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作家的“文学展廊”——读《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

作者:孔会侠

《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是郑州大学文学院李勇教授新出版的一部文学评论专著,作者在书中对十位河南作家的关注与思考,也是他对自己十年河南生活的回应。从外域而扎根郑州,他在寻求自己与这块土地的接近、理解与融入,文学评论,是他的专业,也是通道。

迄今,河南籍作家,已经有九位“茅盾文学奖”得主了。尽管“茅奖”并非评判作品高下的唯一标准,但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反映出“河南是个文学大省,也是个文学强省”。但是,关于河南文学整体创作情况予以研究的专著,实在是少。我以前也只看到过两部:梁鸿的《外省笔记:20世纪河南文学》和李丹梦的《“文学豫军”的主体精神图像》。

河南作家的“文学展廊”——读《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

《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李勇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

与这两本将河南文学放在宏大的时空背景、多选取省外豫籍作家来探讨的书不同,李勇的这部《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因“近水楼台”之故,将取景框近距离聚焦在了新世纪河南本土作家身上,显出了这方地域内不同代际作家们的不同写作特征和追求,具体而细致。在书中,他将“十位作家分为五组,以章题概括主旨”,像是布置了一个河南作家的“文学展廊”,评论部分是他“探索作家个性创造和个人道路”的阐释,访谈部分则让作家自己现身来呈现自我。两部分间相互丰富、彼此对话,使整部书的结构简便、清晰、开敞。

李勇在十个作家的展廊里,提炼出了他们各自的关键词句:田中禾——“飞扬的、浪漫的、自由的精神气质”,李佩甫——“对前现代‘权力文化’的批判”,李洱——“知识……醒目标签”,墨白——“沉痛似乎是他精神的底色”,邵丽——“对‘底层写作’的丰富”,乔叶——“一种罕见的坦诚”,南飞雁——“潜伏着一种现代主义的悲观意识”,李清源——“在这种表面的超脱和冷静背后,是一颗不平的、悲悯的心在跃动”,周瑄璞——“见出河南人身上的那股子倔强和顽强”,方丽娜——“关于文化冲突的书写”。

持久的观察和琢磨,让李勇概括出了新世纪河南文学的突出特征:“对于时代现实的强烈关注”,“河南作家情感的猛烈程度”,“比较典型但又比较特殊的批判现实主义风貌”——可谓准确。饶有意味的是,这恰恰印证了此书中田中禾老师的一句话:“但我觉得我们的忧患拘泥了我们。”一个人口众多、文化深厚、《诗经》之风多处飘荡过的地方,本土文学特征显得局促单一,“自由”和“激情”似深隐在了社会性时代性的文学主潮里,那么这些概括现实、批判现实的成就之外,更深远来看,遗憾有没有?局限呢?

近些年来,文学评论为人不以为然甚至诟病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拿别人的意见照一照自己的容颜,是能发现一些问题的。比如,搭一个理论的空架子,里面填充些作家作品的人物情节,缺乏实质性内容;再比如,自甘或不自觉地做作家的“小喇叭”,因循、拼抄他人之见,让评论没出息地降格成附会的副产品,造成自身根基不稳而趔趄狼狈,没有自己的步法和道路。

评论者需要反思,这能促使评论回到自身——一种独立不倚的文体;评论者应与作家一样,同等地探索世界、社会和人心的表象和隐蕴,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只是有时,借了作家作品来发言,或共振,或商榷,或辩驳而已。借谁不一定,要看彼此相应的机缘,但腔调、样貌必须是自己的。

此书中的李勇,谈作家忠实于自己的感知和判断,不避内心的质疑与发现的问题,语言和思维也正在跨出学院式批评的藩篱,渐趋一种平实自然的“散文”式评论风格。“风物长宜放眼量”,评论者的成长和成熟,与作家“在写作中寻找写作”一样,也是在文字的探索和突破中渐渐实现的。

河南作家的“文学展廊”——读《新世纪文学的河南映像》

2020年4月24日《河南日报》第11版

编辑:河南日报文艺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