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窗臺/文

01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人的這一輩子,成長中最重要的是什麼?一個女人告訴我:“大概是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氛圍,還有能夠給予孩子基本尊重的父母。”

她沒有感受過這些東西,所以在前面的很多年,一直試圖和內心那個哭泣的小孩進行和解。

這個過程,有多艱難,只有她自己明白。

現在已經30歲出頭的她,也做了媽媽,她說感謝自己讀的書,讓後來的她重新建立新的人生觀。

她不再像以前一樣,對母親的種種耿耿於懷,但是偶爾想起的時候,依舊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靜靜垂淚。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她曾經也懷疑過,是不是真的是自己不夠懂事,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母親那句:“我們辛辛苦苦工作,是為了誰”一度成為她的枷鎖。

但,後來,當她自己也做了母親後,她才從心底裡感覺:無論如何,我都不會做媽媽那樣的母親。

她說,自己內心是個自卑的人。

這種自卑,從她很小的時候就已經紮根骨髓,滲透進她的血液,她無法真正從心裡做到開心和自信,也無法相信自己。

她的母親,年輕的時候是那種比較固執的人,堅定地認為“你是我生的,我教育你是天經地義”。

不過,她母親的教育,不是循循教導,也不是言傳身教,而是用父母的絕對權威,動不動就對她一頓罵。

母親沒有讀過多少書,所以有時性子急了,罵起話來很難聽,那些話她現在都說不出口,但是她的母親卻會用在她的身上。

她不敢替自己辯解,辯解就是頂嘴,不管她有理沒理,母親都會因此而變本加厲。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02

她認為,自己的性格已經很是小心翼翼,周圍的長輩都誇她懂事,能幹,她也的確沒有讓父母操過很多心,可以說,從來都沒有過叛逆的時刻。

她已經在竭盡全力地做一個好孩子,但母親還是能夠挑出來她的錯。

有些母親自己都做不到的習慣,無法完成的任務,卻會要求她去做到,就像她考試的時候,如果某次考得差了,母親就會說:“我這麼辛辛苦苦掙錢,你考這點分對得起我們嗎?”

可是,母親自己當年成績比她差多了,卻經常把這拿出來當作一個好玩的事,同親戚朋友一起調侃。

母親只要她最後的結果,從來不問過程。

所以,小的時候她每次考試總是戰戰兢兢,有一次考得不好,她硬是站在寒風中兩個多小時不敢敲門,她怕媽媽罵她。

她形容當時的心態:

“我都想過不然離家出走算了,這樣媽媽就不知道我的成績了。”

她怕什麼呢?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她怕母親劈頭蓋臉地責罵,一說就是一兩個鐘頭,說得她喘不過氣,她只要一想到母親拿著卷子時的表情,就忍不住後退。

她怕母親一怒之下撕了她的試卷,吃飯的時候也不叫她,她愣在原地,餓了卻不敢動手去拿碗筷,像這樣的事,母親也不是沒有做過。

她只舉例很小的一件事,在她成長的旅途中,這樣的事數不勝數。她以前對母親,是那種又愛又恨的感情。

母親在氣頭上的時候,曾經不顧一切,各種出口傷人,讓她去死,說她活著是一種浪費,免得害他們受苦。

她只剩哭,一個人最後哭到眼睛都腫了。

母親還喜歡戳她痛處,不管場合,只要她稍微有點做得不好,就大聲罵她,絲毫不顧及她的感受。

有次,母親當著她的同學面罵她,她回去說“媽媽你這樣不對,我都上初中了,你能給我點面子嗎”,她的母親只覺好笑,說她翅膀還沒硬,就先管起他們來了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03

她越是在意,母親就越是喜歡這樣,好像這樣自己才能顯示出自己的一種存在。

她的母親從來不認為這樣有什麼錯。就像是很多父母一樣,在個人認知裡,認為他們作為父母,不管怎麼管教孩子,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平等的人,需要被尊重。尤其是孩子,其實內心更加敏感,更能感知周圍的種種情緒,從而反射到自己身上。

成長的過程,就是每個人塑造三觀的過程。

我後來發現,就像是這個姐姐一樣,那些沒有得到父母尊重的孩子,長大以後的性格,或多或少都有著某些小缺陷。

自卑,是最常見的一種,還有就是自身性格比較極端。

曾經看到一條新聞,姑娘高考發揮失常,極度沮喪,這時父親說了一句:“考得這麼差,怎麼不去死啊!”

我想,這應該是壓垮她神經的最後一根稻草。

她縱身一躍,只留下短短6個字的遺書:讓你們失望了。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如果一個人,沒有經歷過這種長期的歇斯底里的痛苦,是無法想象怎麼會有這麼傻的孩子,用自己的生命進行報復。

可能,作為家長,看到這件事的第一反應,是想:

現在的孩子太嬌弱,心裡不夠強大,父母白養這麼多年。

孩子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她是明白的,只是一個人如果長期處於不被理解的生環境中,她對於生活的憧憬和希望,可能真的沒那麼大。

語言,是最厲害的一種武器,它傷人於無形之中,就像是一把利刃一樣,帶來的影響可能是一輩子。

我認識一個姑娘,她有次和我說了一句話:“昨天晚上,我夢到我媽像小時候那樣罵我了,醒來的時候,我哭得把枕頭都打溼了。”

你能想象嗎?她是在夢裡哭的。

此時的她,已經26歲,母親在她面前說話,不再像當年那般口無遮攔,但曾經卻永遠是她的噩夢,只是一場夢裡的虛妄都讓她傷心欲絕。

她和母親的關係也比較淡薄,她會對他們好,也孝順,但是心裡總好像隔著什麼東西。母親有次說她白眼狼,她說自己其實想回:“媽,對不起,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我們別再相遇了吧。”

但她不敢,她曾經感到過絕望,後來她扛過來了。

媽,我不敢恨你,卻也無法愛你,下輩子別再相遇了吧

04

有些父母的嘴,壞到你難以想象。

而其實,很多這樣做的父母,也是深愛著孩子的。

正是因為他們自己明白這份愛,所以才可以毫無顧忌地用“是為孩子好”的理由進行教育,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

以愛為名,是最完美的理由。

這個理由本身沒錯,但如果方式用錯了,可能這份愛就是能夠帶來反效果。

最後,有的人找到了出路,選擇了同幼年的自己和解,而有的人一輩子都在其中掙扎,還有的人選擇了極端的方式,就像是那個以生命為代價的女孩。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從心裡認識到一件事:眼前這個小小的孩子,是和你一樣的有著同等尊嚴的人,而不是一個沒有思想的大人的附屬物品。

而作為孩子,當然也應該要能體諒父母的辛苦。如果都能站在彼此的立場思考一下,想來會有更加美好的親情關係吧。

-END-

和每個來這裡的人談愛說情,但無關風月。點擊上方關注,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