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您對《寄生蟲》這部韓國電影怎麼評價呢?

初見影視剪輯


不得不承認韓國電影確實敢拍,揭露出的都是社會中真實存在的問題,紀實不浮誇,讓人看完壓抑感頓生。

《寄生蟲》是由奉俊昊執導,宋康昊、李善均、趙茹珍、崔宇植、樸素丹等主演的劇情片。影片講述了住在廉價的半地下室出租房裡的一家四口,原本均是無業遊民。在長子基宇隱瞞真實學歷,去一戶住著豪宅的富人家庭擔任家教後,一家人的生活漸漸起了變化,隨著長子的進去一家人也慢慢計劃取代房子裡原本存在的人,但是骨子裡的自卑讓他們無時無刻不覺得主人一家在針對他們,在長期的壓抑中爆發。表現的也是底層人物的悲哀,既想過得舒適,又覺得自卑。

2019年,該片獲得第7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金棕櫚獎,這是韓國電影首次拿下金棕櫚獎,在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中,《寄生蟲》獲得最佳導演獎、最佳原創劇本獎、最佳國際影片獎,並且創造歷史成為第一部獲得最佳影片獎的非英語片。該片能取得這麼大成功,取決於影片的真實,深刻揭露了人性的黑暗面,讓人看完挺壓抑的。

韓國電影一直關注社會中的問題,敢於揭露,感悟表達,這一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拍電影不能一味的追求速度,追求市場需求,還是要有自己的見解,適合的才是最好的。


木木小丸子


小人物,底層百姓的悲哀。很壓抑。在誇張的藝術表達下有荒謬的一面,也有人性真實的一面。是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後人性的扭曲,也是人性慾望的放大。最後的結局更令人心酸。悲劇總是能令人印象深刻。


馬知遙


電影本身就不多說了,今年在奧斯卡出夠了風頭,拿下了能拿的重量級獎項,無論獲獎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不得不說是奉俊昊的天時地利人和。

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真實,故事雖然顯得很魔幻,但它反映的現實問題:社會階層的分化和固化,卻真實到犀利,借用幾句臺詞來說明:

“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前兩天我跟一個同事聊起人的修養素質(和受教育特別相關的那部分)時,想起了《寄生蟲》裡媽媽說的那句話“如果我有錢的話,我也會很善良”。

這句話之所以讓人感到那麼悲哀,是因為它說的沒錯。享受著上流社會生活的人們(往往無論他們的財富來自於更好的出身,擁有更好的資源),有那個餘裕和輕鬆的姿態去善良,去談論那些高尚的話題,去關心社會的福祉。可貧窮的這一家,不是不想善良,而是在掙扎著生存時就已經蓬頭垢面,無暇顧及了。

“聞得到地鐵味”

去年電影流行之際,出來一個“作家颱風天”的言論引發的網絡熱議事件,這個自稱“能聞得到地鐵味”“過著所謂TOP5生活”的女子,因為馬桶不通,一時情緒爆發表了一番抱怨。

她的文字刺痛了網友,引發了批評,而她的老公隨後也發表了一番維護她的話。我相信,哪怕到爭執到最後,作者夫婦倆也沒有覺得自己不對。且不說後來的抄襲風波,他們可能正像電影當中那家富人家一樣,除了態度高傲一些,他們似乎也沒有做錯什麼,自認為也是憑著自身的奮鬥贏得了今天的地位。

發炎沒有參與當時的爭論,卻意識到《寄生蟲》中的兩個相互無法理解的世界,已經不僅僅只是在電影中,也不僅僅是在韓國美國。

當然,如果說,電影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思考的話,問題的發現和認識固然是很重要的第一步(電影的作用是完成這一步),但在電影外,停留於諷刺和抨擊,甚至自動站隊去激化或強化問題本身,加劇對立,對社會的進步和問題的解決是沒有太大幫助的,但願電影外的觀眾們,有足夠的智慧跳出這兩個拒絕相互理解的世界,去積極思考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看完電影的我們,會去思考作為社會公民能做些什麼的話,那這部電影完全是配得上它所獲得的眾多獎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