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精研夏商周,被称为“马三代”

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精研夏商周,被称为“马三代”

清代史学受朴学的影响,在考据辨伪方面成就巨大。而在历史编纂学上贡献突出的并不多见。但马骕是个例外,他的学术成就别具一格,可以说或是清代学者中的“另类”。

马骕 字宛斯,一字御,自号揽斋主人,山东省邹平县人。他精于中国上古史的研究,有"马三代"之誉。马氏史学在中国史学史上影响很大。所著《左传事纬》一书曾得到世人的好评,顾炎武曾叹为"必传"之作。

马骕少孤,以孝母闻名。长大中进士后,谒选在京师,用才望与顺天乡试同考官。又任淮安府推官,后补灵璧县知县。史书记载他“蠲荒灾,除陋弊,刻石县门,岁省民力无数,流民复业者数千家。”可谓政绩突出,很受当地人民敬仰。他病逝时,士民皆哭,被“奉祀名宦祠”,私谥“文介先生”。

马骕的学术贡献主要是研究先秦历史即夏商周这一领域。故得“马三代”的名号。他颖敏强记,于书无不精研,著有《左传事纬》及《绎史》两部重要著作。马骕於左氏融会贯通,著左传事纬十二卷,附录八卷,所论有条理,图表亦考证精详。叙事易编年,引端竟绪,条贯如一。为专门之学。

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精研夏商周,被称为“马三代”


他的《绎史》一百六十卷,纂录开辟至秦末之事,博引古籍,疏通辨证。皇帝曾令大学士张玉书物色马骕所著书,令人至邹平购版入内府。

这部书分五部,一曰“太古三皇五帝”,计十篇;二曰“三代夏商周西周”,计二十篇;三曰“春秋十二公时事”,计七十篇;四曰“战国春秋及亡秦”,计五十篇;五曰“外录”,纪天官地志名物制度等,计十一篇。其特点是“纪事则详其颠末,纪人则备其始终,君臣之迹,治乱之道,名法儒墨之殊途,纵横分合之异势,了然具备。”

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精研夏商周,被称为“马三代”


《绎史》在编纂方法上,是“凡文献攸存,靡不毕取。传疑而又极高古者,亦复弗遗。阵营错杂者,取其强半。附托全伪者,仅存要略。汉魏以还,称述古事,兼为采缀,以观异同。若全书缺佚,其名仅见,谶纬诸号,尤为繁多;则诸筹注之言,类萃之帙。又百家所记,或事同文异,或文同人异,互见迭出,不可偏废。”

马骕编纂的《绎史》是中国史学史上的一部名著。《绎史》在资料选取、甄别、整理方面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广搜博采,援据浩博;二是对不同的史料采取不同的取舍标准;三是有疑必审,认真考订;四是征引资料,注明出处。在史书体裁上,《绎史》以纪事本末体为中心,同时又熔编年、纪传、典制、学案诸种体裁于一炉,在历史编纂学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他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之一,精研夏商周,被称为“马三代”


值得一提的是相对而言,马骕能够以一种比较客观公允的态度去接受墨学,研究墨学。马骕的墨学研究虽然只是编选之学,并且仍在基本坚持传统尊儒抑墨的学术立场,但其实对传统的墨学研究已有所突破与创新。他在史料选录以《墨子》为主,让墨家自驾去言说,有利于还原历史真实;马骕尊重墨子思想,不以儒选墨,随意删削文本足以体现当时儒家占绝对统治地位下对墨家思想的保留。

马骕没留下什么艺文类的作品,这跟其他同时代的学者有很大不同。现存马骕一首诗写得不错,“板桥南去湿烟空,春水平池宛镜中。新柳深含何限绿,小桃斜坼一枝红。种鱼有术寻渔父,断酒无心学醉翁。鸥鹭闲情湖海兴,年来宦迹付征篷。”

马骕于五十四岁时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