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口弥勒佛为何是个布袋和尚的形象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这其实是按照一个名叫契此的和尚的形象塑造的。据《宋高僧传》等佛书记载,契此是五代时明州(今浙江宁波)人,又号长汀子。

笑口弥勒佛为何是个布袋和尚的形象

他经常手持锡杖,杖上挂一布袋,出入于市镇乡村,在江浙一带游化行乞。乞得之物就装在布袋内,因此当时人们称他为“布袋和尚”。相传他身形肥大,衣着随便,言语行为不拘小节。据说为人预测吉凶非常灵验,还能预知晴雨,人们都觉得他神秘莫测。后梁贞明二年(916),契此坐化于明州岳林寺虎下的一块馨石上。示寂前曾留下一偈,说是“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笑口弥勒佛为何是个布袋和尚的形象

于是后人认为他是弥勒转世,为他建塔供养。宋崇宁三年(1104),岳林寺住持县振为他建阁塑像。此后,江浙一带就逐步流行一种按“布袋和尚”形象塑成的,祖腹大肚,喜笑颜开的笑口弥勒像,并将他安置在寺院的天王殿中,使人一进寺门,就有一种皆大欢喜的感觉,因而深得人们的喜爱。

笑口弥勒佛为何是个布袋和尚的形象

杭州灵隐寺前飞来蜂上五代、宋元时所刻的各种佛教造像中,就有一尊这样的弥勒造像。所雕的弥勒佛倚坐于山崖上,光头如比丘相,双耳垂肩,脸上满面笑容,笑口大张。身穿袈装,祖胸露腹,一手按着一个大口袋,一手持着一串佛珠,乐呵同地看着前来游玩进香的人。人们见了此像,无不受他那坦荡的笑容感染而忘却自身的烦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