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樂陶陶 不覺已春深

來源:經濟日報

讀書樂陶陶 不覺已春深

讀者在江西省吉水縣圖書館藏書樓全民書局內安靜地閱讀。

廖 敏攝(中經視覺)

一對母女在湖北省襄陽市保康縣一家書店內閱讀少兒讀物。

陳泉霖攝(中經視覺)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在我國,全民閱讀不僅是一句口號,更是一種信仰。無論社會怎樣發展,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一個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都需要從閱讀中源源不斷地汲取成長的養分,獲得前行的力量。

一種滋養心靈的力量

一位哲人曾說:“書籍是最有耐心、最能忍耐和最令人愉快的夥伴。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時候,它都不會拋棄你。”

疫情期間,一位在方艙醫院讀書的年輕人走紅網絡。病床上,他手捧一本《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看得入神。有人說,在疫情籠罩之下,這個讀書的年輕人讓我們心中多了片刻寧靜。就連該書作者、美國學者弗朗西斯·福山也在推特上轉發了這條新聞。

閱讀的確能夠給人力量,讓我們擁有信念和希望。就像那個在方艙醫院閱讀的年輕人,在身體和心靈遭受困厄的時候,從閱讀中獲得了慰藉和力量,淡定從容地面對生活的波瀾。

閱讀也在傳遞科學的力量,讓我們擁有常識與理性。這一段居家抗疫的特殊時期,很多人選擇了埋首書卷。其中,一些有關醫學的書籍被人們重拾,許多經典之作如《鼠疫》《瘟疫與人》《疾病的隱喻》銷量大漲,書中的知識和經驗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理性地對待疾病。同時,隨著對疫情的關注,我們也開始探討社會治理、疾控制度、防疫措施乃至中醫中藥等方面的問題。通過大量閱讀,人們可以從焦慮的情緒中釋放出來,放眼於更加長久的歷史和更廣闊的時空,探究人類在災難中的普遍境遇,思考人與自然如何共生共存。

閱讀傳遞人文的力量,讓我們擁有善良與包容。凡凡是一名“80後”社區工作者,一直無怨無悔地奔波在防疫一線。她說:“我們每天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事,讀書可以提高自己的同理心和寬容能力。那些讀過的書會成為溫暖我的一束光,讓我擁有更多的愛去溫暖別人。”因為閱讀,社會多一份理解,多一份關愛;因為閱讀,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心與心之間的情感更暖。

知名作家、茅盾文學獎獲得者陳彥推崇一種無目的的閱讀方式。他認為,讀書應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就像吃飯喝水一樣不可或缺。閱讀是潤物無聲的,如果堅持下去就會將讀書與知識、文化、生活等融會貫通。看似無用的閱讀其實滋養的是人的內心,那些喜愛閱讀的人,一定是理性的、寬厚的、善良的。

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原副局長鄔書林也曾說,一個不讀書的民族,難以形成理性的社會思考,不易建立互相理解的通道,很難抵達人類文明應有的高度。閱讀有其形塑社會的緩慢而平和的力量。通過閱讀,人的思想才會漸漸豐富、情操才會更為高尚。

閱讀可以無處不在

一本書可以有多種打開方式,聽書就是目前流行的一種閱讀新趨勢。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2019年,我國成年國民各媒介綜合閱讀率保持增長勢頭,但紙質圖書和電子書的閱讀量有所下降。成年國民和未成年人有聲閱讀繼續快速增長,成為國民閱讀新的增長點,移動有聲APP平臺已經成為聽書的主流選擇。

有聲書其實是對紙質書的一大補充和豐富,也是人們充分利用碎片化時間獲取信息的最佳渠道。一位“80後”職場白領表示,每天花兩個小時看書是件非常奢侈的事情,但聽書卻可以解放雙手雙眼,通勤路上、做家務時,抑或是睡覺前,聽一會書,既愉悅了自己,又節約了時間,是一種更適合現代人的閱讀方式。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音頻客戶端在世界讀書日期間啟動了“雲聽好書節”,不僅上線了《朗讀者》《經典詠流傳》《百家講壇》《中國通史》等精品節目音頻版,還有全國著名演播藝術家錄製的世界名著系列有聲書;演播名家版本的《人世間》《喬家大院》《曾國藩傳》等經典之作,讓用戶體驗優質聲音演繹精品內容的獨特魅力。

國內專業的音頻分享平臺喜馬拉雅一直致力於通過推廣聽書這一閱讀方式,激發大眾的閱讀熱情,推動全民閱讀的普及。喜馬拉雅目前正在建造一座有聲圖書館,根據用戶投票,優先將最有價值的書有聲化。喜馬拉雅創始人兼聯席CEO餘建軍說,讓現代人可以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一點時間與好書對話,找到精神棲息地,感受閱讀的力量,這就是有聲書存在的意義。

事實上,如同電子書不僅沒有衝擊紙質書,反而提振了紙質書的整體銷量一樣,有聲書也不會影響紙質書的銷售,相反會在紙、電、聲3個維度上,極大地疊加同一作品的影響力。把好作品變成好聲音,從而做成優質的有聲書,正在改變著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改變了全民閱讀的格局。

全場景體驗樂趣多

你有多久沒有因為閱讀而廢寢忘食了?事實上,隨著讀屏時代的開啟,現在很多人的閱讀方式更趨於瀏覽,就是用眼睛掃一下屏幕,手指輕輕劃過頁面,因而失去了閱讀本來的沉靜體驗和深入品鑑。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第十七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我國成年國民網上活動以閱讀新聞、社交和觀看視頻為主,娛樂化和碎片化特徵明顯,深度圖書閱讀行為佔比偏低。超過半數成年國民傾向於數字化閱讀方式,傾向紙質閱讀的讀者比例下降,但傾向手機閱讀的讀者比例上升明顯。

專家認為,刷屏只是一種碎片化的閱讀,與深度閱讀有很大區別,容易讓讀者缺乏與作者思想交流的美感。

與此同時,隨著5G技術落地、虛擬技術提升以及人工智能發展,全場景沉浸式互動體驗又為閱讀打開了另外一扇窗。

5G時代,讀書將不再只是眼睛的事情,耳、鼻、手都將會參與其中,文字、圖片、聲音、視頻、動作等將融會貫通,形成全場景化體驗。未來的閱讀也不再只是知識對讀者的單向傳輸,或將會產生人與機器交互的創造式閱讀。

業內人士分析,在5G時代讀書,不僅可以聽、可以演,還可以與書本AI交互,實現多場景多維度沉浸式體驗。比如,讀一個童話故事,孩子們可以獲得像看話劇一樣的場景,甚至可以扮演其中的角色,多線程的寫作也可以給故事情節帶來不一樣的過程與結局,讀者能參與到創作之中。

不僅如此,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那些沒有閱讀能力的殘障人士也有望加入全民閱讀的大軍之中。比如,聽障人士佩戴手環通過感受皮膚震動接收信息,為他們閱讀有聲讀物提供了便捷。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5G時代來臨,用戶對於高品質的視聽訴求越發強烈,隨著未來科技的發展,更多智能AR、VR等設備將滿足多用戶場景沉浸式閱讀體驗的需求。(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姜天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