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作者:仇海波

5年前,我與徐愛國有過一面之緣,那時他正在武漢的一家畫廊舉辦畫展。當時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創作的《在路上》系列作品,這些作品描繪了一輛輛略顯變形扭曲的汽車,上面擠滿了乘客,畫面氣氛凝重,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感。這幾年來,我們之間雖保持著斷斷續續的聯繫,但我對他作品的瞭解也僅限於5年前的那次展覽。直到去年下半年,我有幸到宜昌拜訪了他的工作室,才對他的創作有了一個更為立體和豐富的感受。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徐愛國受過系統的學院教育,從1987年到黃岡師專美術系求學,再到1997年赴湖北美術學院研究生班進修,他在學院的圍牆裡訓練了十多個年頭,並且相當勤奮好學。而且更為難能可貴的是,他在求學期間還受到諸多良師益友的指導和點撥。他曾經親自向艾軒請教過繪畫的問題,同時他在師專求學期間,許多老師如尚揚、邵聲朗、劉壽祥、陳運權等人還給他上過課;在美院研究生班進修期間,尚揚和石衝更是成為他亦師亦友的導師,這些人的教學指導和諄諄教誨對他的影響無疑是極其巨大的,並且讓他受益匪淺。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直到今天,徐愛國所涉獵的創作題材十分豐富龐雜,而且跨度也比較大。但總體上來講,他的創作線索基本上是從具象寫實轉變到具象表現的過程。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徐愛國早期無疑對歐洲的寫實主義進行過悉心的研究,尤其是對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國內盛行的鄉土現實繪畫的由衷熱愛,給他的繪畫創作帶來了許多藝術靈感,他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恰到好處地加以運用。他之所以對具象寫實有著這麼濃厚的興趣,我想這一方面由於當時以懷斯、何多苓為代表的鄉土寫實繪畫之風在中國的盛行,另外一方面源於他在湖北美術學院進修求學的這段時間,深受周圍一些優秀老師的影響,如尚揚、石衝等人,我們在他1997年創作的《人·魚》作品中就很明顯地看到石衝作品的影子。總體上,我們可以把他早期的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油燈》系列為代表的靜物,一類是以《疲憊》系列為代表的肖像畫。他的《油燈》系列,在造型的嚴謹、器物的質感表現和對象個性的提煉等方面,都顯示出一定的水平,他把自己細膩的形體感覺都歸納在這些具體而嚴謹的“外形”之中,使這些靜物獲得了一種可注視或可閱讀的意味。他早期還畫了許多肖像作品,描繪的大多是他身邊的親人、朋友、小孩。他作品中的這些人,大多要麼疲憊不堪,如《疲憊》系列;要麼就茫然無措,畫面氣氛常常給人一種懷舊、悽清、傷感、落寞與恬淡的感覺。在畫面的處理上,大多比較注重肌理效果,其形體的塑造都呈現出雕塑般的立體感,使人感覺顏料如岩石土塊一般,同時畫面裡的那些色彩處理則更強化了這種視覺效果。我們可以看到,徐愛國作品中關於細節的處理,不像石衝那樣鉅細無遺的會把繪畫對象的細枝末節都表現出來,而是追求一種質樸、單純的效果。徐愛國以一種樸實的目光,捕捉。透視對象細膩、豐富的世界,不像同時代的一些藝術家的作品充滿了人文主義的情懷或觀念,他的畫中沒有聲嘶力竭的呼號,亦無嬉笑怒罵的批判,只有沉重而略顯陰鬱的色彩和厚重而富有雕塑感的造型,但也許就是這樣一種處理方式,卻能夠把觀眾心裡導向對象背後的精神拷問,雖然形象是具象寫實的,但畫面的氣氛、人物景觀的營造又最大限度地挖掘了畫面的思想境界與哲理意味。如他創作的《疲憊》系列和《願父親早日康復》就有一種直指人性的深刻。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學院的教育和系統訓練培養了他紮實的造型功底,但是他也清醒地意識到,不能一味地在別人的影子裡打轉,要想形成自己的藝術語言,就必須合理地運用這種能力,同時更好地發揮自己的獨特性。