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以下就把這幾十位粵籍“科技某領域世界級領頭羊/國家科技界領軍人”一一羅列出來,讓大家一起來鑑定下這些個牛角夠不夠硬實吧:

有空算算數學題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丘成桐

丘成桐:1949年出生,蕉嶺人(今梅州市蕉嶺縣),丘成桐原籍蕉嶺,生於汕頭,長於香港,成名於美國,是位富具傳奇色彩的科學家,他是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兼數學科學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丘成桐數學科學中心主任 ,擁有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證明了卡拉比猜想,囊括了菲爾茲獎(1982)、克拉福德獎(1994)、沃爾夫獎(2010)等獎項。是第一位獲“菲爾茲獎”的華人,也是繼陳省身後第二位獲沃爾夫數學獎的華人。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肖蔭堂

肖蔭堂:1943年出生,廣州人,世界上頂尖級的數學家之一,曾任美國哈佛大學數學系系主任,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文理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德國哥廷根科學院院士,是很少的幾位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作過二次權威性的一小時報告的數學家之一。他徹底解決了“Harvery-king關於Lolong數的猜想”。

陳永財:1964年出生,潮州人,國際著名數學家、新加坡國立大學現任(第五任)校長。

搞點物理理論研究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吳大猷

吳大猷(1907-2000):高要人(今肇慶市高要區),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1939年獲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金,1948年被選為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1983年11月 任中央研究院院長。他的兩項研究為後來的工作開闢了道路,一項是關於重原子f態的計算,另一項是閉殼層電子激發態的計算。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馬大猷

馬大猷(1915年-2012年):潮陽人(今汕頭市潮南區),首批中科院學部委員之一,中國現代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和聲學研究所的創建者之一,享譽世界的聲學泰斗,21歲畢業於北京大學,25歲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個用兩年時間就獲得博士學位的人,同年任西南聯大教授,31歲創辦北京大學工學院並出任首任院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第八屆中共中央委員會名譽副主席。

李雅達:1946年出生,新會人(今江門市新會區),華裔凝聚態物理學的理論物理學家。1991年獲奧利弗·巴克利獎並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4年,當選數理科學組中央研究院(臺灣)院士。獲得、狄拉克獎章。

李卓皓(1913-1987):番禺人(今廣州市白雲區),著名腦垂體內分泌生物化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世界上首次發現併合成了人體生長激素 。他蜚聲國際,曾獲“阿伯特·拉斯克”獎金。這是被認為美國醫學界最高的一項獎勵。

甘子釗:1938年出生,信宜人(今茂名信宜市)。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及固體物理研究所所長,國家超導專家委員會首席專家,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

鄧錫銘:1930年出生,東莞人,知名光學、激光專家。現擔任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高功率激光物理國家實驗室主任。曾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臺氦氖氣體激光器,獨立提出激光器Q開關原理,發明了“列陣透鏡”,提出了“光流體模型”。1993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做下化學實驗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侯祥麟

侯祥麟(1912年-2008年):澄海人(今汕頭市金平區),30位國家名片(發票紀念)“中國現代科學家”之一、中國最早的雙料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是中國石油化工業的開拓者和奠基人。曾任石油科學研究院院長、石油工業部副部長兼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院長。1986年獲馬太依國際獎 、1996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郭慕孫

郭慕孫(1920年-2012年):潮陽人(今汕頭市潮陽區),中國流態化學科研所開拓者,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瑞士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1997年設立了“中國顆粒學會青年顆粒學獎”。2008年被美國化學工程師協會評選為化學工程百年開創時代50位傑出化工科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化工冶金研究所所長、名譽所長、中國顆粒學會名譽理事長。

蒲慕明:1948年出生,大埔人(今梅州市大埔縣),著名神經生物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獲得格魯伯神經科學獎;2017年放棄美國國籍,恢復中國國籍 。

任詠華:女,1963年出生,鶴山人(今江門鶴山市),無機化學家,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2001年以38歲的年齡增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當時最年輕的院士 ;2011年獲得世界傑出女科學家成就獎;2012年當選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當選為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是該院化學界唯一一名外籍院士。

支志明:1957年出生,遂溪人(今湛江市遂溪縣),著名無機化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英國皇家化學會院士、1995年38歲時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港澳地區首位中科院院士;2003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10年創立了香港大學合成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擔任實驗室主任;2015年當選為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

潘毓剛:1935年出生,梅縣人(今梅州市梅縣區),曾獲海外傑出華人獎。創立了先進的計算夫蘭克-—康登因子的漸近方法和微觀化學動力學的理論、中科院外籍院士。

做個醫學小實驗什麼的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張明瑞

張明瑞:1933年出生,澄海人(今汕頭市金平區),世界人工細胞之父、兩獲“諾貝爾”風向提名、加拿大皇家學會、皇家醫學院院士、“最傑出的麥吉爾人”、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盧煜明

盧煜明:1963年出生,潮安人(今潮州市湘橋區),世界著名醫學家,無創DNA產前檢測的奠基人,諾貝爾風標引文桂冠獎、中國諾貝爾獎“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得主(獎金為100萬美金),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學會院士、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得主、國家自然科學獎、長江學者成就獎 。

