內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關——約束供給、無量上漲,好在2018年的走勢已經證偽了“朱格拉週期”,也印證了我在2017年4月發表的警示性文章——《可怕的時滯》。

無論是2017年還是2018年的經濟走勢,其實都是趨勢的延續,包括2019年仍將延續趨勢。這是什麼樣的趨勢呢?實質上就是房地產週期的下行趨勢。2010年房地產投資增速到了33%的歷史最高點,之後便一路下行,雖然偶有反彈但不改趨勢。2010年以後的經濟增速走勢也是如此,雖然偶有反彈,但也不改趨勢。

如2017年增速反彈的原因,說來說去不外乎三點,一是政策刺激,二是外需拉動,三是均值迴歸。但這三股力量都改變不了趨勢,至多隻是改變斜率。而且,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外需長期走弱,2018年的經濟增速仍處在均值附近。

相信很多人還是看好房地產的未來,也確實可以羅列出很多看好的理由,如城鎮化進程、改善性需求等,但你還得承認趨勢的力量。而這種力量似乎來自於人口週期,即勞動年齡人口數量趨勢性的減少,從供給和需求兩端都在拖累經濟增長。

如果說消費品的價格取決於需求,而投資品的價格取決於預期,那麼,如果把房子看成消費品,其價格也是要由“有效需求”決定,如果六個錢包都已經空了,那麼,剛需及改善性需求的錢從哪裡來呢?

如果把房子當成投資品,則預期對價格的影響很重要。房子是給人住的,如果年輕人的絕對數在減少、出生人口數量也在減少,未來買房的邊際需求肯定是下降的。2018年商品房銷售面積與2017年大致持平,2019年則大概率為負增長。

雖然大家又在企盼2019年房貸利率下調或取消限購的政策利好,但這充其量只能改變斜率。2010年是一個奇妙的年份,這一年,勞動年齡人口達到了高峰、GDP增速達到了高峰、房地產投資增速達到了高峰。在接下來的很長時間裡,我們可能都得躺在下行的趨勢中。

其實,本人不太迷信週期,因為歷史不會簡單去重複。但人們之所以總是那麼迫不及待地去尋找拐點或底部,本質原因是人生太短暫了。

總量平緩 結構裂變

2018年前三季度的GDP增速為6.7%,相比2017年只下降了0.2%,與2016年持平。但2016年的企業盈利增速在上行,挖掘機的銷量還是大幅上升,基建和房產投資雙輪驅動。儘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開始推進,但當時似乎主要是針對國企,因為民企一般都能夠自我調節產能和槓桿,而且與國企相比槓桿率並不高。

過了兩年之後,國企的日子總體好過了,但民企卻成了紓困對象?肯定是結構出了問題。從投資的數據看,基建投資增速大幅下降,2017年為19%,但今年估計不足4%。房地產投資增速雖然接近10%,且新開工面積增加16%,但房屋竣工面積卻減少了12%。

可見,基建投資增速出現了斷崖式下降;而房地產投資與竣工則出現了脫節現象,一定存在資金鍊的風險,從而又推高了房地產開發企業的槓桿率。

再從商品銷售的數據看,商品房銷售接近零增長,乘用車銷量連續5個月負增長,據中國信通院數據顯示,今年前11個月,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只有3.79億部,同比下降了15.6%。這些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都出現了零增長或負增長,對相關企業的經營和投資活動影響不可低估。

企業的日子不好過,居民日子同樣也不好過。儘管今年雙十一的中國居民的消費額達到2135億元,再創歷史新高,但仍不改消費增速下行的趨勢。而且,正是雙十一打折商品銷售的火爆,更證明了日常消費的不振。消費增速下行與居民收入增速下降有關,同時,還和居民的槓桿率水平迅速提高相關。

居民收入、消費、房價和企業投資之間都是彼此相關、互為因果的。2017年,中國人的奢侈品消費額要佔到全球奢侈品消費額的三分之一,2018年估計這一比例會下降,如今年前三季度高端白酒企業的收入增速就出現了回落。這是或是因為一二線城市的房價漲幅趨緩甚至不漲反跌,導致高收入階層的財產性收入增速下降;同時,實體不振,金融不興,金融業的持續低迷,也使得北京、上海和深圳這三個金融業佔比最高城市的金融從業人員收入增速下降。

金融高薪階層如此,就業人數佔全國80%的民企員工也好不到哪裡去。以農民工佔比高的出口加工業和建築業為例,由於這兩個行業分別受到外需和內需不足的影響,2018年中低階層收入增速同樣會出現下降。

民企遭遇困境,環保只是一個催化劑,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也由來已久,核心原因還是在於中國經濟已經處於長期均值迴歸的過程中,或者經濟下行週期中,都很難倖免,沒有靈丹妙藥可以解救。

經濟維持長期高速發展至今,確實該回歸了,高增長時代的終止,意味著暴利時代結束、套利機會減少。靠路徑依賴暴發的“暴利”很有可能要沿著原路返還。為何5月份要取消對光伏行業的補貼,為何在12月份要對藥品採取4+7集中帶量採購,為何當崔永元曝光了某影視明星偷漏稅的事件之後,稅務局就要對文化娛樂行業甚至透明度不高的高收入行業進行稅收大檢查呢?

