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 靠什么支撑了14年?

有钱一起赚,有钱一起花,可谓是太平盛世。有钱就上缴,花钱就报备,可谓是太平天国。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当中,离不开一项非常关键的制度——圣库制度。

从太平天国起义开始,就创建了圣库制度。后来随着起义的进行,圣库制度越来越完善。可以说太平天国的成功源于圣库制度,太平天国的失败,一部分原因也是源于圣库制度。

何为圣库制度?用现在比较洋气的话来说,就是众筹。想干一件事情,但是你没有钱,那就把所有人聚集起来,大家一起来投资。比如现在的水滴筹,某种程度上,就是众筹的一种形式。

太平天国的圣库制度,其实也是这样的。把所有起义者的钱收集起来,用于军备物资等的供给,这也是支持太平天国14年的主要经济运行方式。

圣库制度的钱怎么来的?第一点就是民众的钱统一上交。既然大家要完成这样一个宏图伟愿,但是苦于没有钱,所以说大家只能众筹。因此早期的圣库,都是参加上帝教的教众捐出来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刚开始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上都是普通民众。虽然三个诸葛亮顶个臭皮匠,但是300个贫农,可干过一个地主。那能怎么办?抢啊!

第二个途径,来自于打地主。太平天国运动说是反清政府,实际上也反了一部分地主。当时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打先锋、派大捐。

据说当时太平天国为了摸清这些地主家的财产,会提前让女兵卧底到地主家中。等到太平天国运动打过来的时候,卧底的女兵揭竿起义,地主家多少钱全部抖落出来。

第三就是攻城略地。虽然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但是清政府也下了大力气治理。刚开始的时候太平天国势力还比较小,它们以蚕食的方式反抗清政府,自然少不了攻城略地。

第四是税收。题目所说不收税,实际上是错误的。太平天国也有税收,比如田赋、工商税。只是相对于以前的课税猛于虎,太平天国要好的多罢了。自然而然造就了这一部分的钱不多。

第五是特色产品。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已经没有了海禁。而太平天国运动所占领的地区,又恰好是茶叶、丝绸等地区的产地。因此靠这一部分出口,也是赚了不少钱。

最直接的是保证了所有参战人员的供给,圣库制度解决了生活问题,别让他们后顾无忧,可以好好的奋勇杀敌。另外也吸引了一大批的穷人参军,毕竟不参军也是饿死,参军还有可能混个军功。

再者所有战利品上缴国库,也让太平天国军队很少出现分钱不均的情况,极大的减少了内讧的产生。因此在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时候,给了人们一种非常好的印象。

即太平天国军的纪律,是历来农民起义当中最好的一个。但是在后期,这种纪律早就荡然无存。同时圣库制度的产生,即使被清政府长期包围在某个地区,也可以避免一定程度的混乱。

比如说在历来的围城战当中,但凡是被围城的一方。城池内部很容易出现混乱,或者说物价突然攀升。但是圣库制度的产生基本上避免了这样的情况,毕竟所有的东西都是由圣库来发放。

那么圣库制度不好在哪里?因为这种制度实在是太过理想化,忽略了私有制的优越性。尽管农民有非常强烈的反封建思想,但是也有更加强烈的发家致富的愿望。

甚至说在某种程度上,发家致富的愿望要高于反封建。因此太平天国运动确实满足了第一点,不过长此以往下去,很容易被第二点所战胜。

▲天王减税圣旨——不代表没有

另外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当大家都没有的时候,人不会说什么。但是当有的人出现不公平的时候,他就会揭竿起义。等到了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尤其是定都天京之后。

太平天国运动的高层奢侈无度,洪秀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是纯金打造。为了能够享受得来不易的生活,洪秀全开始大规模的建造宫殿,后宫妃子几千人。

另外像韦昌辉这些天王,早就忘记了圣库刚开始创造初期的愿景——平均平等。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面,圣库制度已经成为太平天国高层的私人财库。

正如刚开始说的有钱一起花,但是并没有说大家花多花少。洪秀全建造宫殿是花,黎民百姓买一个包子馒头也是花。因此种种原因加在一起,太平天国还是被镇压了。

太平天国不收税不纳粮, 靠什么支撑了14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