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旅行要想有所裨益,一定要參觀省級或者市級博物館,比如西安的陝西博物館,武漢的湖北省博物館,蘇州園林博物館等等。

這次恰逢國家七十週年國慶前夕,國家為準備閱兵,關閉故宮,國家博物館,道路還四處戒嚴。三小時車程的首府北京市,讓我吃了好多閉門羹,幸好民宿附近有一家首都博物館。

參觀博物館請記住兩點,一,要有講解,你可以請講解員,也可以租電子導覽,最差關注公眾號聽官方電子導覽。二,要帶食物和水,俗話說飽足思淫慾,餓著肚子怎麼有心思研究展品和文化呢?看博物館是個體力活,營養要跟上啊!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這次博物館之旅很幸運,請到一位聯合大學文博系的小姐姐,講解生動有趣,通過重點展品的講解,把整個中國史串聯在一起。從五十萬年前,到新中國成立,讓人對中國古代和近現代史有大致概念,以前書本上學過的東西,依託古物古籍,也立刻浮現在腦海裡。

戰國刀幣和遼代雞冠壺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古代實物會隨著需求的變化而發生形狀的改變。比如春秋戰國刀幣,最初它仿造生產工具製成,刀幣上有一孔,方便人們穿繩攜帶,起初其末端較鋒利,很容易割傷自己,後來隨著刀幣流通,其刀幣尾形狀從鋒利逐漸改裝到平鈍,真正變成一種貨幣。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又如遼代雞冠壺,雞冠壺是陶瓷品,表皮顏色類似牛皮,仔細看還會發現上面有針腳痕跡,壺身有兩孔,方便繫帶。這種雞冠壺一般成對出現,被掛在馬兩側,用於飲水。

遼人陶瓷業並不發達。入中原後才學會製作陶瓷,雞冠壺也是仿皮囊的樣子製成,縫製的皮囊上的針腳,也被直接仿製到陶瓷上。就像小學生抄作文,不懂分辨,於是文末莫名出現“未完待續”四個字,這種抄法也甚是有趣。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雞冠壺的命運也和刀幣一樣,從一開始的“皮囊”變成普通漢家用的手柄水壺,也間接表明,契丹族慢慢結束遊牧生活,逐漸定居,這也是他們漢化的有力證明。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遼人的髮型相當醜,中間剃禿,兩邊留髮髻,頗似日本的"月代頭"。遼人未受過封建禮制的教育,沒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念束縛,剃頭對他們不是大事。當他們穿越森林時,高高的髮髻很容易刮到樹枝,阻礙前行,倒不如無發一身輕,所以這種髮型的存在也不無理由。

沒有封建儒家思想的約束,遼人生活相當浪漫。春天要春遊,夏天要夏遊,秋天要秋遊,冬天要冬遊。遊玩活動主要以打獵為主。他們喜歡獵天鵝,湖中天鵝出現時,他們的老鷹飛出去咬死天鵝,然後他們去撿那些戰利品回家燉鵝肉吃。

閒暇時,老鷹們會落在遼人手臂上。為避免被抓傷,他們會把木頭綁在手臂上,方便鷹隼站立,這塊木頭被稱為骨質鷹突。也就是上圖那塊類似長方形的木頭。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古代“百科全書”和于謙之死

古代也有百科全書,明有永樂大典,清有四庫全書。前者是由姚廣孝和解晉編纂,共四億字,後者由紀曉嵐主編,達八億字。由於清朝文字獄的盛行,學士們編纂四庫全書時,對流傳文字有適當的刪減和修改,這造成很多文明和典故沒有得到傳承,成為古史的一大遺憾。

說完百科全書,再談于謙,此于謙非德雲社抽菸喝酒燙頭的于謙,而是明朝大臣,他清廉正直,曾解救國家於危機存亡之時,卻落得被冤死的下場,其中發生了什麼?一切要從明初說起。

明成祖朱棣八次圍剿元殘餘勢力都沒成功,到明英宗朱祁鎮那一代,國力漸不如前。他聽信太監讒言,御駕親征,結果被蒙古軍隊俘虜,長達一年時間。

蒙軍的初衷是綁票騙財,當蒙軍的撕票信被送到明朝政府手裡時,官員迅速做出反應,擁立新皇朱祁鈺,尊朱祁鎮為太上皇,對蒙古軍的挑釁和耍賴均不理會。

蒙古軍首領野先惱羞成怒,發兵攻打北京,以被于謙為首的將領擊敗。此後,俘虜皇帝成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朱祁鎮本人極富魅力,明明是階下囚,卻和蒙軍中上下打成一片,和首領也先的弟弟成為好朋友。

最終,因失去利用價值,加上所以人都為皇帝求情。蒙軍首領把俘虜皇帝放回明朝。當代皇帝朱祁鈺不願讓出皇位,朱祁鎮又被囚禁了七年。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七年後,朱祁鎮趁朱祁鈺生病,伺機而動,發動奪門之變,重得皇位。上任後再次聽信讒言,以謀逆罪處死於謙,於是這個一心為國為民的清官,因危難時推舉朱祁鈺做皇帝,而丟掉自己的性命。

他的做法於當時絕對是明智之舉,除成功拯救明於危急水火中,也間接保住朱祁鎮的性命。然而政治從來沒那麼簡單,也是從此刻起,明朝對元軍的態度,由積極變消極,由進攻變防守,這也是明朝國力由勝轉衰的一大標誌。


參觀首都博物館一定不要忘記這兩點


0人點贊

日記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