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01-

“顺人而不失己”是古人的智慧。

在现代社会的沟通中,体现为你能理解在不同的环境里“你是谁”,“他是谁”,“你们的关系受到哪些约束”,然后恰到好处地说话。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

原来,说话并不只是掌握话术那么简单。

《学会说话,社交沟通中的刻意练习》就是这样的一本书,有理论,有实操,28个攻略+28份刻意练习任务书——这就是一本具有指导意义兼实践训练的教科书。

但是这本书并不满足于这些,它更加强调沟通中的共情,让你在对语言的训练和整理过程中,也对你内心世界进行理解整合。

开卷一读,耳目一新。

原来,即使最简单的搭讪套路,也涉及“情绪的管理”,“价值的调整”,更需要你的内在拥有“欣赏的声音”,谈话的“术”和谈话的“道”,并非分而治之,而是需要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所以,我决定收起最初的傲慢:活了几十岁了,还用别人教说话吗?看来,还真的需要。

说话这件小事,并不小。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02-

你身边有爱抬杠的朋友吗?就是你再完美的计划,他都能找出漏洞、提出反对意见的那种,就是你说什么都会认真地怼一句:那可未必!

“杠精”最擅长的,就是在你兴高采烈的时候,他抓紧泼上一盆冷水。

没有比和“杠精”说话更费劲的事了。

只是你不知道的是,你讨厌他的时候,其实他自己也很苦恼,他也不想这样被人嫌弃啊,可为什么有些话就总是脱口而出呢?

这就是涉及到思维模式问题了。

人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加工模式,一种是求异模式,一种是求同模式,这两种模式就像计算机配置了两套完全不同的运行程序。

你的许多话,就这么沿着长期以来早已固定形成下来的思维定势,被抛了出来,怼人一个筋斗。

思维模式没有对错好坏之分,而你运用你的思维模式来,破坏别人的情绪,专给别人添堵,这就是你的不对了。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03-

怎么办?

一、你就是那个“杠精”?

当你被不同的人指责“爱抬杠”时,你就得反思了,张嘴说话时,就要提醒自己要忍耐!

在日常生活中,在同事朋友间,身处热热闹闹开开心心的欢聚之时,你的求异思维定势,让你分分钟就有100条否定的话、冷静的建议、客观的剖析,但是,都需要忍住,别说。

既然不是什么原则问题,你不说,这个世界也依然美好;你说了,你的世界就变得冷冷清清。

去单位,你的年轻同事,终于把这次活动的方案拿出来了。你一眼扫过去,就发现了许多细节上的漏洞。嘘,先别着急说。忍住,如果实在忍不住,那也要在挑出了好多优点之后,再慢慢说。

下班回家,小女儿开心举着手中的试卷扑过来,炫耀:“我这次语文测验考了99分!”请你,一定要看在她那张喜悦的红扑扑的小脸蛋儿的份上,一定要看着她那双亮晶晶的眸子,把那句瞬间涌上舌尖的话:“那1分是怎么减的?为什么没考100分?”,吞回肚里!

去岳母家聚会,你媳妇儿的兄弟姐妹几家人聚在一起,岳母端上来的菜味道偏咸了,岳父拿出来的酒是酱香型的,不是你喜欢的清淡口味,大不了你少吃几口菜,少喝两口酒,至于对它们的评价,一句也不要说。

在你没有找到好的途径,来维护同事关系,来促进家人和睦的时候,那就选择最干脆的,把凭本能想脱口而出的那些舌尖上的话,吞回去。

忍回去之后,如果必须要表达,那就先真诚地寻找对方的优点,鼓掌叫好,大声点赞。然后再把自己的建议柔和再柔和,徐徐图之。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实际是在主动纠偏的过程,你在努力建设“求同思维”。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二、你身边有一个“杠精”?

放弃针锋相对的想法,一笑置之。

针锋相对,只能把自己也变成“杠精”,拖进争执对抗的泥潭。

当你知道这只是由于他受自己思维定势的“控制”,而不是他对你个人有意见,也不是故意找茬要让你下不来台,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放他一马,不用跟他计较了呢?

