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01

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馬上要過教師節了,剛剛上一年級的豆豆要給老師送一封賀卡,孩子一個人趴在桌子上用彩筆寫了好長時間,這個時候媽媽說想要看一看豆豆送給老師的賀卡,於是孩子滿心歡喜的將賀卡送到了媽媽手裡。

豆豆媽在接過賀卡的一剎那差點就爆炸,但是想到輔導孩子不能發火,於是深吸了一口氣對孩子說:豆豆,你看你用的顏色太多了,這樣賀卡看起來太亂了,而且你應該先用鉛筆寫然後再用彩筆塗,你看這些塗抹的地方有多難看,祝福的祝不是住房的住,你不會寫可以問媽媽啊……

豆豆媽覺得自己沒有發火,而且儘可能的用溫柔的語氣與孩子講話,可是豆豆的眼中已經噙滿了淚水。豆豆媽讓孩子照著自己的示範再重新做一份賀卡,可是豆豆卻出了更多的錯誤。最後孩子發火暴走,將賀卡斯的粉碎。媽媽只能忍著性子,讓豆豆待會再寫。最後,經過一下午的時間,豆豆只是在賀卡上照著媽媽的字寫了一句祝福語。豆媽覺得自己今天解決問題堪稱範本,為什麼結果卻不盡如人意呢?

02

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不要對孩子發火,越吼孩子成績越差。”已經成為了當下最流行的教育聖經。無數家長也用親身經歷告訴新手爸爸媽媽對著孩子發火的確是費力費嗓子還不討好。要誇孩子才對,而且誇孩子這裡面學問更大,不能誇孩子聰明,要誇孩子努力……這個時候就有家長忍不住了,如果孩子犯錯,我不發火就算了,犯錯也要誇麼?這不是鼓勵犯錯麼?孩子總是犯同樣的錯誤我難道不該說嗎?

是的,孩子做對的時候我們要鼓勵,孩子做錯的時候,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辭。兒童心理學的奠基之作《孩子挑戰》中指出:家長對孩子錯誤的強調通常具有災難性的後果。

豆豆本來很用心去給老師製作一份禮物,而且她很享受這個過程,無論她做的怎麼樣,作為老師來說,收到這樣一份充滿孩子感情的禮物都會高興的。而作為家長來說,豆豆媽卻用成年人的眼光來看這份禮物,它必須要整潔規範、沒有錯誤。當媽媽總是將關注點在孩子的錯誤中時,她也將孩子的關注點從正面的享受制作的過程變為負面的

出現錯誤上。而這些錯誤給了孩子更多的壓力,她們開始害怕錯誤,感覺氣餒,然後製造更多的錯誤。如果我們總是關注錯誤就很容易讓孩子失去勇氣,因為任何建設都不應該在“弱”的基礎上,而只能在“強”的基礎上。

03

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不光是孩子,即使是成年人,也受不了別人總是挑你的錯誤。想想自己學開車時候教練是怎麼罵你的。對於教練來說,學員的每一個錯誤都可能導致日後不可估量的後果,所以駕校教練一般都非常的嚴厲,每個地區掌握本地髒話詞彙最全的就是駕校教練。當坐在一旁的教練變著花樣罵你時,即使有著成熟心智的你是否依然慌的一批。經常有教練在車裡大喊,別往那個柱子上開,別往那個柱子上開,可是學員偏偏就將車開到柱子上,而且往往是教練越大聲,學員撞的就越厲害。

馬斯洛的心理學經典著作《動機與人格》中指出,人類的發展是具有指向性的,當你的指向是錯誤的,人們會不自覺的向著那個方向發展。而如果你關注的是你做的好的地方,那些錯誤和缺點反而因此得到改善。

我們太關心自己的孩子了,以至於我們擔心他們因為犯錯而受到傷害。於是我們不能容忍孩子們犯每一個小小的錯誤,甚至預防孩子們犯錯。於是父母的陪伴在孩子眼裡變成了監督,在孩子的眼中,父母們體貼的教導變成了冷酷的告誡,久而久之孩子們會覺得爸爸媽媽並不信任我。於是會牴觸甚至是失去做一件事情的勇氣。

04

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如果豆豆媽一開始首先關注的是豆豆給老師送賀卡的動機,讚揚豆豆給老師送禮物的這份心意,孩子會多麼的高興與自豪。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對孩子有適合他們年紀的期待。豆豆剛剛一年級,會寫字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我們可以讚揚她某個字寫的特別工整,甚至某個筆畫特別漂亮。這就是正面的強調,會激發孩子繼續完善的信心。

每個家長都特別擔心孩子們會因為沒有糾正而導致以後更大的錯誤。孩子就像是一顆顆小樹,家長的言行指引就像太陽,你只需要保證自己永遠向著對的方向,孩子自然就會跟著生長。

05

孩子“屢教不改”原來是家長的錯,這些壞習慣都是父母培養的

“他還是個孩子”常常成為孩子犯錯後家長為其解脫的理由。許多熊孩子因此獲得了搗亂的特權。這裡我們要特別指出的是,放縱孩子犯錯,其實也是負面指向。無論孩子做任何事情,我們首先要考慮孩子的動機是否正確,如果孩子的出發點是好的,那我們大可不必急著插手。如果孩子的出發點有偏差,那麼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及時糾正,將孩子引導到正確的方向上去。

孩子會做錯事,會犯錯這很正常。如果家長用批評的態度去看待孩子,父母每一次不厭其煩的批評,就是一次次打破孩子的犯錯記錄。那麼偶然發生的錯誤反而會成為常態,久而久之培養成為了孩子身上永久性的缺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