當政府、企業和居民部門的日子都不好過的時候,暴利行業、偷漏稅、監管套利等行當是最容易被盯上的。2018年應該是歷史上減稅規模最大的一年,但同時也是稅基擴大最快的一年,因為只有增收節支才能大幅減稅。所以,從長期看,確實很難找到可以一勞永逸的好行業。

2018的最後一刻,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一年的經濟數據

“泡沫破滅”會遲到 但不會缺席

兩年前,朱寧教授出過一本書,叫《剛性泡沫:中國經濟為何進退兩難》,認為當前中國經濟中充斥著“剛性泡沫”,這很大程度上源於經濟中普遍存在的“隱性擔保”現象:

在金融投資領域,投資者完全不擔心信貸違約,因為他們相信一切違約會有政府來埋單;在房地產業,購房者也相信政府一定會保證他們的投資可以獲得豐厚收益,如果因為房價下跌而導致他們蒙受損失的話,他們一定不會善罷甘休;在製造業,尤其是重化行業,企業相信如果真的投資失敗,那麼政府和國有銀行一定不會坐視不管,所以這些企業雖已嚴重產能過剩卻仍敢債臺高築……

這些現象迄今還有所體現,不過,這幾年來,全社會一直在倡導“打破剛兌”和清理“僵死企業”,P2P的違約事件紛紛爆雷,2018年民企債券違約案件大幅增加,也沒有說要由政府來承擔。

從全球範圍看,2018年確實可以稱得上是泡沫破滅之年,2017年末大家所擔憂的歐美經濟走弱、比特幣泡沫破滅、股市下跌等灰犀牛事件,果然紛紛驗證。

2016年以來全球房價漲幅居前的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的城市,房價也出現走弱甚至下跌,如西雅圖、悉尼等房價的跌幅超過10%,香港、多倫多、紐約、洛杉磯等多個高房價城市的房價也開始走弱,銷售不振。與此同時,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城市的房價則出現了大幅上漲,這與全球經濟增長熱點的轉移似乎很相關。

2018年,A股市場滬指全年下跌逾24%,深成指全年跌逾34%,創業板指跌逾28%,中小板指跌逾37%。在全球股市普跌的情況下,A股跌幅居全球第一,說明股市泡沫確實在破裂。今年年初,很多人認為中小創的表現會好於2017年,即風格切換,但事實中小創的跌幅仍然大於藍籌股。

本人年初對於中國經濟及歐美經濟的判斷基本符合實際,對股市儘管不樂觀,認為只存在結構性機會,但認為存量經濟下投資應該抓大放小,看好行業龍頭。但事實上當系統性風險發生的時候,更多的情形是泥沙俱下,優質低估值的企業同樣難以倖免。

儘管2018年A股市場的跌幅已經很大了,但仍然很難斷言風險已經出清。不過,把時間拉長了看,目前A股的整體投資價值恐怕已經具備了。雖然今後經濟仍會下行,企業盈利增速將進一步下滑,但股價所反映的是對未來的預期,包含了經濟前景堪憂、企業盈利下滑、改革困難重重、中美關係前途未卜等諸多預期。因此,未來股價可能上漲的動力會來自“預期差”,即現實好於預期。

不過,但A股二級市場的泡沫在消退的時候,一級市場的泡沫仍懸而未破。2018年,PPP被限、P2P大規模違約、股權質押融資累及A股,但規模遠大於股權質押融資額的PE或VC中的很大部分存在一二級市場倒掛問題,如果把這也稱之為泡沫的話,那麼,2019年的PE泡沫將面臨考驗。

房地產是國內目前僅存的最堅固的泡沫。人們總喜歡說,價值投資會遲到但不會缺席,那麼,我們是否同樣可以說,“泡沫破滅”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呢?2018年,“繁榮的頂點”已經顯現,但“可怕的時滯”還未完全兌現,喧囂之後將是沉寂。趨勢一旦形成,該漲的、不該漲的、該跌的、不該跌的,都將追隨趨勢滾滾向前。

2018的最後一刻,讓我們一同回顧這一年的經濟數據

不過,我對2019年並不悲觀,如果說2008年是全球性經濟危機的爆發,那麼,2018年充其量只是全球性衰退的開始,但還是要降低“風險偏好”。回顧“趨勢”的歷史,屢屢都是那麼無情:先把你置之死地,然後再證明你是被冤枉的。所以,只有“活下去”,才能見證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