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成年人的世界裡,錢就是你我之間最大的差距。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真的是這樣嗎?

一、什麼是錢?

這個金錢至上的時代,只想著賺錢的,往往都賺不到錢。

《墨菲定律》中講到,你越是害怕什麼,就越會來什麼。所以一定要擁有正確的金錢觀:錢只不過是我們通往美好生活的工具

如果一個人被金錢支配,滿腦子只有錢,錢,錢!那他一輩子就只會為了金錢工作,健康、夢想、情感、人際關係等都將被淡忘甚至拋棄。

但如果你視金錢如糞土,認為錢就是王八蛋,那麼對不起,貧窮會限制你的想象,最後你的視野裡只剩下缺錢、缺錢、還是缺錢!為了金錢,你甚至可以犧牲一切,最後失去夢想、失去事業、失去健康。

幻想一夜暴富、一步登天的人,認識不到循序漸進、日積月累,必然只能混吃等死、一無所有。

期待天上掉餡餅、吃免費午餐的人,認識不到付出才有回報,必然自食惡果、一事無成。

現在都流行財商這個概念,那財商是什麼?《哈佛財商課》中提及,財商,是指一個人在這個經濟社會的生存能力,是一個人判斷怎樣賺錢的敏銳性,是會計、投資、營銷、法律等能力的綜合體現。財商要求兩方面的能力,一個是你認識金錢規律的能力,一個是你正確應用金錢規律的能力。也就是說,賺錢的目的,就是不讓錢成為我們追求其他美好東西的障礙。

所以,樹立了正確的金錢觀,擁有財商,你已然超越了80%的同齡人。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二、什麼拉開了同齡人的差距?

農業時代500年不變樣,90%的人只能活在男耕女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之中,每天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寬慰;工業時代50年不變樣,絕大多數人在工廠中上班下班,貢獻青春,有了基本溫飽,再有點娛樂享受,就是最大的幸福;但現在互聯網時代,每隔5年就會發生一次變革,創業公司5年內幾乎死去50%,沒有多少初創的企業能活10年以上,而且現代人的生活物質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從稀缺時代,正式步入充裕時代,一切物質不再短缺,甚至是過剩。

但人類從食生肉、餐朝露的猿猴發展為獨立思考、身體協調的智人,這種思考能力和生理結構上的進化,用了幾十萬年的光陰。但現在社會變革太快,人類的進化速度,已然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速度,所以才有了當下娛樂至死、金錢至上的社會風氣。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但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具有獨特的思考力,可以依據思考加快進化。所以,善於思考的人,就是在加快進化的人!不思考,就會逐漸被社會淘汰,淪為廢人。

貧窮的人永遠缺錢,繁忙的人永遠缺時間,這是因為他們總是被債務、被事情牽著鼻子走,貧窮和繁忙只是表象,實質上是認知的缺乏。

因此,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思考力上,人生差距反映認知差距,認知差距造就人生差距。

三、認知原則鑄就成功基礎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認知原則一:日益精進,水滴石穿。

撒切爾夫人有一段話,給了我極為深刻的印象:

注意你的思想,因為它將變成言辭;

注意你的言辭,因為它將變成行動;

注意你的行動,因為它將變成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將變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將決定你的命運。

因此,一個人,無論是言辭、行為、習慣、性格,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最終決定他的命運。

即使兩個起點一樣的年輕人,從同一所大學的同一個專業,以相差不多的成績畢業,但由於思維的不同,也會逐漸產生分化。A做事只要比B稍微認真一點,在時間的複利效應下,差距就會越來越大。

這就好比1.01365=37.78,而1.02365=1377.4,看似毫不起眼的差距,一天天一年年的積累,會產生出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效果。

稻盛和夫先生在他的著作《活法》中都提起過,人生就是判斷的積累,就是決斷的連續,過去判斷積累的結果就是我們現在的人生。日益精進是通往成功的基本原則。

“股神”巴菲特的傳奇人生眾所周知,《滾雪球》一書完美闡述了什麼叫做積累的複利效應:找到正確的雪地,把自己的雪球滾下去,只要這個雪地足夠長,那麼你的雪球最終將變成龐然大物。正因如此,他的財富99%都是50歲之後積累的。