徐愛國對具象寫實的興趣和研究一直延續到2004年開始,他的畫風開始轉向了具象表現(之前其實也創作過一些偏表現的作品),而這種轉向也正建立了徐愛國個人獨特的藝術語言和表達方式。如果說,之前徐愛國的作品還是一種個人風格的研究和探索階段,那麼2005年之後應該可以算是他個人風格的建立或形成階段,他開始在具象表現的領域裡尋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畝半地。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與之前他的寫實作品常常依據主題、情節、人物與場景這些元素在畫面上重建視覺真實不同的是,這個時期的創作他往往遵從內心的真實感受,然後再以即興的方式直接表現出來。或者說,他的這些作品更多的是從個人的感覺出發,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不著設計的痕跡,這也正與柏格森強調的直覺的思想傳統有關。這個時期,他最重要的作品當屬《閒遊》系列和《在路上》系列。《閒遊》系列可以說是藝術家追求順其自然心境或狀態的完美闡釋。這些作品主要是從2005年開始創作的,這個時候的徐愛國,遠離 了世俗的喧囂和誘惑,而是安靜地追求一種與世無爭的生活。《閒遊》系列描繪的是他所熟悉的三峽地區的風景,他在生活中隨時保持著對日常生活的自覺和洞察,並在這些看似平常的風景裡找到審美的意蘊。這種描繪既是現實之自然,同時也是藝術家自己內心的“自然”,抑或說是一種坦然的態度,從他的畫面裡,我們可以看到他嚮往那種與自然親近的、純真的超功利的生活狀態。也許越是在近乎浮躁的社會中,人們越渴望用一個描述心靈意象的媒介,而徐愛國就把這些山山水水當作了他的心靈意象的媒介,或者說尋找到了最貼近自己內心的對應物。《在路上》系列是從2007年開始創作的,描繪的是一群人擁擠在車裡的情景,徐愛國為了表現那種混亂擁擠的感覺,特意只用一堆人的頭像來代替一尊尊健全的軀體,而車已經顯得扭曲而臃腫不堪,畫面氣氛凝重,而正也勾勒了現代人的一種尷尬和困境。徐愛國的表述方式是直率而深刻的,沒有任何嬌飾、扭捏與譁眾取寵。倘若深入一步閱讀徐愛國的《在路上》系列,就會發現這些作品同時也潛藏著更深一層的內涵,那就是在現代化驅使下,人的內心和精神世界變得越來越忙碌和擁擠,徐愛國說:“人的一生都在路上,但誰都好像沒有終極目標,誰都又有自己的方向。世界來來往往,熙熙攘攘,然而不論到哪裡,其實都只是暫時的停靠,每天都有新的征程。”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在徐愛國的創作中,雖然他的作品題材多變,但他並不追求新奇的構圖或浮誇的物象。徐愛國的作品往往源於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體會或感悟,在這種看似質樸平淡的觀察和描繪中,實則悄然無聲地流露出了他質樸的、順其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創作態度。在劇烈轉換的當下,徐愛國就像坐在一輛快速行進的汽車上,窗外的景物儘管飛速而動,而他卻“閒庭信步”,不刻意地去模仿流行畫風或什麼主義,抑或去刻意地迎合市場,他只聽憑自己的直覺,尊重自己的內心,一切順其自然。所以,讀他畫的人的感受可能是雙重的;一方面他的畫面本身所呈現出來的陰鬱的氣氛;另一方面,與這種陰鬱形成強烈反差的是背後實則潛藏著的另一個脫俗而純粹的世界,正如徐愛國所說:“繪畫對於我來說,是體現我存在的方式。我沒有讓它承載我的生存壓力,也沒有讓它成為個人獲名獲利的工具。它很純粹,因此我也變得純粹。”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藝術家簡介


順其自然——徐愛國作品解讀


徐愛國,國家一級美術師;三峽畫院副院長;湖北省美術院特聘藝術家;三峽大學客座教授;神龍架畫院特聘副院長。


(編輯:李可)


東方藝談專欄簡介:

東方藝談專欄是繼承李可染先生的藝術思想和藝術精神為宗旨,堅持傳統文化自信,融合"本土性"、"當代性"、"世界性"理念,用藝術點亮生活,打造全媒體、多領域,高視角的文化交流研討平臺。

主編:李元德

編審:李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