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前段時間網上熱傳一個視頻,一位俄羅斯媽媽,因為一道數學題,和女兒生生耗了40分鐘。

問題是這樣的:

第一個小桶裡有8公斤蘑菇,第二個小桶裡的蘑菇是第一個小桶裡的2倍,第三個小桶裡的蘑菇數量是第一個小桶和第二個小桶之和。

求:第三個小桶裡有多少蘑菇?

三年級孩子對這種題一定不陌生,無論是填空題還是應用題都經常碰到。

女孩的答案:第三個小桶裡有24公斤黃瓜。

意識到女兒的問題所在,媽媽不厭其煩的讓女兒讀題幹、讀答案,重複N次,女兒卻一直找不到問題所在,幾乎處於崩潰邊緣。而媽媽依舊堅持只給出簡單的提示:沒覺得哪怪怪的嗎?

直到僵持了近40分鐘,女兒終於發現了問題所在。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有很多網友不解:為什麼這個媽媽不能直接幫助孩子指出問題所在,也浪費太長時間了。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也有網友反駁:這個媽媽的做法是對的,得讓孩子記住,下次才能避免。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視頻中媽媽的做法是否得當我們暫不評論,但她的目標,定然是希望孩子記住這樣的失誤,避免以後再犯。

》當孩子遇到問題,一般的父母會直接告訴孩子結果,聰明的父母,卻更關心過程。》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巴菲特的合夥人查理·芒格,曾給巴菲特講過一個故事,叫做《普朗克的司機》:

普朗克是1918年的諾貝物理獎獲得者,得獎之後,他每天奔波於各個學府及社交場合,演講他的理論。

他的司機對他說:教授你每次都講一樣的內容,連標點符號都不帶改動的。我都聽熟了,這樣吧,下次就讓我替你講吧。普朗克同意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車裡,司機登臺對一群物理學家,洋洋灑灑的大講一番,講得跟普朗克一模一樣。

講完了,一個教授舉手:先生,我請教一個問題……然後問了個非常專業的問題。

司機笑了:這個問題太小兒科了,這樣吧,我讓我的司機回答一下……

講了這個故事之後,查理·芒格說:》知識有兩種,一種是知識,另一種是表演。》

許多孩子像普朗克的司機一樣,學會了表演。卻誤以為自己獲得了知識,問到下一步該如何,就傻眼了。

顯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識點意義不大。

》有意義的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靈活運用自己掌握的甚至未掌握知識,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缺乏思維理解參與而形成的知識,往往是一種惰性知識。”

英國數學家阿爾弗雷德·懷特海德寫過一本教育學經典——《教育的目的》。在這本書裡,他提出了“惰性知識”(inertideas)的概念,也就是被動接受的知識。

懷特海德認為,簡單地教授知識,但不讓學生去使用它們、把它們和其他的想法聯繫起來是有害的。原因很簡單,被動接受知識會讓人喪失思考的能力。

普朗克的司機,能夠一字不差的背誦他的演講稿,卻無法應對專業的問題,就屬於典型的惰性知識。不是說這種知識完全沒有用,而是這種孤立的知識點很難支撐他們持續走下去。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喪失思考的能力,依賴於碎片化、散亂的知識點,則很容易讓孩子一遍遍在同一個地方出錯。大腦形成“慣性思維”,傾向於模式化,這種模式就會帶來極大的困擾,好比“粗心馬虎”。

尤其是當看到110-11這樣的題目,「除法」做的太熟練,導致看到110和11,直覺聯想到10,此時大腦進入的是另一種思維模式,甚至可以說無關於數學能力,而只是大腦模式化出錯了。

有二年級孩子的家長問過這樣一道題: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說孩子做完之後檢查了好幾遍都沒有發現問題,怎麼算都覺得自己沒有算錯。直到家長一步一步帶著重新計算才發現:“16-9···哦,16-9等於7,算成加法了。”

這是孩子說的把減法算成加法了嗎?是粗心導致的嗎?

如果你是這樣總結的,並且不斷向孩子強調:是減法,不是加法,以後不要犯這種粗心的錯誤!恐怕下次還會失望,甚至錯誤率可能會更高,也可能再出現加法算成減法的狀況。

想象一下我們的思維,尤其是心算的時候,如果不說出來,看到6和9,直接聯想到5,而省卻了借1,16-9的步驟,如果孩子在計算的時候真的去思考了,按照步驟,借1,16-9,那麼這樣的錯誤是不會再犯的。

問題就出在,真正計算的時候,為了追求速度進行了多次練習,導致“慣性思維”,直接聯想到了5,而在你不斷的強調下,更讓孩子

加粗了錯誤思維的這條路線。

解決數學問題的基礎是改變思考問題的方式,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思維。》思維發達的人,在大腦裡建立了一整套的思維網,就好像一個高速公路網一樣。》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在兒童階段,公路網非常單一,不能夠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形成多條通路,導致孩子思考問題的方式是單調的。於是,當某個問題出錯時,並不能找到其他的方式進行思考,也不能換角度進行反思,就出現了上述問題。

“缺乏思維理解參與而形成的知識,往往是惰性知識”,因此需要進行思維訓練,來提升孩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這讓我們更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師和專家們說的那些話確實都是真理:

》越到高年級,越考驗一個孩子的基礎功底,有好多基礎方面的薄弱環節,其實是被低年級的高分數掩蓋了。》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如何避免讓孩子陷入“惰性知識”的坑

皮亞傑認為,理解即發現。確實,學生如果通過自由的調查和自發的努力獲取了某項知識,就能夠保持住它,並將從中掌握某種方法論,保持學習的興趣,終生受益。至少,這樣做可以避免讓學生過於注重死記硬背而忽視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墨經》中有這樣一句記載:圓,一中同長也。就是:圓有一個圓心,這個圓心到圓上各點的長度都相等。這樣一個知識點,直接灌輸給孩子很難聽懂,但借用圖形,引導孩子去發現,則可以很好的幫助孩子理解和思考。

讓孩子分別用正方形,等邊三角形,圓形作為車輪,畫出行進路線。

“題目我家孩子都會,就是粗心,哎”這樣化解

畫完之後,引導孩子思考:人坐在什麼樣的車上會舒服一些?

顯然,答案是圓形。

這個知識點也許不難,但這種教學方式,》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這一點對孩子來說,意義非凡。》

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發現了“汽車輪胎為什麼是圓形?”的答案,進而培養了對數學的興趣,引發了思考。

這就是幫助孩子避開“惰性知識”的好方法,而目前的校內學習,大部分還未達到這樣的效果。

》》家長應該如何引導?

奧地利學者AlfredAdle在他的教育理論著作《兒童教育心理學》中有這樣一段話:

“相比成人而言,兒童的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兒童自行培養這一能力,所需過程會十分漫長。因此,成人必須對兒童進行教育,關注並引導他們的成長。”

重啟發,輕給予:啟發的目的在於激發興趣,“領進門”然後陪著孩子向前走,才能讓孩子積累到最寶貴的學習能力,這也是學習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用對方式引導孩子,每個孩子都會是“別人家的孩子”。

聲明:文章素材來源於尹建莉撫摸學堂,得驥教育小編綜合整理,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