蔡翹(1897年- 1990年):揭陽人(今揭陽市揭東區),首批中央研究院院士之一、首批中科院學部委員之一,中國航空航海生理科學奠基人。

簡悅威:1936年出生,順德人(今佛山市順德區),是國際醫學界知名的遺傳學和“脫氧核糖核酸”(DNA)專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981),英國皇家醫師院會員(1983),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6),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88)。

陳祝全:1961年出生,汕頭人,國際著名醫學家,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醫學院首位新加坡外籍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第四任校長、新加坡國立大學的最高學術頭銜“校級教授”職稱。

範上達:1952年出生,澄海人(今汕頭市金平區),“換肝之父”、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等五個院士頭銜,並持有四個香港大學博士學位,香港大學瑪麗醫院外科學系主任,施行了世界首例成功的成人活體右半肝移植手術。該手術突破了活體供肝的體積限制,被世界多個移植中心廣泛採用,惠及無數肝病患者。

鍾世鎮:1925年出生,五華人(今梅州市五華縣),臨床解剖學專家,中國現代臨床解剖學奠基人,中國數字人和數字醫學研究倡導者。

梁伯強(1899年-1968年):梅縣人(今梅州市梅縣區),中科院院士,中國病理學奠基人之一。

柯麟(1901年—1991年):海豐人(今汕尾市海豐縣),著名醫學教育家。奠定中山大學醫學院的堅實基礎、暨南大學醫學院創辦人,被譽為“中山醫科大學一代宗師”。中山大學設“柯麟醫學獎”。

葉玉如,女,1955年出生,台山人(今江門台山市),國際知名神經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現任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研發及研究生教育),獲“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

弄點天上地下的東東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黃旭華

黃旭華:1926年出生,揭陽人(今揭陽市揭東區),中國核動力潛艇總設計師,“中國核潛艇之父”,“中國中央電視臺2013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首位“潮汕星河成就獎”獲得者;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科學與技術成就獎”、第六屆全國道德模範敬業奉獻獎(大大為黃旭華請坐,真讓人感動)。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範本堯

範本堯:1935年出生,澄海人(今汕頭市金平區),中國通信衛星、導航衛星(“北斗”衛星)總設計師、首席專家。主持研製了我國第一代通信衛星,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三等獎1項,部級科技進步一、二、三等獎6項。

吳佑壽(1925-2015):潮安人(今潮州市楓溪區),中國數字通信事業主要開拓者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研究生院院長,國家教委科技委常務副主任等職,領導研製的SCA型數傳設備,亞太神經網絡聯合會APNNA創建人之一,1995年度主席。

搞搞小材料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朱經武

朱經武:1941年出生,台山人(今江門台山市),世界著名超導體物理學家,曾任香港科技大學校長,是美國科學院、美國人文及科學學院、中國科學院、俄羅斯工程學院、臺灣“中央研究院”及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曾任美國德克薩斯州超導中心的主任。1987年,他成功利用液態氮將超導溫度提高至攝氏零下180度,開創了高溫超導研究及應用的新紀元。2002年,他再次刷新紀錄,將溫度提高至攝氏零下109度。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汪正平

汪正平:1947年出生,潮安人(今潮州市潮安區),“現代半導體封裝之父”、“高錕第二”,被IEEE授予電子封裝領域最高榮譽獎-IEEE元件、封裝和製造技術獎,美國國家工程院和香港科學院創院院士,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院長。

鍾香崇(1921年-2015年):潮安人(今潮州市潮安區),中國耐火材料學科帶頭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993年被評為聯合國國際耐火材料學術會議的傑出終身會員並任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1998年當選為美國硅酸鹽學會榮譽會士。1999年獲得何梁何利獎科技進步獎,並被評為河南省首屆科技功臣。2000年開始籌建鄭州大學高溫材料研究所。

林垂宙:1938年出生,潮陽人(今汕頭市潮南區),瑞典皇家工程院、香港工程院、亞洲太平洋材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創校副校長兼校長資深顧問,香港理工大學校長高級顧問及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資深顧問,臺灣工研院工業材料研究所所長。主管香港科技大學之研究及發展。亞洲太平洋化工學會聯盟主席。中國材科學會理事長。美國Westlake Group 資深副總裁。

搞搞工程設計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1919年):南海人(今廣州市荔灣區),祖籍婺源,主修鐵路工程。他是中國近代鐵路工程專家[3] ,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其負責修建了京張鐵路等工程,有“中國鐵路之父”、“中國近代工程之父”之稱。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在籌劃修建滬嘉、洛潼、津蘆、錦州、萍醴、新易、潮汕、粵漢等鐵路中,成績斐然。著有《鐵路名詞表》《京張鐵路工程紀略》等。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1972年),新會人(今江門市新會區),畢生致力於中國古代建築的研究和保護,是建築歷史學家、建築教育家和建築師。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 ,參與了人民英雄紀念碑、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等作品的設計。

