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建立在黑色壓抑、滅絕人性至絕望的背景下,寒意來自想象空間。這是人類的寓言,關於革命與階級,甚至搞出些聖經啟示錄之類的感覺。


奇觀式的暴力和場景創意絕佳,故事的背景和世界觀的構建卻算不得漂亮,最後全靠演員大段的對白來豐富,而之後緊接著就是真相的反轉,大爆炸式的信息量一股腦的堆在一起了。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雪國列車》改編自獲得1986年昂格萊姆國際漫畫節大獎的法國同名科幻漫畫原著,由韓國著名導演奉俊昊執導,韓國著名導演樸贊鬱擔任製片人,克里斯·埃文斯,宋康昊,蒂爾達·斯文頓,傑米·貝爾,艾德·哈里斯領銜主演。故事講述一場突如其來的氣候異變讓地球上大部分人類滅亡,在一列沒有終點、沿著鐵軌一直行駛下去的列車上,載著地球上最後倖存的人們,“雪國列車”成為了他們最後的歸宿、最後的信仰也是最後的牢籠,在這裡,受盡壓迫的末節車廂反抗者為了生存與尊嚴向列車上的權利階層展開鬥爭。[1]

影片於2013年8月1日在韓國公映。首日觀眾60萬997人次,刷新了韓國平日單片最高票房紀錄。上映38小時後累計觀影人次突破100萬。影片獲2013年第56屆亞太電影節最佳美術獎、2014年第34屆韓國電影青龍獎最佳導演獎。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2031年,人類試圖阻止全球變暖的實驗失敗,極寒造成地球上絕大部分生命死亡。在冰河災難中倖存下來的所有人登上了一輛如同諾亞方舟的列車,列車依靠永動機繞著地球不停行駛。在這列車廂有著等級之分的列車上,飽受飢餓之苦、生活在惡劣環境的末節車廂的人們在革命領袖柯蒂斯的帶領下,為了生存一節車廂一節車廂的向前突進,掀起了一場向車頭進軍的“革命”。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的縮微版,在人類社會中我們不斷地被各種各樣的宣傳和認知洗腦,列車上表現得更突出一些。


*尾部車廂,象徵著階級社會最底層的勞動者,最為悽慘,也最具GM性;

*蛋白質塊生產車廂,象徵著給底層社會提供生活最底保障品的最下服務階層;

*維護列車秩序的軍隊,象徵著國家的暴力機器,他們在最底層的邊緣;

*植物區、水族館等,象徵著技術勞動者的中間階層,相對於底層而言待遇稍好,但對社會變革無所適從,他們既服從於統治階級的權威,又對底層勞動者懷有同情與恐懼;

*高級乘客車廂:象徵著腐朽的統治階級,越往車頭走,墮落地越徹底*引擎車廂:象徵著階級社會最高統治者,一直控制人類社會方向的最少數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破雪者號”本身就是人類社會的一個縮影,影片一開始就利用各種強烈的對比,把窮人和富人,有權者和無權者階級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然而階級並非社會的全部,隨著革命者從末尾向車頭挺近,影片表現的階層逐漸升高,個體自由與整體生存之間的矛盾也逐漸凸顯。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看似過關戰將的模式,內容極為豐富與深刻。一輛列車封閉的小社會、完整的生態系統,人類善惡美醜,貧富貴賤包羅萬象。後工業時代質感,蒸汽朋克、反烏托邦精神內核,到頭來卻發現是上帝與魔鬼的契約。整體震撼,結尾稍顯弱,是奉俊昊的妥協,假如讓隊長最終登頂進入死循環是極佳的政治寓言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一列列車充分展現了人類的善惡美醜。當大自然都被凍結的時候,人類依靠的卻只是一個引擎,一個讓生命維持,卻創造著讓底層人民為吃一頓飽飯而互相廝殺,上層人民糜爛享受又綽綽有餘的不公社會,但這一切都是由擁有權利的引擎控制者所操控,有善有惡才是平衡嗎?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電影中,兒童象徵著人類的未來。有三種兒童,一種是底層勞動者中倔強生存的兒童;一種是權貴階層被深度洗腦的兒童;第三種是最終被當成列車零件,機械化地維護階級社會秩序的兒童。這也象徵著人類的三種未來。


《雪國列車》是人類社會縮微,我們又何嘗不是被宣傳和認知洗腦?


同樣我也不認為這部電影是在映射某個集團某個國家或者是批判資產階級和工業革命以後的社會畸形,我覺得這是整個人類的論題,只要社會存在,只要人存在,就會有這樣的雪國列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