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他是大名鼎鼎的詩僧,嚴羽稱:“ 僧皎然之詩, 在唐諸僧之上。”

他是“”三飲便得道”的茶僧,被尊為茶道之祖。

他系出名門,也曾少年俠氣,意氣風發,交結五都雄。

卻最終浪跡天涯,皈依佛門,隱居湖州。

他一生歷經四朝的離亂,看盡人間疾苦,卻依然皎潔如月,澄淨如水。

他是詩人,是茶人,是儒釋道的集大成者。

他是皎然,從最繁盛的大唐走來。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一 皎然生平考

我祖文章有盛名,千年海內重嘉聲。

世業相承及我身,風流自謂過時人

皎然, 俗姓謝, 字清晝, 湖州人, 自稱是謝靈運的十世孫,自幼天資聰穎,勤奮好學,熟讀 經史、諸子、百家詩文。《宋高憎傳》中說:“其兼攻並進子史經書, 各臻其所極。”

皎然的青少年時代, 正值開元盛世,國強民安,經濟繁榮,朝廷大力推行科舉制度,作為一個有著深厚傳統家學傳承的讀書人, 皎然自信滿滿,赴京趕考,不料名落孫山, 很快便窮困潦倒了。

落第之後, 皎然開始浪跡天涯,不久後 ,他聽到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清正廉明的張九齡被罷相了, 換成了口蜜腹劍的李林甫。隨著開元盛世的最後一任名相被罷黜,大唐盛世開始走向衰落。殘酷的事實使皎然打消了科舉入仕的念頭。

皎然開始信仰道教, 想借隱居江湖求仙學道來樹立清名, 尋求出路。當時許多年輕人都喜歡隱居在江西廬山一帶,廬山是道教和佛教的聖地,正如嚴耕望《唐人習業山林寺院之風尚》中所說:“唐中業以後,習業廬山之風甚盛…”皎然在這裡學仙求道,並與達官、文人廣泛交往。 然而“安史之亂” 後北方狼煙四起, 瘡痍遍地, 南方也有農民起義。 皎然被迫渡過長江, 到揚州、南京等地, 一路上生靈塗炭,民不聊生,他大徹大悟,於是到杭州靈隱寺守直大師處受了具兄戒, 走上了皈依佛門之路。

大約大曆四年 ,皎然返回故里湖州,先入龍興寺, 後住進了妙喜寺, 不久之後, 就成了妙喜寺住持。”安史之亂” 後, 太湖地區成了新的文學中心, 歷史的契機促使皎然成為了大曆江南詩壇的風雲人物。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他參予了顏真卿主持的《韻海鏡源》修撰工作,期間與眾多文人士大夫談詩論道,交遊唱酬。此外,禪宗主張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受此影響,皎然的活動範圍也越發廣泛起來。當時江南地區有名的文人雅士,隱士僧人都與皎然有過交往,如張志和、錢起、陸士修、皇甫曾、袁高、李冶、韋應物、劉禹錫、劉長卿、孟郊、李端、靈澈、朱放,陸羽等等,據統計,有名有姓的可考人物大約200多人,所以有人在總結中唐湖州名人時說:“ 陸羽不隱, 張志和先仕後隱, 顏真卿隱而不能… …皎然名隱而實仕。”

這段時間,皎然的詩歌創作也進入了人生頂峰, 《全唐詩》收集的皎然詩, 除聯句外共474首。其中至少有300餘首是他在湖州寫的或者是寫湖州的,到了晚年,皎然做了一件對文學史貢獻很大的工作,那就是編定《詩式》。他在寫完《詩式》後就不再提筆了。在顏真卿壯烈殉國, 陸羽去了江西, 靈澈去了長安,李季蘭離開了人世後, 皎然也於貞元貞元九年 (793) 至貞元十四年 (798) 秋間, 在幽靜的山寺中圓寂享年74歲至79歲左右。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皎然一生之中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代皇帝的統治,也經歷了安史之亂、劉展之亂、袁晁之亂和朱滔、王武俊、田悅的叛亂。他生活在從繁榮轉向衰落的時代, 戰亂是他一生擺脫不了的背景,在這樣一個混亂的時代中,皎然遊弋於方外與世俗之間,一邊寫詩,一邊修道,他是一位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典型人物。

二 與陸羽的“ 緇素忘年之交”

陸羽生於公元733年,三歲被遺棄在竟陵,即現在的湖北天門。後被龍蓋寺主持僧智積禪師所收養,十二三歲時因不堪繁重勞役, 逃離寺院, 流落江漢一帶, 後被雜戲班收留,作了優伶,專演逗人笑的角色,還編寫過笑話集《謔談》三篇。十四歲時得到竟陵太守李齊物的賞識和關照, 贈予詩集, 受到鼓勵潛心學習。後又被推薦到火山門向鄒夫子學習數年,二十歲偶遇竟陵刺史的禮部員外郎崔國輔,一見如故,結為忘年之交。二十四歲時, 為避安史之亂, 流落江南, 最後定居浙江湖州, 拜見了住在杼山妙喜寺的皎然, 當時皎然四十多歲,兩人自此相識。從相識相知到相繼辭世, 四十餘年友誼一直不變, 情誼始終不渝,陸羽《自傳》中寫道:“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

