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醴泉的歷史和傳說(南豐酒井)

南豐醴泉位於現在“一河兩岸”靠近文化廣場的位置,為磚石結構,呈圓形,直徑2.1米,井深5米,壁厚1米,井水高出河面1.25米,大旱之年泉水不幹。它曾載入縣誌,是開建八景之一。醴為何物?甜酒也!醴泉是略帶甜酒味的水井,故又稱作酒井。有詩云“此酒原非酒,卻同酒中趣。”“挹之新益甘,飲之醇若酤,譬如公瑾交,令人生遠慕。”

南豐醴泉的歷史和傳說(南豐酒井)


關於醴泉,有著動人的傳說。相傳這個井,原來分為上下二井,上為黏米井,流出的黏米酒,酒從一龜形巨石嘴噴出,流量大,每分鐘十餘擔;下為糯米井,流出的是糯米酒,酒量少,酒從地面的石縫湧出。後來有村民起貪念,將石縫捅大,以求多出酒,仙人羅隱便提詩曰:“天高不為高,人心更自高,井水變成酒,尚嫌酒無糟。”從此以後,流出的酒全化為水了。

南豐醴泉的歷史和傳說(南豐酒井)


過去,酒井之水流入河,小魚逆水而上,吸引了許多鷺鶴前來覓食。鷺鶴身影倒映在水中,展現出一幅美麗的鷺鶴圖,故人們又稱酒井為“鷺鶴井”。(圖為近年出現在南豐田野的白鷺群)

南豐醴泉的歷史和傳說(南豐酒井)


以前,人立井旁,對著井大喊“酒井、酒井!”井水流量就會突然增大,停下來又恢復原狀,如是者再喊,也是這樣。這並非神話傳說,清《開建縣誌》、《廣東新語》均有記載:“泉從石中出,味甘如醴,人聲一呼輒有白沙滾起,泉隨沙上,涓涓不息。

”開建八景之一的烏石醴泉正是得名於此

該井遠近聞名,從古至今為村民所飲用。每年七月初七,居民爭挑七夕水備用,水質久儲不變。這七夕水不但可以烹茶、釀酒,而且可以醃製酸筍、酸梨,味道特別甘脆,尤其是治病,有特殊奇效。如20世紀20年代,開建縣縣長鄧邦謨遣數十犯人修築井旁道路,犯人多患疥瘡癬疾,每次收工,必在井邊二流井裡浸洗,不久,疾病痊癒。附近居民,長期飲用酒井水,也很少患皮膚病。

醴泉如酒,以醴泉之水釀酒,更是醇香獨特。於是,酒井的美酒聲名遠播,買酒的人遠道而來。有人乾脆在酒井邊建房釀酒,於是漸漸形成了一個酒井村。後來,又在村邊建了一座醴泉橋①,以便車馬行走,一時間,酒井村商賈雲集,熱鬧非凡。釀酒富了不少南豐人,也促進了南豐與外地的經濟文化交流。在酒井村,還保留著一幢四層的中西合璧的清朝古建築,這是在封開絕無僅有的,這是當時南豐與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南豐醴泉的歷史和傳說(南豐酒井)


醴泉年代久遠,始建年代不詳,早在明代就有了關於此井的詩篇,其歷史至少有四五百年。清康熙六年(1667)開建知縣崔國祥建亭於其上。清康熙三十年(1691)知縣邵龍雲捐資重建醴泉亭,並勒碑記事,旁植翠竹,為人們常往遊覽之地,歷代文人多有吟詠。由於歷史的變遷和開發“一河兩岸”等緣故,現如今,亭早塌,竹木已不在,泉水應聲而出的觀象亦不多見,唯有用醴泉之水釀酒,至今仍然香醇,這是遠近聞名的。

注:①《開建縣誌》記載:“醴泉橋在縣東二里一都,乾隆五十九年知縣張眉大修。”《封開縣誌》在醴泉井的介紹中提到該井距酒井橋約80米;在酒井橋的介紹中提到“始建於清”“該橋為單孔石橋,花崗岩石質,長22米,寬3.34米,拱跨7米”。可見該橋即《開建縣誌》所載的醴泉橋。民間通常把酒井路的寬五六米的水泥橋(距醴泉泉約200多米)稱作酒井橋,這裡的酒井橋另有所指。個人認為,後人修編史書還是沿用以前的名稱為好,以避免混餚。值得一提的是,該橋還是縣級文物。

附相關詩篇:

烏石醴泉

陳顯(明貢生)

醴泉何代啟先源,石甕瀕招汲滿樽。

靈異還同芝草瑞,春遊堪擬杏花村。

淪人應不笑糟粕,田父無妨貯瓦盆。

世味任從甘淡泊,莫令沉醉送朝昏。


注:據《開建縣誌》記載,陳顯為開建三都(今金裝)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貢生,任遷江知縣,邑小民貧,多方撫卹扶持,士民擁戴之。博通古典,撰有《梅花百詠》,八景題詠俱有可觀。

烏石醴泉

侯世祿(清貢生)

何年和氣溢乾坤,甘醴流來烏石濱。

一竅凝浮金莖露,四時不斷玉壺春。

青醇氣味非原釀,選化工夫自可珍。

潤澤寧知來處遠,瀠洄枯朽至今新。


注:瀠洄,讀作 yínghuí,水流回旋的樣子。

據《開建縣誌》記載,侯世祿為二都(今南豐)人,由貢生任僥平學訓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