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量子論

量子論中有觀測者效應:觀測這種行為可以對被觀測對象造成影響。觀察和測量某事物——只是觀察和測量——無論如何小心,都會以某種方式改變被觀察事物的狀態。在沒有觀測的時候,量子有波粒二象性,處在疊加態上,一旦觀測, 疊加態就迅速坍塌,想觀測到粒子時就只能觀測到粒子,想觀測到波時就只能觀測到波。


戀愛量子論

這種觀測者效應,生活中很常見。就比如引起大家熱議的監控探頭,反對者的理由之一就是人們在被監控下的行為和日常自然的行為會有不同。這就是明顯的觀測改變狀態。

而我們的戀愛,自然也少不了這種觀測行為。某男遇上某女,某女有心上人,某男幫某女追其心上人。在追求過程中,某男和某女長期陪伴,日久生情,最後成了一對。這樣的情節比比皆是,讓人喜聞樂見。這過程中,某男一開始在旁觀位置,只是個觀測者。後來他幫某女追求心上人,這是他的觀測介入了觀測對象中,他一開始是純幫忙的,沒有某女的追求競爭,也就是單純的觀測。但這觀測最後改變了觀測對象的狀態:某女移情別戀,不再追她心上人,而和他成了一對。這個故事換個性別講也成立。更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許多細節改動:什麼某男一開始就喜歡某女,但不敢說出來,只好以這種方式陪伴在某女生邊上;或者某女追到心上人了,但因為種種原因分手,某男趁虛而入,當上光榮的接盤俠。或者變成兩個男的同時喜歡一個女的,某男幫朋友出謀劃策,最後自己跟女的成一對。又或者再添幾個男女,變成三角四角五角戀,這樣就是精彩紛呈的戀愛大戲,觀眾喜聞樂見。

年少時很喜歡這樣的感情戲,喜歡男主女主始終不渝的專一。但長大了,突然碰上網絡文學,眼界大開的同時,裡面的後宮種馬劈腿之類給三觀造成很大沖擊,什麼小孩子才做選擇,成年人就全要,這些文字滿足大家的意淫,卻也放大了我們的貪心。以前那個喜歡專一故事的不見了,恨不得每個故事的主角都變成韋小寶似的,把每個喜歡的角色都全收。在這樣的薰陶下,一些正常感情中的分離經歷居然也不被接受了。只要一分手,就罵對方渣。渣男渣女的稱呼不絕於耳。真有這麼多渣的人嗎?

回顧後可以看出,我們喜歡的劇情是原先喜歡別人的女主最後移情喜歡上了男主,這我們能接受,但原先喜歡男主的女主最後移情喜歡別人,就讓我們受不了,要罵渣女了。無非是不同視角,不同立場罷了。理智上雖明白,感情上仍受不了,想罵還是就罵。就像那牛頭人小鎮,仍然要罵女主渣的。此心不改。

波粒二象性,想看到波就是波,想看到粒子就是粒子。戀愛中,你想看到什麼,對方就表現出什麼。情人眼中出西施,也都是一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