这样反而能让他放松下来,放弃对抗的情绪。

此外,你还可以“为我所用”。

你还可以利用他求异思维的特质,在你需要头脑风暴的时候、需要修改意见的时候,可以请他们介入,毕竟他们敏锐的观察力,独特的预见性,较强的分析能力,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

敏之是一位网络写手,她每次写完的稿子,都要给自己的老公过目。说实话,老公的文学修养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远不及她,可是作为一枚爱挑刺儿、会泼冷水的资深“杠精”,她老公每次都能从文章中挑出错来,指出她的不足。

敏之总是虚心改正,这极大激发了老公参与的积极性,每次都抢着做家务,支持敏之写文章。敏之一路过原创、得奖金,写作水平迅速提升,原来拧拧巴巴的夫妻感情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

反问:你说怎么办?

相比之下,亚菲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她妈妈在生活中也习惯性地“怼”个不停,而她也找不到和妈妈相交的点。

她大学毕业求职,妈妈就不停地提供各种反对意见:这是一家私企,你能保证他们的发展前途吗?参加国考当然好啦,可是你的专业很难对口啊?这家单位离家太远了,小姑娘家家的谁照顾你呢?

谈男朋友更是,哪一个也不让妈妈满意,不是个子太矮,就是性格不好,要不就是成长背景不够阳光。

亚菲开始也是气急败坏,天天和妈妈吵,娘儿俩最后都哭哭啼啼、伤心欲绝。

还好有老爸支持着她,并且总是挡在她的面前质问她妈妈,“你说怎么办?”

好使!

“你说怎么办?”这句话原来这么好使,每次都能让妈妈停止一味抱怨、批判的模式,进入认真思考状态,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向正向思维。

主动触发,负负得正。

后来亚菲认真研究了父母和平相处之道,找到了一个更绝妙的窍门。

在她再一次开始新的恋情的时候,她第一时间跑到妈妈跟前抱怨:“哼,个子并不是很高啊,才只比我高了半头,他家居然还是在县城,我真是不满意!”

妈妈的求异思维,被成功触发:“比你高半头就可以了,差距太大走出去也不登对呀!县城也不错,离着市区这么近,好山好水的,反正将来你们也不住那里,偶尔回去就当度假了。”

这一招就是从亚菲爸爸那里学来的,剑走偏锋,先发制人,负负得正。

面对那些躲不开、甩不掉、不肯改的杠精,你不妨也试一试敏之和亚菲的经验——为我所用;反问“你说怎么办?”;先发制人,负负为正。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04-

语言是“桥”,也是“墙”。冲突中,我们必须学会“搭上桥”,“拆掉墙”,说别人听得懂的话。

“在沟通中我们总想说服别人,殊不知当你把自己放在对的位置上时,就等于把对方推向了错的位置,而真正的高手总是在想办法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是对的,自己又对了。”

所以,不争论,大家先讲故事,共情就有了,都愿意理解对方。

你可以把《学会说话》当作一本情商提升的作品。因为它围绕着“说话”这个主题,针对如何拉近距离、精准表达、知己知彼、化解冲突这些问题,展示出与众不同的严谨逻辑,详尽的理论来源和案例,深刻的成因挖掘和思考。

比如,疫情下的东西方对戴口罩这件事的不同认知,就非常有代表性。许多西方民众不理解中国的抗疫举措,中国国民不理解为什么那些西方人就是不肯戴口罩。

这是中西方的文化冲突,歧视、傲慢、争论,都无济于事。

那么,中国就把重点放在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上,不仅展示我们的数据,还介绍我们康复病例的暖心故事、我们的医护人员安全回归的喜悦、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在这场斗争中所作出的付出、牺牲。

抖音上那些隔离在家的人们,宅的发毛的各种搞笑视频,被迅速传播。

美国脱口秀明星崔娃,也开始在自己的节目里关注着中国抗疫的进度和举措。

口罩,你们爱戴不戴吧,反正,我们戴的挺好。

不冒犯别人,不舍弃自己!在冲突中好好说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