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陶潛

陶潛,字淵明,在所有人的印象中他都是一位“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人。淡泊寧靜、不為五斗米折腰彷彿成了他的代名詞,但你要知道說出“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見南山”的可是同一個人。魯迅曾在《且介亭雜文》中說陶淵明並非只有“渾身靜穆”,他也有“怒目金剛”的一面。倘若有所取捨,那就算不上本人,再加抑揚,更離真實。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譬如猛士,也戰鬥也休息,也飲食,自然也性交,如果只去他末一點,畫起像來,掛在妓院裡,尊為性交大師,那當然也不能說是毫無根據的,然而豈不冤哉。這樣一個淡漠寧靜的人看似安逸其實在晚年過得十分悽慘,他曾經預知自己大限將至,於是便假死一回給自己寫下了絕命書《輓歌》。短短的一首小詩包含了陶淵明對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體悟與其個人生死觀。

陶淵明的“葬禮”

荒草何茫茫,白楊亦蕭蕭。

嚴霜九月中,送我出遠郊。——《輓歌.其三節選》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輓歌》是陶淵明在預知自己大限將至前兩個月所作的詩歌,以第一人稱來寫生死、出殯、下葬,常常被後人看作陶淵明寫給自己的遺書。魯迅曾在《紀念劉和珍君》中引用此詩來表達對革命烈士的緬懷悼念之情,該詩共有三篇其中第三篇“荒草何茫茫”最為出名。

全詩通篇寫送殯下葬的過程,從而突出了我與送葬者的關係。“荒草”與“白楊”兩句承接前篇並且直接點出送葬沿途的背景環境,烘托出了葬禮時的悲慘氣憤。“嚴霜”點明下葬的時節,“送我”直接敘事描寫送葬情形。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四面無人居,高墳正嶕嶢。

馬為仰天鳴,風為自蕭條。

幽室一已閉,千年不復朝。——《輓歌.其三節選》

“四面無人居”說明作者腦海中自己下葬的地點十分的荒僻,描寫墓地實況既是寫實,又有暗指自己今後只能與幽魂為鄰。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寫“馬鳴”與“風嘯”,將送葬沿途的自然景色都面會出來,雖然僅點到而至,但卻讓人畫面有了聲音,彷彿一切歷歷如畫、直映眼簾。最後以“幽室”做結,說明墓室一旦關閉就人鬼殊途,並與《輓歌其二》的末句遙相呼應。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寫到此處,陶淵明用自己的想象為自己構造了一場葬禮,他的晚年生活並不“悠閒”甚至可以算得上有些淒涼。靠著村裡朋友的救濟過日,或許自己死後也會被葬在荒無人煙之處與白楊、遊魂為鄰。但此時作者並沒有真真正正的將自己的生死觀透露出來,只是移步換景寫殯葬時的各種景象。所以他又把“千年不復朝”重複了了一遍,並且直抒胸臆“賢達無奈何”。

陶淵明的生死觀

古往今來無論是聖賢還是君王,對於生必有死的自然規律都是有些無能為力的。前有秦始皇嬴政尋找不死草,後有王羲之作《蘭亭集序》感慨人生一世,俯仰而已。“死生”對於古人來說可謂算是一件大事,陶淵明在此處寫“賢達無奈”並非是要表示消極人生,而是因為看破了自然規律從而領悟總結出來的道理。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千年不復朝,賢達無奈何。

向來相送人,各自還其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輓歌.其三節選》

全篇最精彩的部分就是最後六句話,這裡囊括了作者對於生命與死亡的人生價值觀。“向來”就是剛才的意思,那些剛剛來送我下葬的人,一旦等我的棺木安放至墓穴之中,等到幽室閉合,他們便各自紛紛散去,回家該忙什麼忙什麼了,而死者從此便再也不能回家。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我的家人親眷因為和我有著血緣的關係,所以想到死者的時候還會有些悲傷難過,但那些和自己關係並不深的人或許早就已經把我忘記,這兩句是作者歷經滄桑看透人生真諦後領悟出來的話。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論語.述而》中寫道“子於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如果孔子某一天參加了別人的葬禮,因為悼念亡者而哭泣過,那麼他今天就一定不會唱歌。因為人可能會由於思想感情一時間轉變不過來,並且剛剛哭完死者卻又高興地唱起歌來這樣顯得有些太不近人情。其實孔子這樣的做法,算得上是一個有教養人訴諸理性的表現。

因為絕大部分人參加葬禮不過是禮節性的周旋於應酬,從現實角度去講可能這個人與自己的關聯並不深,感情上也沒有什麼可以悲傷,只要葬禮一結束,自然就可以唱歌了。陶淵明正是因為看透了世俗,所以在此反用《論語》裡的典故,直截了當的將普通人的表現從思想到行動寫了個透徹。如此實實在在的描寫,作者在思想上並沒有因為豁達樂觀而故作矯飾。於是最後他便在全詩最後一句感嘆道“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人死後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不過是將身體再次託付給大自然,讓他零落成泥化為塵埃,就好像山腳下的泥土一樣。這在佛教輪迴觀念盛行的晉宋之交,能有這樣的樸素唯物主義觀點實在是有些難能可貴。在陶淵明之前還沒有一位聖賢從死者的角度以第一視角去寫生死,更沒有人假設自己離開人世後從客觀角度去分析周圍的變化與人情冷暖。

可是陶淵明他做到了,不僅大膽設想了自己的死亡,甚至還用形象化的語言寫成了詩歌,其創新程度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藝術的創新必須要以明澈達觀的思想為基礎,如果不是陶淵明這樣高修養水平的人,或許很難寫出這樣既新奇浪漫又極具現實主義的作品吧。《輓歌》真的可以算得上是千古第一篇浪漫優雅的絕命書。

浪漫與現實

陶淵明在蘇軾之前是很少為人所知的,蘇軾對陶潛富裕的極高的評價號稱“陶後無詩”。陶淵明的詩歌最大的特點就是隱逸,如果結合其經歷再來全面的評價他或許你會覺得他只是一名普通的老農。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當一個人成為一種價值符號時我們就會給他貼上標籤,比如屈原是一名愛國詩人,司馬遷是《史記》的作者是逆境中向死而生的偉大歷史學家,對於陶淵明我們則會冠以“田園詩人”或者隱居者的稱號。周敦頤在《愛蓮說》中寫“晉陶淵明獨愛菊,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但陶淵明真的就這麼簡單嗎?

其實並不然,如果你讀過他的《歸去來兮辭》和《形影身》或許你就會明白,單純與簡單永遠是小孩,大人可以簡單,那是因為他曾經複雜過,只有經歷了才能放得下。就好像《教父》裡面的維託,正是因為經歷了數年的風雨爭鬥,他才能一眼看穿這個世界,希望眾人放棄復仇尋求和平。

如何優雅的寫遺書《輓歌》:陶淵明將浪漫與現實結合的絕命書

陶淵明也是人,他和我們一樣也曾年輕過,想要仗劍天涯,修身治國平天下,但仕途不濟與現實讓他看清了社會。寫《輓歌》時他已經獨自度過了六十年的甲子歲月,他明白了什麼叫做“縱浪大化,不喜不懼”。

陶淵明的現實主義來自於對生活的體悟,他對於官場黑暗的失望,對於人情冷暖的漠然,使他願意放棄官爵遠離世俗,獨自在南山種豆、賞菊、飲酒。或許這就是魏晉風骨,這就是專屬於陶淵明的那一份孤獨的浪漫吧。

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託體同山阿。四語之中,含哀深焉。那個飲酒的詩人寫完了這篇絕命書,最終還是塵歸塵,土歸土,離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