所以,請不要小看每天一點點的進步,以及和別人一點點的差距,珍惜時間,有閒工夫發牢騷,不如用來前進一步,哪怕一寸。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認知原則二:看到看不到的。

有人只能看到表象,但有人卻能穿透現象看本質。

所以同齡人的差距,在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認知能力差的人,會一步步落後。認知能力強的人,在每一件事上都比前者做的更好,學的更多,慢慢產生分化,在時光的奔流中,產生複利效應,最終一個躋身成功人士,一個逐漸淪為普通人。

著名的破窗理論闡述了這麼一個故事:一個頑童把窗戶打破了,窗戶的主人就要花100元錢去買玻璃,這將刺激玻璃的生產。製造玻璃的工人完成訂單後,有了100元錢就可以去買麵包,麵包工人有了100元錢後可以給裁縫工人還了欠債,裁縫工人有了100元之後可以交給窗戶主人100元錢的房租,這100元賺了一圈,又回到了窗戶主人手裡,但100元卻幫助工人們購買麵包、償還欠款等。

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說,好的經濟學家和壞的經濟學家的區別只有一點,壞經濟學家只能看見可以看見的後果,但好經濟學家卻能同時權衡可以看見的後果和看不見的後果。

所以某位成功的商人總被別人稱讚,具有敏銳的商業嗅覺,這就在於他不但能看到別人看得到的,還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

《大敗局》中的牟其中,在火車上聽別人吹牛說蘇聯人要賣飛機,99.9%的人都聽一聽了事,但他卻當真了還真跑去蘇聯把飛機拉來了。

馬雲有句話,大意是:對於新事物,都將經歷四個階段:看不見、看不起、看不懂、來不及。當看到別人在房地產、股市上賺錢後,人們一開始不以為意,等到別人賺的讓你眼紅了,你就想去分一杯羹,最後卻只能虧得一塌糊塗。你只能看到別人在賺錢,卻不知道別人通過何種方式賺錢,盲目衝進去,就是個“接盤俠”。

所以,人與人的差距,就在於認知上,不一樣的認知,會對信息有不一樣的解讀。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認知原則三:要事第一

《成功的普遍共性》一文說,成功的決定因素並非辛勤的工作、不凡的運氣和良好的人脈,而是要事第一。不屈服於一時的衝動和慾望。

第四代管理矩陣,把事情分成四個象限:第一象限,重要而緊急;第二象限,重要而不緊急;第三象限,不重要而緊急;第四象限,不重要也不緊急。緊迫之事顯而易見,而且推脫不得,卻不一定很重要。而重要性與你的人生目標有關,凡有價值、有利於實現個人目標的就是要事。

工作中到處都是二八法則,重要的事情只是少數,而瑣碎的事情佔到絕大多數,聰明人會集中精力把這少數的事情做好,而大多數人則忙的焦頭爛額,這還是沒抓到重點。

喬布斯回到蘋果後,馬上對蘋果的產品線下手,幾乎全部裁撤就剩下了業務的臺式機、業餘的筆記本和專業的臺式機、專業的筆記本四條產品線,集中力量做最關鍵的事之後,蘋果的業績立馬開始復甦,才有了今天蘋果的傳奇。傑克韋爾奇掌管通用電氣之後,也是裁人又裁產品線,這樣做之後,利潤反而回升了。還有麥肯錫公司,他們只需要服務好20%的頭部客戶,就可以為他們帶來80%的業績。由此可見,把握關鍵,要事第一,是多麼重要。

很多人都玩遊戲,一時遊戲一時爽,一直遊戲一直爽。但爽過之後,有點上進心的人一般心存愧疚,問自己怎麼剋制不住,不拿這點時間學習,為了更好的升職加薪呢?但有了上進心還不夠,這類人往往沒有遠見卓識,下次依舊我行我素。就好像韓寒說的,即便你知道了很多大道理,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認知的原則太多了,我只是簡單介紹了幾個,以後我會慢慢再給大家介紹。

我想,人生的進步過程,大概可以這麼說,找到自身存在的問題,然後不斷解決它,從而提升認知,促成進步,慢慢走向成功。

同齡人的差距,就這樣被拉開

世界上再遠的路,再高的山,也擋不住你,一步一個腳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