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的七筆增收賬

“固定資產折資入股分紅、債權投資讓利、投牛入股分紅、配股分紅……”走進甘肅省平涼市靈臺縣上良鎮盛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的養殖基地,宣傳欄上的“七筆增收賬”分外顯眼。

今年58歲的姚軍福是上良鎮北張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靈臺縣盛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經理。也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盛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的牛棚趙梅攝

他所在的北張村是上良鎮4個貧困村之一,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貧困面大,建檔立卡之初貧困發生率高達47.43%。

怎樣才能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2007年姚軍福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後一直在心裡盤算的事。當地有養牛基礎,姚軍福便把脫貧目標定在了發展養牛產業上。2013年6月, 姚軍福通過銀行貸款及各方籌款建起來了養牛場,並註冊成立靈臺縣盛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隨後成立了盛豐養殖專業合作社,目前有入社社員228人,帶動292戶貧困戶。

2017年10月,上良鎮下達了80萬元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試點項目。這筆項目資金幹什麼、怎麼幹?當時北張村黨支部、村委會按照“四議兩公開”工作法展開了討論。“項目實施有要求,必須形成物化資產;盛豐公司發展勢頭好,利用項目資金建成牛棚租賃盛豐公司經營,每年給村集體上交些資金就行。”村民姚義平提議。

靈臺縣上良鎮黨委書記仇宏德講解“七筆增收賬”趙梅攝

“也不一定放在我這裡,只要每年確保給村集體上交分紅,落到哪裡都可以!”姚軍福對參會的40位村民代表說出了自己的意見。

“還要給村集體上交分紅資金,我們想要也沒有那麼大的本事啊……”村民們議論紛紛。

最終,經提交村民代表會議決議、“兩委”商議和黨員大會審議結果,大家一致同意80萬元項目資金以牛棚方式落戶姚軍福的公司,他每年上交5萬元給村集體。項目於當年10月底開工,11月上旬前建成。至今,他上交村集體的固定資產折資入股分紅已經達到15.4萬元。這便是姚軍福貢獻給村集體的第一筆增收賬。

姚軍福的第二筆賬是債權投資讓利。靈臺縣國有綠源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提供給盛豐農牧業公司的300萬元債權投資,相當於是給盛豐公司貸款300萬元,投資收益率6%相當於貸款利率是6%,而同期銀行貸款利率接近8%,比這個高2個百分點,盛豐公司在低的這2個點中拿出1個點,也就是3萬元讓利給合作社,用以合作社發展。

除了這兩筆大賬,其他5筆賬都是貧困戶直接受益的。

靈臺縣盛豐農牧業綜合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公告欄趙梅攝

北張村村民姚義平,年輕時曾到山西、北京打了3年工後返鄉,一直在家務農。姚軍福的公司開辦後,他在工地打工修牛棚,牛棚修好後便到盛豐公司務工,一個月有1500元的收入。

像姚義平這樣在盛豐公司常年固定務工的人有12個,其中貧困戶9人。在飼草種植、青貯等農忙季節用工120人以上,他們的日工資是80元,姚軍福每年支付的勞務報酬40萬元以上。

姚軍福看姚義平有養牛意願,2014年10月便賒了一頭懷犢的母牛給他,7個月後母牛產犢,姚義平把牛犢還給姚軍福,母牛歸他所有,第二年母牛又產了一頭牛犢。至今,母牛共產了5頭小牛犢,給姚義平帶來5萬多元的收益。他把這些錢又投到了養殖產業中,如今他的養殖規模已經達到了13頭,今年下半年將有4頭可以出欄了。

除此之外,姚軍福還通過投牛入股方式,讓全鎮148個貧困戶利用到戶財政專項扶貧資金125萬元,購買基礎母牛250頭,以投牛入股方式加入合作社,按照基礎分紅+效益分紅進行分紅,一頭牛每年可以分紅340元。

今年85歲的村民曹步文,已經沒有勞動能力,姚軍福讓他以配股分紅方式加入了合作社,每年可以享受1000元的分紅。像他這樣的190戶貧困戶以配股分紅方式加入了合作社。

有些農戶擔心市場行情不好,養了幾年牛白養。為了鼓勵這些農戶養牛,姚軍福又想出了保護價收購方式,他以高於市場價10%收購全鎮農戶的牛犢,併為合作社成員及全鎮貧困戶免費提供基礎母牛,待產犢後以高於市場價10%收購。

“我每年要節省1500多元的化肥錢呢!”村民於小軍,家裡種著1.8畝蘋果地,他可以免費去牛場運牛糞,不僅節省了肥料錢,還涵養了土地。而這是姚軍福為村民算的第七筆增收賬。

“盛豐公司的這‘七筆增收賬’,有效解決了貧困戶單家獨戶發展牛產業缺牛棚、缺技術、抗風險能力不足,龍頭企業和合作社發展壯大缺資金,以及村集體經濟發展無實體、無抓手、無來源等問題,使村集體、貧困戶與合作社、龍頭企業結成了利益共同體,實現了‘四方共贏’,進一步說,實質上是‘五方共贏’,因為龍頭企業、合作社、村集體、貧困戶在這裡邊是經濟賬,作為我們鎮黨委、政府來說還有一筆脫貧攻堅的‘政治賬’。”靈臺縣上良鎮黨委書記仇宏德如是說。

在盛豐公司“七筆增收賬”助力下,上良鎮北張村這個過去貧困落後的小村子如今已經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全村145個農戶中,就有75戶發展牛產業,全村養牛達到284頭,戶均近2頭,使群眾脫貧致富的基礎更加穩固、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既然選擇了這條路,就要走下去。我一定立足‘牛產業’念好‘養牛經’!”姚軍福說,他產業扶貧的路還長,一定會為群眾增收竭盡全力。(經濟日報記者 趙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