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區“四化”書記助力鄉村振興

長安區“四化”書記助力鄉村振興

去年以來,長安區王曲街道下派11名街道中堅力量擔任各村“四化”書記,他們沉下身子真抓實幹,助力村級黨組織建設、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等各方面取得巨大成效。

從長安大道進入王曲街道,美麗的曙光村鑲嵌在“大美王曲”的山水畫卷中。漫步在寬闊平整的“五化”道路上,阡陌交通、屋舍儼然、鳥語花香……在村民們洋溢著的幸福笑臉上、真誠質樸的言語中,能由衷地感受到他們對家鄉美好未來的滿滿自信。

在這個充滿“曙光”的曙光村,有一位既能聚精會神抓黨建、又能雷厲風行抓產業的“女漢子”,她就是——曙光村“四化”書記王延風。

2019年7月任曙光村“四化”書記之前,王延風已經擔任曙光村包村幹部兩年多,任“四化”書記之後,她深知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長安區“四化”書記助力鄉村振興

身為曙光村黨支部的“班長”,王延風決定首先要建強支部班子,帶好乾部隊伍。不管是在村委會辦公室、田間地頭,還是村民家裡都可以看到她的身影。王延風說:“身為書記,必須以身作則,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感染到班子的每一個人,讓大家都履職盡責,愛村如家。”在與村幹部的溝通中,她多次提倡:“大事集體研究,小事相互通氣;大事講原則,小事講奉獻。”

這種“春風化雨”式的工作作風感化著“兩委”使村“兩委”班子的每一位成員,他們說“班長都這麼賣力了,我們必須給力啊。”

如今,曙光村“兩委”班子關係融洽、團結協作、充滿活力。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曙光村作為擁有6000多人口的王曲第一大村,村民居住分散,疫情防控卡口大小二十多個,防控形勢嚴峻、責任重大,但是,王延風迎難而上,帶領黨員幹部實施網格化管理,嚴密開展疫情防控工作。同時,曙光村在全街道最先實行“紅色代辦員”措施,為群眾提供基本生活物資,守護了全村群眾的生命安全。

2019年,王曲街道全域推進花園鄉村建設。當時,王延風就在想:“10個村都在建設花園鄉村,怎麼樣才能讓曙光村與眾不同?”經過與其他街村幹部交流探討,她確定了曙光村的花園鄉村建設主題——農耕文化。她說:“過去,曙光村這一片全是水稻田,村民們春天插秧,秋季割稻……充滿了農耕農趣。現在村裡的孩子們幾乎都不幹農活了,連農具都快不認識了。我想著通過花園鄉村建設,打造一些農耕文化元素,喚醒村民們的農耕記憶,留住鄉愁!”

很快,在王延風的安排部署下,曙光村便以“農耕文化”為主題,廣泛蒐集廢舊農具,用早期的架子車、紡花車、木犁等廢棄農具點綴在花園鄉村節點中,成為傳承農耕文化的最佳載體。2020年,王曲街道全力打造花園鄉村2.0提升版,王延風又在思考:“前期清潔、美化、打造農耕元素節點,留住村民們的農耕鄉愁記憶。下一步,怎麼才能讓村子真正振興起來?”

作為曙光村“四化”書記,帶領群眾致富是王延風的第一要務。她說:“‘倉廩實而知禮節’,只有產業發展了,群眾富裕了,村裡才會真正和諧有序。”如今,她又在積極探索壯大村集體經濟的新思路,“咬定特色產業不放鬆,念好合作化這本經,多種經營一起上”,她積極為群眾與唐村農業經濟開發區、樂和現代農業基地等成熟企業搭建合作平臺,通過提供技術、資金支持、開展特色產業種植交流會、培訓會等方式激發群眾幹事創業的熱情。在王延風的帶領下,群眾不等不靠,抱團發展,滿懷信心地決定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圍繞稻田、果蔬種植大做現代農業新“文章”。

目前,曙光村已開始實施以“旱改水”為主要內容的大田改造項目,打造稻田景觀300畝,種植優質大米“桂花球”。在與天朗公司合作打造訂單農業的同時,儘快規劃大田板塊,提升大田周邊環境,啟動配套公共設施建設,積極培育親子農業、採摘經濟、民宿經濟、田園綜合體等新興產業和新型業態,打造現代農業、鄉村旅遊、現代服務業產業鏈。此外,王延風計劃帶領幹部群眾對全村20家農業合作社進行整合,擴大綠色農產品種植規模,建設特色有機品牌,為村經濟發展增強“造血”功能。

王延風相信,這種“企業+村集體+合作社”的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一定會促進產業轉型發展,成為群眾增收的新亮點,讓群眾的錢包鼓起來、生活更富裕。

華商報記者 毛蜜娜 通訊員 楊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