皎然也是寫詩吟唱陸羽最多的一個詩僧,《全唐詩》所載皎然尋訪、送別陸羽和與之聚會的詩作及聯句, 就近 20 首, 其中最有名的當屬這首《尋陸鴻漸不遇》:

移家雖帶郭, 野徑入桑麻。

近種籬邊菊, 秋來未著花。

叩門無犬吠, 欲去問西家。

報道山中去, 歸時每日斜。

全詩扣“尋”和“不遇”,反映出隱士的生活特點。種以桑麻,綴以菊花,無掛無礙,山中徜徉。家雖近郭,卻不接塵囂,頗有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意味;最後兩句又讓我們聯想到了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這哪裡是尋人,分明是在訪禪。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孟郊《東野文集》中錄有陸羽晚年對皎然恩情感懷的詩:

萬木蕭疏春節深,野服浸寒瑟瑟身。

杼山已作冬令意,風雨誰登三癸亭。

禪隱初從皎然僧,齋堂時諡助茶馨。

十載別離成永決,歸來黃葉蔽師墳。

陸羽這首悼詩,情深意切。他以“師”尊稱皎然,可見皎然在茶學上對他的幫助之大。可以說,正在皎然的指導、幫助,鼓勵、資助、籌劃下,陸羽才完成了中國茶業、茶學的千秋偉業——《茶經》

陸羽初到湖州二十四歲,之前他雖然在積公禪師那裡學會了烹茶, 品茶, 但若說對茶有很深的瞭解,以至於能寫出《茶經》顯然不太現實。轉折點應該發生在他二十四歲時拜見了皎然,皎然當時四十多歲,是妙喜寺住持,寺廟有茶園,茶場,茶堂,有這樣的條件可以讓陸羽安定下來,專心寫作。

其次,皎然比陸羽大一輪,他交友廣泛,閱歷豐富,對不少大廟的僧侶飲茶已頗有心得,佛院飲茶早已成習。從他的許多茶詩中可以得知他有非常豐富的茶葉知識。陸羽在妙喜寺及在苕溪草堂期間,他們經常討論、研討,陸羽寫成了《茶經》前期部分。但在皎然看來,陸羽閉門寫書,(“結廬於苕溪之濱,閉關對書,不雜非類。”)等不切實際的觀點提出了批評,他在《飲茶歌鄭容》一詩中指出“雲山童子調金鐺,楚人茶經虛得名。”所謂愛之身責之切,他讓陸羽深入茶山研究茶葉載培、管理、採摘、煎制等茶事,以補充、修改《茶經》。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皎然不但是茶文化高手,他對茶葉生產、加加工、飲茶及茶葉經營都非常瞭解,以《顧渚行寄裴方舟》一詩為證:

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鴂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

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採茶時。

由來慣採無近遠,陰嶺長兮陽崖淺。

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濛濛香刺罥春衣。

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

初看怕出欺玉英,更取煎來勝金液。

昨夜西峰雨色過,朝尋新茗復如何。

女宮露澀青芽老,堯市人稀紫筍多。

紫筍青芽誰得識,日暮採之長太息。

清泠真人待子元,貯此芳香思何極。

如果皎然不是對茶葉的生長環境、氣候,採摘、煎飲、銷售都十分了解,是寫不出這樣有深度有內容又有神韻的茶詩的。《全唐詩》中他所作的茶詩就有25首,僅次於白居易。

他的《飲茶歌誚崔石使君》更是中國茶道、世界茶道的開山之作。

三:皎然最早提出“茶道”一詞

《飲茶歌誚崔石使君》:

越人遺我剡溪茗, 採得金牙爨金鼎。

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

一飲滌昏寐,情來朗爽滿天地。

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

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飲酒多自欺。

愁看畢卓甕間夜,笑向陶潛籬下時。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驚人耳。

孰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就是這首詩,第一次如此細膩地描寫了品茶的全過程。從一飲“滌昏寐”,二飲“清我神”,到三飲達到最高境界—得道。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茶道”的概念, 從此之後, 中國人喝茶, 再也不是隻從解渴、提神、保健的角度出發, 而是上升到品茗藝術的高度, 將品茶作為淨化心靈的生活藝術。

為什麼是皎然首先提出了茶道呢?

中國的茶文化起源於道教,發展在佛教,植根於儒教。皎然從小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中途學道,最後皈依佛門,在他身上,儒釋道完美的融合到了一起。他將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天人合一、佛家的禪茶一味有機結合形成了茶道。

中國沒有茶道,茶道是日本的?1300年前的一首詩告訴你真相

可惜的是皎然的“茶道”沒有得到後人的傳承, 他所作的《茶決》也已失傳。陸羽的《茶經》被譽為茶葉的百科全書,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專著,但翻遍全書,卻沒有出現“茶道”一詞,這是為什麼呢?

“道可道,非常道”,這種說不清,講不明的形而上的東西,顯然不是陸羽的追求。他更像是個治學嚴謹的科學家,對茶的起源、栽植加工、烹煮、品飲以及歷史文化等多種人文與自然因數做了深入細緻的研究,使茶學發展成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然而“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當把一件事做到了極致,他本身就是道了。所以我們稱他為茶聖

皎然圓寂於公元793 至公元798年間,而最澄和尚公元805年才從中國帶去第一粒茶種去日本呢。

一茶一世界,一葉一菩提,這就是一代茶僧皎然的故事。


我是席華裳,高級茶藝師,請跟我一起走進歷代茶人的世界,領略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