李國豪(1913年-2005年),梅縣人(今梅州市梅縣區)。國際著名橋樑工程與力學專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中國首批“雙料院士”:1955年被選聘為首批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曾主持建設的項目有武漢長江大橋、南京長江大橋等。

佘畯南 (1915—1998年):潮陽人(今汕頭市潮陽區),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國際著名建築大師、全國五一勞動模範。獲全國第一個建築設計金牌獎,全國第七次質量月金質獎,建設部優秀設計一等獎等,他在建築設計.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探索了“創造出為人喜悅的建築”理論,代表作有廣州友誼賓館、白天鵝賓館、東方賓館、汕頭國際金融中心、海灣大酒店、廣州友誼劇院、廣州少年宮、深圳博物館、廣州沙面英東網球館等著名建築和數十座駐外大使館,在國際建築界享有盛譽

莫伯治(1914—2003年):東莞人,素有“慳錢專家”的美譽,與佘俊南並列為嶺南現代建築界的兩座高峰。代表作有廣州北園、泮溪等酒家、礦泉別墅、白天鵝賓館、南越王墓博物館、嶺南畫派紀念館等。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何鏡堂:1938年出生,東莞人。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許一級註冊建築師、中國建築學會教育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曾主持設計深圳市科學館、世博會中國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珠江新城西塔、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等。2001年,獲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作為唯一的建築師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週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

周福霖:1939年出生,潮陽人(今汕頭市潮南區),世界著名工程結構與工程抗震減災專家,被譽為中國抗震權威、現代“張衡”,是國際減震學會(ASSISi)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建築學會抗震防災分會常務理事和結構減震控制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1993年他設計建成中國首幢採用疊層橡膠支座的隔震住宅樓,被聯合國工發組織顧問評價為“世界隔震技術發展第三個里程碑”。建成中國首座鐵路隔震橋和首座公路隔震橋。主持設計世界建築面積最大的房屋隔震工程。

畫畫地圖什麼的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林超

林超(1909—1991):揭陽人(今揭陽市榕城區),中國地理學界一代宗師,開創了中國地理學走向世界的新紀元,中國大百科總編輯委員會委員兼地理學卷主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詞典》編纂委員會學術顧問、中國人文地理學、綜合自然地理學和景觀生態學的開拓者、奠基人、為中國在國際地理學界爭得了應有的地位,創辦《地理》雜誌(中國國家地理前身)和《地理學報》雜誌,從此中國成為國際地理聯合會的正式成員。英國利物浦大學歷史上第一位地理學博士學位獲得者、29歲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地理繫系主任、30歲成為中山大學理學院院長、西南聯大教授38歲成為迄今最年輕的中國地理研究所所長,被北京大學校長譽為“北大的驕傲”、中國地理學會譽之為“地理學大師”、國際地理聯合會主席冠之以“地理學泰斗(GIANT)”、中山大學地理與規劃院長把他稱之為“地理之星”。

黃秉維(1913—2000):惠陽人(今惠州市惠陽區)。著名地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當代地理學研究的主要組織者和帶頭人。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名譽所長,中科院地學部委員,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羅馬尼亞科學院院士、美國地理學會會員、獲得1996年國際地理聯合會特別榮譽獎、1997年度何梁何利科學與進步獎。

研究下地質和蟲子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楊遵儀

楊遵儀(1908年-2009年):揭陽人(今揭陽市揭東區),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新中國地層古生物事業的開創者之一和新中國地層古生物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溫家寶總理的恩師,曾任《中國科學》、《科學通報》、《地質學報》、《古生物學報》等專業學術期刊主編。

胡經甫(1896-1972):三水人(今佛山市三水區),中國昆蟲學奠基人,從事生物學和昆蟲教學科研工作50餘年,作出了重要貢獻。所編著的《中國的石蠅》和《中國昆蟲名錄》為中國昆蟲學鉅著之一,抗美援朝戰爭中,參加反細菌戰調查,受到表彰,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弄點能吃的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孫大文

孫大文:1960年出生,潮安人(今潮州市潮安區),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院士、愛爾蘭皇家科學院院士 、國際食品科學院院士、英國皇家農業工程院院士,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國際農業與生物系統工程科學院首任院長、國際工程與食品協會終身成就獎 。

這些廣東籍的科學家是我們的驕傲和榜樣

▲丁穎

丁穎(1888—1964):高州人(今茂名高州市),著名農業科學家、教育家,中國名片科學家、中國現代稻作科學主要奠基人,中國農業科學院首任院長,1955 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歷任中山大學農學院和華南農學院院長、教授,是首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曾被周恩來總理譽為“中國人民優秀的農 業科學家”。2009 年被授予新中國成立60 週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辛世文:1942年出生,海康人(今湛江雷州市),著名農業生物技術專家和全球首位複製植物基因的科學家,被譽為“植物基因複製之父”。現任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院長、生物研究講座教授,200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煥鏞(1890-1971):新會人(今江門市新會區),生於香港。我國近代植物分類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曾任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